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书法四家”研究论坛 | 吴高歌:古意挽可回 俗书期一荡——何绍基书学的意义

430 人参与  2024年06月10日 11:14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评论

古意挽可回  俗书期一荡

——何绍基书学的意义

□吴高歌

何绍基重视北派而贬抑南派既是一个地域视角的观察,又有笔意上“篆分”之意的考量,其结论足以表明在清代书学中的碑派倾向和定位。如果进一步从何氏对“古意”的呼吁与对“俗书”的针砭考察,同样会发现何氏所谓的“古意”实则是指含有篆分笔意或八分意矩的碑版,而“俗书”则很明显是指南派的姿媚、缺乏骨力的刻帖或书作。何氏对古意与俗书的褒贬直击碑帖的精神气质层面,较之从地域、笔法角度的分别、褒贬更深入,更透彻,其审美取向也表露无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何氏碑派的定位也更清晰、分明。早在道光己亥年(1839),何绍基典福建乡试副考官之暇,游览鼓山、乌石山,观摩唐代李阳冰篆书,颇发感慨,以诗记之云:“昨登波若台(在乌石山),快睹少温迹。力争崖气高,势若仙掌擘。更有王若愚,玉筋锥沙画。乃知笔法留,未觉唐宋隔。此山亦何幸,妙篆森绕壁。才翁两大字,压山低一尺。春游题董吴,夏憩纪姚石。更有称德篆,重阳此飞屐。”“平生千载志,远溯斯籀席。到此遍摩挲,古意接稽峄。真行皆俗书,纷纷懒寻觅。”何氏看到唐贤篆书,被其古意所感染,由此发出“真行皆俗书”的感叹。道光二十八年(1848),何绍基《伊少沂见示刘文清为尊甫墨卿丈人作书并丈人自书文清诗合装卷奉题一首》诗中也用到“俗书”一词:“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驰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觊破天真开道眼。”何氏将“俗书”视为书法之一大弊端,故时常留意之。在何绍基看来,唐人临摹的《兰亭序》(欧阳询的《定武兰亭》除外)正是“俗书”的始作俑者。咸丰丁巳年(1857),何绍基所作《寄题丁俭卿新获嘉佑二体石经册》诗云:“昭陵茧纸宝俗书,开成石壁斠同异。虽然事有本末歧,要知俱远篆分意。”《兰亭》之贵缘于唐文皇的传论,而唐摹《兰亭》与《开成石经》一样,皆与篆分笔意渐行渐远,这种现象自然让何氏颇为不满。咸丰八年(1858),何绍基在山东潍县(今潍坊)看到清代收藏家陈介锡的一些藏品后也兴致勃勃题诗二首,诗中对“俗书”再次表现出不屑之意:“幸存缪篆不拘迫,古意远接籀与科。我因此瓦发微旨,奈俗书如算子何。”同年,为友人李仲衡、王秋垞的赠诗中也表达了对“古意”的崇尚与对“俗书”的鞭笞之意,“古意挽可回,俗书期一荡。”态度坚决,可见一斑。

何绍基要扫荡的“俗书”并不限于唐以前的姿媚习气,而是欲将宋、元、明以来南派余风以及《阁帖》所导致的姿媚习气荡涤一空,他对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鄙薄之词即是此种观念的反映。如咸丰丁巳(1857)何绍基《警题王文成公抚绥思田紧急用人疏残稿墨迹为翁蕙舫工部作》诗云:“有明三百年,书律几人窥。前惟方(正学)与王,后有黄(石斋)杨(椒山)倪(鸿宝)。皆本冰霜性,发为猊虎姿。用心到格律,正气铺淋漓。陋哉文董辈,顾影较妍媸。徒然饰鞶帨,几层应规矩。”“我性喜作书,古法窥藩篱。到纸即心画,非可矫厉为。”诗中对文徵明、董其昌顾影自怜,未谙书律颇有微词,其实质还是对此二家姿媚的否定。还有一些诗中如“效颦贻笑是鸥波”“依然习气染鸥波”之句则是针对赵孟頫而发(赵孟頫斋号鸥波亭),何氏所说的效颦是指赵孟頫侧锋用笔,步虞世南之后尘而已。

何氏诗文中多处皆以“古意”与“俗书”对举,可见这正是何氏考察书学源流的重要视角。为此何氏提出了医俗之方,即用北派笔法取代南派笔法,用篆分、颜真卿、李北海,以至邓石如之法祛除山阴法乳姿媚之习。何氏早在使黔期间在时任贵州布政使的罗饶典(1793—1854)处得见傅山真迹,并有《罗苏溪方伯前辈斋中观傅青主书》诗云:“误信山阴笔阵图,纵横排比总书奴。麻姑坛记能医俗,除却真山解道无。”“真山当日宝是册,谓医俗遇三折肱。已染鸥波入妍媚,忽杷鸟爪矜神能。氊蜡流传有端绪,桑梓典型宜继绳。”诗中称傅山是真正理解颜真卿的,以颜书医俗,祛除妍媚之习,可谓前代之知音。十余年后,何氏再次看到傅山书法,依旧对“俗书”之弊端萦之于怀,他在《题傅青主临阁帖卷为何伯英同年作》一诗中云:“眼空秘阁千金帖(自注:寿阳相国赠联云:眼空秘阁千金帖,梦绕西溪万树梅),篆隶真行毋弗多。忽展真山临晋字,依然习气染鸥波(自注:青主先生自谓少年学赵荣禄书,致三十年洗除俗气不脱,与涪翁悔学周越书同意,此临阁帖殆三十年后作,安得天下写字人皆如先生大年乎?)。”何氏自注中征引傅山学赵而沾染俗气不脱之语,此可视为何氏与青主之共鸣。又有《题白兰言学使所藏宋拓小字麻姑仙坛记》之文中也云:“帖为傅青主故物,青主云:‘少习荣禄书,致三十年洗除俗气不尽,欲医俗书,惟仙坛记耳。’”相隔近二百年的傅、何二人在对颜真卿与赵孟頫的态度上如此一致,可谓道艺不孤,自得相邻。而以颜字医俗更是何氏一贯之信条,咸丰乙卯(1855),何绍基在峨眉山时曾有一诗,忆及道光二十三年(1843)初春以七种楞严经及钱通参字一幅,从牛镜堂丈处易得的晋唐古墨《黄庭经》《定武兰亭》《玉版十三行》《小字麻姑仙坛记》四种,其中有句云:“七种楞严一钱字,聘取晋唐古墨四。黄庭肥本天下无,贞白欣蓝乃法嗣。槐厅禊序韩拓珍,官奴洛神玉版腻。麻姑坛记最医俗,氊蜡不似文本媚。”诗中提及的四种晋唐古墨,何氏都给予了自己的评论,其中一个“腻”字是对王献之《洛神赋》骨力不足,姿媚有余的批评,而对颜真卿的《小字麻姑仙坛记》则推崇有加,一个“医俗”便将颜体骨鲠之状道出,与对山阴棐几之微词形成鲜明对照。

[清]何绍基  菜之美者  纸本

何绍基医俗之方还表现在他对篆分、李北海的认同与取法上。同治丙寅(1866)四月,何绍基在友人罗研生处获见李北海《麓山寺碑》拓本,对北海不尚姿媚,能与山阴分庭抗礼大加赞赏:“学书重骨不重姿,早窥古意薄献羲。初唐禊叙妄贪取,千载笔势归陵夷。明皇手腕乃天纵,岱铭气压千熊罴。石台孝经亦沉厚,不沿祖法为指麾。山阴科臼得扫荡,艺海颓波凭主持。颜公李公应时出,书坛并树大将旗。鲁国书名盖天壤,后来趋步难肩随。北海法门又一变,香象渡河吞虎貔。无如风尚喜妍媚,动以豪快相謷訾。又云两公踵王法,臆造传诀编支辞。神骨自有本色在,生气岂傍它人为。森立碑版共照世,想互矜赏同解颐。”“吾乡欧褚炳初造,复来颜李光重熙。真行步武杰自树,篆分模矩迫可追。如何宋后染阁派,鼎潭摹勒纷瘢胝。典型巍然峙湘浒,愿执笔者慎始基。”何氏认为凡得古意之书皆重骨力,俗书则尽姿媚之能事,而李邕、颜真卿都是重骨的典型,故可不依傍山阴而自树旗帜。又,何氏在潍县陈介锡(字晋卿)处对所见垢道人印风也赞其得鼎彝之气:“金菊巷前秋雨歇,商榷缪篆分正变。鼎彝气味腕底出,绝艺惊逢程穆倩。浪游自命垢道人,浊文秽迹古精神。诗奇画妙尚馀事,平生尚友惟周秦。九沙八分接青主,孰似道人古外古(自注:板桥跋语)。试从摹印叩书律,定追隶邈越前矩。”诗中“试从摹印叩书律”即是从具有篆籀意味的印文求得书法之古意,实有以篆籀医俗之意。再如何氏《石交图诗为邓守之作》:“怀宁布衣邓完伯,奇气崚嶒当代只。遍陟名山涉怪水,支掌巨笠轩高屐。腕闲创出篆分势,扫尽古来姿媚格。”此诗表彰邓氏正在于以篆分抵制、扫荡姿媚,其中也不乏以古意医俗之意。总之,何氏针砭俗书与医俗的观点正是由其审美取向所致,如何氏在《见张婉紃女史肄书图张仲远嘱题》中所论:“古人论书势者:曰雄强,曰质厚,曰使转纵横,皆丈夫事也。今士大夫皆习簪花格,惟恐不媚不泽,涂脂傅粉,真气苶然。江浙儒雅之邦,此风尤盛。”在何氏看来,北派多雄强、质厚之丈夫气,南派则多媚态、侧笔之脂粉气,北派多古意,南派多俗书。何氏倡导古意是为抵制俗书,“古法既湮,新态自作,八法之衰有由然也。”这种现象自然是何氏所不愿看到的。

何绍基对媚俗之弊病的针砭不仅表现在书法方面,而且在诗文画印中也有明确的论述。作为清代道、咸时期宋诗派的大家,何绍基对于诗歌与书法的审美趋向上有着贯通的思考,其结论也有一致的指向,即对“俗”的抨击。关于诗歌中的“雅俗”问题,何氏于黄庭坚“临大节而不可夺,谓之不俗”一语最有感悟,因此他不仅在自己的诗序中有所揭橥,且在与友人冯志沂、汪菊士等人论诗的过程中反复征引山谷此论以发肺腑之感慨。如他的《使黔草自序》云:“顾其用力之要何在乎?曰‘不俗’二字尽之矣。所谓俗者,非必庸恶陋劣之甚也。同流合污,胸无是非,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之谓俗。”“前哲戒俗之言多矣,莫善于涪翁之言曰‘临大节而不可夺,谓之不俗。’欲学为人,学为诗文,举不外斯旨。”同样何氏在为其好友冯志沂小像题诗册中也云:“余尝叹山谷云‘临大节而不可夺谓之不俗’,此说不俗意最确。俗非坏字眼,同流合污,粘泥带水之谓也。”“临大节,临字最妙,临到大节时则不可夺,此乃不俗之大本原,大体用。下至文艺事,直起直落,脱尽泥水,其不俗之所以然,亦同此理,不可易视之,小视之。”在与汪菊士论诗中也以“不俗”为要,并申论“古诗家、书家能不俗者,都是此法。”“临大节而不可夺”语出曾子,原本指在生死关头依然不为所动,矢志不移,坚持雅操之人格。黄山谷引述此语论人论诗,其要旨在不俗。何氏又反复申论之,也欲阐明人、诗、书皆须不俗之理。何氏平生于诗歌、书法着力最多,故其体会也最深。其诗不依傍时流,其书不取悦谄媚,惟真性情而已,岂巧言令色之流可同日而语哉?

与诗歌、书法相比,何绍基于画也偶一为之,其成就虽远不及诗、书,但论画作画也以不俗为志。同治壬戌(1862),何绍基《题蓬樵癸丑画册信笔疾书有怀海琴》诗云:“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拄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此处的“匠气”与书论中的“俗气”类似,都是针砭的对象。时人尝有批评何氏画作者,其友人杨炳春有诗《子贞以篆隶草法为石与蕉,非世俗画工所知也,即为回绝,翌日复和一首》力辩之云:“古笔易为俗眼怪,如居陆地骇江湖。武梁祠像是鼻祖,丑石烂蕉非漫用。”“能以书法入画法,如挟众流趋洪湖。三分篆隶七分草,此是子贞笔阵图。”知音相赏,其画作旨归略见一斑。

(选自吴高歌《古意挽可回  俗书期一荡——何绍基书学的定位与意义》,原文刊发于《中华书画家》2022年第12期)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9178.html

本文标签:书法迷  书法学习  何绍基书法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