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王阳明一生,其功盖世,其学无伦,其用毕生的精力追求圣贤之路,他曾徘徊在佛道之间,后终于在儒学中顿悟,他收徒讲学、创办书院、戎马倥偬,平定叛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大家。王阳明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的“心学”更是引导众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天下的事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人的反应不过就是喜怒哀乐。练就一个好的心态,就是要从内心做起,以良知为本,知行合一,历事炼心。01欲修身,先养心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人心就是天理,天下哪还有存在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心外无物”看似与唯物主义的观点相悖,但是
南师说:,当你有福报时,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古语说,人找钱,两条腿,钱找人,八条腿。人追钱,钱会跑。现代人比较急忙的一点,就是想赚大钱,一心想要当老板。其实,当福报不大时,你就算能上天下地,也搬不动几个钱。这个社会宣传给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后成功的经验,但是忽略了一直失败的事情。为什么会一直失败呢,因为没有布施福报不够啊。佛法修行为什么谈布施,布施就是打开心量啊,因为众生都是与生俱来就有悭、贪的毛病。悭就是悭吝,自己有的东西不肯给别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你看小孩,给他个东西他紧紧的抓住,眼睛还要盯着其他的东西。贪就是什么,别人的东西想占为己有,这就是贪。就是这种意念的悭贪心让我们的人际关系、种族关系就形成了很多矛盾斗争,为了一点土地,可以不惜大规模的屠杀,悭贪是病,布施
作者 | 梁冬人心难测没什么问题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才是问题在《人间世》中,庄子告诉我们,不管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拥有“颅内高潮”,感觉自己与宇宙化为一体,你仍然要在这样一个哪怕是假的世间,貌似真实地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人间世》讲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危险的旅程。庄子对于人性的险恶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基本上,庄子并不认为人心的难测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就是“人间世”。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这件事情本身,才是问题。他对于人性险恶是没有抱怨的,只是借由孔子的口来对好人予以同情和提醒。接下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好人如何在险恶的人间保持不受伤害的艺术。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好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道心”,就是在宇宙中很微弱,但永恒不变的那种慈悲和
道教以“道”为信仰,而太上老君则是大道之源,代表了大道的本原。正如太清宝诰所述,太上老君“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据《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记载,太上老君化身广成子、老子、河上公等不同身份来传授文化和养生术。化身广成子,点化黄帝。黄帝,即中华民族始祖,对道教有着深远影响。道教尊其为“始祖”,上古时期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标志着道教文化的正式形成。而这位上古大神广成子,就是太上老君所化,道经记载“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广成子居于甘肃崆峒山上,黄帝闻之道术精妙,想拜其为师,广成子传授了黄帝治国养生之术。化身老子,点化文始真人。“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众所周知。太上老君化身老子时,骑着青
《中庸》:什么是南方之强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第十章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路是夫子的学生,他是中原人,他向夫子请教“强”这个问题,“强”跟我们普通人所了解的“强”不完全一样,这个“强”我们一般讲是刚强,刚是什么呢?阳刚,这个刚也可以说是刚直,强是阳刚、刚直的这种强。《易经》里面乾卦,你看乾卦六爻都是阳,一片阳刚。孔子讲到乾卦的时候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子路问的这个强,跟自强不息的强,
《中庸》:真正的圣人不是战胜别人,而是克服自己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前面讲“天子治理天下,国君治理国家”,大夫他有爵禄,他能辞掉,还有一般人他能够学习,能够踩在刀刃上,这都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所以,你要学中庸之道,那么难办的事情都有人办到,而中庸不可能,不可能但是我们学了,就要自己要下定决心,虽然是很难,但是你下定决心的话并不难。“中”这个字是我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学中庸之道,学这个道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这个程度,那么“庸”是什么呢?庸就是平常。所以,学中庸之道很平常,日用寻常当中我们一点一点的去做,我们不要去外面求人,完全靠什么呢?靠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中庸之道,行中庸之道,
《中庸》:解决人生难题的三大法宝——智慧、学问、勇气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下面一句讲,“中庸不可能也”,照中庸之道这样来学习,完全按照中庸之道,依中庸之道去行的话,不可能。不可能就是办不到,这一段,我们要注意前面那几桩事情是用来衬托后面这一句话。可见中庸之道实在就是孔子所讲的“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之道很难,前面我们学到经文有讲,“道其不行矣夫”,就是讲中庸之道那样难做到。既然是很难做到,我们学《中庸》怎么个学呢?我们知道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都有种种的困难,我们想要把这个事情做成功了,我们就被这个困难阻碍,停止不做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在人间就一事无成。如果我们一事无成,那一生有什么
全部中国思想史,亦可谓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脑或重心,或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则必然在教育。中国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蔽之,曰:“在教人如何做人”,即所谓做人的道理,如儒、如墨、如道,何尝不是都讲的做人道理。中国一思想家,同时必是一教育家。中国人看重一思想家,不仅是看重其思想与著作,同时必看重其人,看重其实际人生中之一切行为。故凡属一大思想家,则必然同时成为一大师。后人读其书,必知师其人。此所谓能自得师,尚友古人。若把其思想从实际人生中抽离,即不成为思想。此不仅儒家为然,即墨家道家亦无不然。孔子在教人作一儒,墨翟在教人作一墨,庄周老聃在教人作一道,更要在以身作则。其他如陈仲子、许行,莫不皆然。如孔子言仁,今人群认为是孔子思想之最要中心。然孔子告颜子则曰:“克己复礼为仁”,此乃一种人
《中庸》:难行能行,才是修行萧祥剑 讲述 谦德君整理(编者按:本公众号自即日起将陆续连载萧祥剑老师讲解《中庸》的讲解文字。欢迎各位读者持续关注。)下面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一段还是引用孔子的话,和我们讲什么呢?讲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在子思做《中庸》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是周天子,天子前面讲天下的天,天下就是天子,国家是各国的君主,各个诸侯国是诸侯,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爵禄依照古人的注解,指的是大夫之家。封建时代,国君封大夫一块土地,再封给他一个爵位就是讲大夫,这三种就是讲天下。作为天子,能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个叫平天下。国家,一个国君可以把这个国家治得很好,治得上轨道,天子把天下治得太平,诸侯把国家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的开始是这样一段经典对话:佛祖问须菩提: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须菩提说:当然多!佛祖又问:如果有人散尽家财,像恒河里沙子这样多的财富,去做慈善,这算不算一种功德? 须菩提说:这当然是莫大的功德!佛祖说:有一种功德比这个更大!那就是你开悟之后,把《金刚经》里的最核心的四句话解释给世人听,让更多的人都开悟,这才是莫大的功德。01第一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非菩萨。有我相,是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和自我认知。有人相,是常常根据外貌、性格、能力等方面对他人进行评价和分类。有众生相,是人会根据种族、物种、社会地位等对生命进行评价和对待。而有寿者相,是追求永续,如生不死、言不死、青史留名等等。这四种包括了世间一切法相,如果执着了,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