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清代书风●何绍基书学渊源及对现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何绍基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一面伟大的旗帜,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家,“先生于学无所不窥,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书法具体平原,上溯周秦两汉古籀,下逮六朝南北碑碣,搜至千余种,皆心模手追,卓然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是编考订金石,精审翔确,即一字一画之微,亦必剖析无遗,折衷至当。乾嘉以还,藏金大家首推文达相国,于《积古斋》犹然多所举正。同时吴平斋、僧达受诸名辈有所考论,辄与往还商略,其擘精独到处,要必加人一等。在湘沅学派中,若先生者,可谓嗜古采奇,别开蹊往者矣。”(吴隐《东洲草堂金石跋语》)。
一、何绍基生平及书学概述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暖叟,一作猿臂翁,因其执笔县肘,若开劲弩,故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官至文渊校理,武英殿篆修、学政等职。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寓长高码头东洲草堂。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人,他的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沙诗坛雅韵之一章。何氏博学多才,诗书画印无一不专,义理考据无所不晓,其诗卓有成效,有《东洲草堂集》问世,何绍基晚年定居上海,卒于吴县,归葬于长沙南郊石人村,享年74岁。
何绍基一世为学,一世研书,他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勤于创作,他一世为书、持之以恒,而且进而求不稳,求意境,求创造性,求个性发挥。马宗霍先生在《书林藻鉴》中说他的老师曾农髯曾称赞说:何子贞七十岁以后,“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愈不稳,则愈妙。” 何绍基晚年的书法,确实做到了熔铸古人,另辟蹊径,自成面目,独具一格。他的行书, 肆旷逸,意态超然,有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他的隶书,运笔浑圆,婉和韵雅,古拙朴厚,具有浓厚的金石味;他的楷书,力厚骨劲,气苍韵遒,骏发雄强;他的篆书,用笔遒劲,貌似枯藤,古拙典雅;他的草书,龙翔凤舞,超迈入神,浑然一体,自成风韵。何绍基的这些书法成就,终于使他成为有清一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学实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量。
三、何绍基书法观点及对我们书法创作的启示
何绍基活了七十四岁,一生孜孜以求,笔耕不断,他勤奋作书,广征博收,善求变化,马宗霍评价他:“以颜手为宗,其行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篆书纯以神行之,不以分布为工,隶书学张迁,几愈百本,论者知子贞之出,纯以天分行事,不知其勤笔有如此也,然子之而不免轻佻者,以胸襟自劣于子贞也。”
他一生为学,一世为书、是以心、以诚进行着。
他所热爱的书法创作,他的严谨、他的创新、他的敢为人先的品德、必将长久、深远的激励着后学、给后人以沉甸甸的但又常新的启迪:
(一)、注重内涵、用意苍莽,书法重骨不重姿。
何绍基认为书道“贵有气有血”,如气余于血,便成就不了大丈夫,为此提出“海船乘巨浪,使笔如使桨”,又提出“使笔欲似剑锋正,杀纸有声锋有棱”。尤其在他顿悟出“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之后,每著书作数字,气力为疲,自谓得不传之秘。正因如此,当他见到邓石如篆隶及刻印后说:“惊为先得我心,恨不及与先生相见,而先生书中古劲横逸,前无古人之意,则自谓知之最真”,作邓石如诗曰:“怀宁布衣邓完伯,奇气肞山曾当代只,遍陟名山涉怪水,支撑巨笠轩高屐。腕间创出篆分势,扫尽古来姿媚格。作印何尝等游戏,耿耿元精寿金石。”何绍基书法与邓石如书法,实有相通处。
在书法创作中“骨”的作用理应超过“姿”,书法创作应当讲内涵,讲骨力,切忌画字、追求形式上的美,最后造成华而不实。
(二)、树立正确的书法理念和认识态度。
何绍基认为:“书为六艺之一,而学者所从事未有艰于此也。
其一,“莫嗤小技入雕虫”。这涉及到对书法的认识与态度问题。今天,我们面临的学问很多,相对而言,学书可,不学书亦可。但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有人为之奋斗,就这些人来说,就不是什么“小技”问题,而是终生奋斗的事业。何绍基说:“书为六艺之一,而学者所从事未有艰于此也。”
在书法创作态度上,“莫哧小技如雕虫”这是一个对书法的饿认识与态度问题。我们处于现代社会,相对而言,书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对大多数人说可以算是“茶余饭后事”,学书可,不学书亦可。但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有人为之奋斗,就这些执着者而言,书法的内涵就远远超过了一般认识上的书艺,而是一种理想、一种事业、一种追求。
(三)、学书要掌握方法,循序渐进。
何绍基的书法诡异多变、烂漫多姿,既有血又有肉,他的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草书无论哪种字体都写出了自己独到的风格,但纵观他的一生,他的书法实践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他说过“学书当从楷法起”。何绍基少年时代就致力学习颜真卿的楷书。根据他的实践经验,他认为“欲习鲁公书,当从楷法起。”如果一开始就学习他的《争座位帖》,“便堕云雾里”。这就像小孩学步一样,坐和立还不会就想走和跑,必定会跌得头破血流。为什么学书要从楷法开始呢?这是因为楷书的点画方圆齐备,八法俱全,先学楷书,可以熟练运笔之法;楷书的结构严整,中正匀称,先学楷书,可以练好字的骨骼;楷书用途广泛,学成即可实用,有助于提高学书的兴趣;学好楷书,可为学习其他书体打好基础。何绍基也说过:“余学书从篆分入手。”这与他前面提出的主张并不矛盾呢。所谓“余学书从篆分入手”,是指他作为书法家学书起点而言,并非指他初学执笔而言。初学写毛笔字的人不能从篆分入手,这是因为篆书隶书比较难学,容易产生畏难退缩情绪;篆、隶的使用价值远逊于楷书,即使篆隶学好了,因不能广泛运用,仍然需要重新学习楷书和行书,岂不徒费光阴?所以,初学写毛笔字的人,应当从楷书起步,循序渐进,才有希望把字写好和取得成就。
作者:陈履生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9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