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对古人的研究是书法学习唯一可以提供方法、理念来得出的东西都能从学习古人、研究古人里面得来。
今天想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觉得大家尽管在书法层面投入到了学习时间的成本,理解力的强与弱上面都有,但是对书法的学习始终还是体现在如何进入古人,如何解读古人,如何转化古人里面的信息和信息里面所包含的学习内容。
现在写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书法的发展阻力越来越大,这里面的阻力不是说反对书法。
当大家都大量的参与到书法的学习研究中来的时候,这里面的人的专业视角、文化素养的不同,还有跟的老师不一样,理念方法方方面面都不一样,形成了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团队、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学术判断,而且这种学术的壁垒不是大家打通了,而是每个层次的作者之间的沟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相互抵触越来越多,坚持己见而拒绝其他信息的人在中国书法界非常普遍。
可能每个人就满足于大家的一己之见,或者是师门的一己之见,而把自己的学术状态封闭了。
他们不是在中国书法史所描述的、所提供的资料元素里面去找这门学术应该有的优质的学术资源,从优质的学术资源里面去比对、比较、研究每一个时代书法随着文字的变革、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书法的学术状态的优点和弱点,它里面内在的动因和外部形成的合理状态给这个时代留下的价值点在哪里。
而且每个时代的价值点事先有一个逻辑的推动关系,内在的学术动因,所有学术都是讲传承的。
我昨天转了一个薛永年先生关于当代书法三性的描述,这里面一个是历史的积淀性,第二个是所处的时代性,第三是本人的艺术个性。
你看,历史是纵深,时代是横向,以个人的判断和见识为中心,以这种个人的学术判断为中心的,反过来说这三点,以个人为中心的对历史的观照和时代的观照就是这样一个关系。
实际上我们的历史都是我们每个人眼里的历史,他读的书跟你读的书不一样,那么你们两个人脑子里的历史就不一样。
他看文字看到的是具象的、一个一个的汉字符号,你看到的是以汉字的书写为载体,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透露出人对美的元素的运用书写过程中带出的情感记录、传递人的内心的审美表达,你说你们两个是一样的判断吗?你所学的是中,他学的是西,你们两个思维方式能一样吗?
所以,我们说对历史的判断和选取,你脑子里面对历史的状态和理解是源于你观照历史的层面、角色,所以我们要求全国所有人有同样的对书法的理解、对汉字的理解可能吗?
当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时候,对书写最原始的审美萌生,跟这个审美萌生随着汉字的变化迁移所带来的更丰富的大自然美的元素在汉字里面的存在、体现,和汉字书写带动出来的人的参与,这里面的互动过程就成了我们研究的核心内容。
时代就是书法到了这一个时期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在明代、在宋代、在唐代、在魏晋、在汉代,会一样吗?
不一样,这里面有两个东西,第一是上一个时代必然决定下一个时代,或者是为下一个时代的存在提供一种成为的可能元素和制约它的元素。就好像你是你父母的后代,你的血液里面、基因里面肯定深刻的打上了你父辈的烙印,但是绝对又不能简单的是你父母的再现。
所以说前代对你有规定性,但是最后决定性还是在个人。毛笔表现的是书法艺术家的需要和支配,所以说这里面是一个互动互为的关系,看样子,我们是在学历史,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判断是被历史所影响的。
(未完待续)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