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能否领会书法艺术的美妙,同时也是其艺术修养的体现。如果不是书法从业人员或书法爱好者,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一幅作品,只能笼统地觉得这字很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今天的这篇文章旨在为大家提供赏析一幅书法作品的具体方法。在开始之前,想说说欣赏书法作品的四种境界,请大家对号入座:【未入门】感觉不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美。这并不奇怪,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上写字课,一个同学就分不清写字教材上的印刷体(当时是印在田字格中的楷体)和老师字帖上的字体的区别,他认为是一样的。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的关于书法的熏陶太少。严格说起来,这并不能算是欣赏书法的一种境界,因为根本就没有欣赏。【入门】能够感觉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美,但说不出好在哪里。这应该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层次,看到比较主流的作品能够有美的
书法中的线条美,离不开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也就是说线条的感染力在于它的丰富,不单调,极尽变化,富有节奏感。当代书法审美感除了对线条圆润立体、中锋用笔的追求,对劲健的、内藏韧性的追求,对线条丰富、一波三折的追求外,我觉得还应对一幅作品本身趣味的追求,应该说,“趣”已成为当代书法审美的基本特征。“趣”是书法中一种很高的境界,书法源于自然,是书法家的创造,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的统一,但是最终还要归于自然,而自然天趣指的是书法作品中情感的流露,见不到技巧上的斧凿痕迹。所以我在此说“趣”,并非刻意的,做作的,有意为之,为求一个效果、一个形式,而是作品自然的流露。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诗不求正,字不求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这样写出的字在整体上才能保持一种“天真”“天趣”
画画学书法,一般都会以为主要是为了学习用笔,其实除用笔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从书法吸取营养,尤其是行草书。绘画中的写意画,就好比书法中的行草书,通过学习行草书,弄清写意画的艺术手段与“意象”造型形成的原因。行草书相对于楷隶来说,其造型就是一种意象,而写意画相对于工笔画来说其造型也是一种意象,那么书法中的意象有哪些特征是写意画必须具备的呢?第一,书法意象造型的扩张性。在行草书中有的字有意放大,超过周围的字一倍以上,有的笔划也有意放大,常能见到草书中的一竖会长出其它笔画的好几倍。笔与笔之间的距离也有夸张,王羲之草书“以”字左部分与右部分常常拉得很开,如果是写正楷字这样的距离字形就会散掉,但在草书中这样距离会带来无限的空灵,把字写活了。第二,行草书的意象具有含蓄简约性。如三点水,可以简化成一点一竖
1、学习书法怎样入门呢? 毛泽东说:“第一要多看帖,第二要多练习,写多了就熟了。”2、看帖时要注意什么呢? 毛泽东:“要反复看,反复记,等到帖的内容能背下来时就更熟了。” 3、看帖时要记些什么? 毛泽东说:“记字的结构、造型、行气、章法。为什么这么复杂?毛泽东说,你要熟悉一个人,不是要记住他的高矮肥瘦吗?你还要记住他的五官特点呀!”4、这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 毛泽东回答:“是啊,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点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是充满了辩证法呀!”5、如何理解书法的神韵?毛泽东说:“比如王羲之的书法
学习草书的四个理由理由1:学书法而不识草书,就像停留在入门阶段。有人学书法从篆隶入手,有人学书法从楷书入手,然而很多人都没有想好书法入门之后要怎么学。其实书法学习在入门之后是有着明确的学习之路的,每一步的学习都是为下一步提升打基础、做准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各种书体各具特色,各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所以,要想从入门到进一步提升,就要实现不同书体在形式上的超越和通会,只学一种字体是不行的,我们学习书法不能“好腻偏固,自阂通规”。很多学员有了一定的基础,觉得草书字形难辨,往往会担心自己学不会。其实草书的使转钩连,都遵循严谨的法度,了解其规律,就会发现其中无穷的乐趣,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书法水平也会大大提升。理由2:
临帖是步入书法圣殿的必由之路,自古功成名就的书法大家,无不是从临帖起步的。临帖效果的好坏是学书成败的关键。因而,在临帖中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树立必胜的信心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临帖是个重复性很强的活,也会出现让人烦躁的时候,临帖中的烦躁现象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肝火上亢,于是乱涂硬画,狠撕蛮弃。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1、急于求成心想一学就成,结果欲速不达;莎士比亚说过:"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在我们学习书法中也是一样的,放下急于求成的心,你会看到更多,走的更远。2、方法不当我们在学书法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临帖。为什么去临帖呢?是为了学习古人,吸收古人对笔法、章法、墨法等等的一些处理方法,在这过程中也是有学习的方法的,正确的方法
很少有人谈到练字时用纸大小的问题,这个挺有意思,可以简单说一下。说到用纸,古人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古人造纸技术有限,说以很少有大张纸。多数都如我们常见的A4纸两张加起来大小,这是标准尺寸,至于其他大张,如手卷之类的,多是拼接纸。当然更多大尺幅是绢素绫等纺织材料,制作要比纸方便一些。明清造纸技术有发展,大幅纸张比较多,但是也很贵,多是画家能买得起,因为画比字能卖钱。临古人字帖,最好临原大,如果基础不够可以适当放大,所以纸张的选择,最好也用古人的标准。如长卷,很少会超过35厘米,只有部分40左右。手札也如此,可以直接用最小尺寸的手工毛边临习,纸张大小差不多。日常书写时,个人习惯用四尺三开大小的纸张,也会根据临帖需要,裁成更小。我记得我初学时,买过四尺的纸,因为桌子不大,而且还要写大张,所以写起来很
现在很多人初学毛笔字,潜意识认为是写“大字”,加上很多米字格本身就很大,于是我们都喜欢把字写很大。而且,我们看到很多书法展览,及生活中的书法作品如商店的牌匾、家里挂的书法…不都是大字吗?没错,这些都是大号字。但其实,古人很少写大号字的!大家去了解或看看那些传世的经典的书法作品,就拿最经典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来说,统统都是“小号字”,尤其王羲之尺牍,都是小字!如果按照现在书法作品标准去参加比赛的话,古代再厉害的书法家都难得奖,入展都很难。对于古人而言,今人写的硕大行草是难以理解的事。王羲之手札都是小字,今人为了“展厅效果”而写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书法大赛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要的是视觉冲击力,所以很多参赛者都写大号字,要的就是第一眼的效果,至于第二眼咋样咋样,就没人管
近日,山水画家朱德福先生、书法家吕奉文先生受《草堂有约,泉城分享》文化惠民活动组织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虞晓贵先生的邀请,携佳作在济南大明湖畔的“秋柳草堂”进行为期一周的书画作品展。该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画艺术发展,与全国各地的游客分享齐鲁人民的文化热情。因场地所限,本次书画展共展出两位艺术家书画作品40余件,涵盖山水和书法两种题材。形式上有中堂、条幅、斗方和楹联;内容上山水画包含造境、写生、浅降、写意等,书法包括隶书、楷书和行书。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朱德福先生的山水画构图巧妙、造型别致、线条流畅、墨韵酣畅,娴熟的线条勾勒出精美的画面。墨色层次感强,设色典雅,为画面增添了别致的韵味,观之流连忘返,品之心情舒畅。吕奉文先生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势恢宏、自然潇洒、舒适醒
王羲之不但精笔法,且于结字处理也是鲜人能及。后来也不少有用笔一流的大家,但细品其单字,尤其是在纵横取势、对比变化、奇肆古风等方面比起王羲之来,手段总归有限。王羲之写字,遵法守律而合于自然。《圣教序》则完美地收录王羲之行书精华,单字最多,变化最为丰富,历来学者,无不奉为圭皋,可谓高峰。下面,为大家分析《圣教序》究竟好在哪?一、字法无常,尽得其势在《圣教序》中,王羲之结字表现淋漓尽致。该方的方,该圆的也一定圆,长的长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强调,字体动感十分明显,字和字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如下图,方圆尽得其势。二、外定内变,大开大合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寻求分割变化,以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如下图“载”字的几个横画,“来”字的两个横画和两组左右连带点的开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