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提问方式
从本期开始,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洪老师专题回答书友,敬请文后留言提问
Q
老师好,请您谈谈魏碑线条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锤炼高质量的魏碑线条?
洪厚甜:魏碑的线质严格来说就是篆隶书的线质的另外一种存在形态,这一点是所有的对魏碑学习的前提,也就是说没有篆隶书的线的技术积累,没有对隶书的势的认识,你很难进入魏碑的这一块天地。这个线质具备了什么东西呢?大篆的线形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强烈的摩擦和这种摩擦带来的变化,这种摩擦的变化给线提供了丰富性和统一性。这种变化里面的空间跨度很大,但是我们在魏碑的书写上通常聚焦在厚重、质朴这样一个前提下,然后在隶书的空间构筑的影响下,方块汉字的基本构型原理,汉字的开合、动静、收放都是隶书的这个系统给的。
魏碑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点画的外在丰富的形态,也就是说隶书的点、横、竖、撇、捺,每一个点画的独立形态非常明显,那么这种独立形态就是隶书的势的基础。这个形态的支撑又是什么呢?就是魏碑的字的字势和点画所依赖的每一个字的局部线的运动势态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它是对势态的固定化、固化,这个固化就是魏碑的点画形态。这个固化很重要,它赋予了外在的形态,也丰富了内在势的完善和延伸,所以我们看魏碑的线应该说是在篆书的线、隶书的势上面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它显得比篆书、隶书更加丰富,外在形态更加多姿多彩,但是古拙之意和厚朴之质是没有改变的。
要锤炼一个高品质魏碑的线,还是加深对篆书的线的表现、对隶书的势的感受,字内在的势和点画的势的这些组合关系的势的认识,最后在这种势的支配下的对点画形态的表现和认识,只有这条路,别无他法。
米芾书法的学习意义
文:洪厚甜
我们行书这块的学习是围绕米芾的书法,展开我们对行书这个技术体系的学术观照。行书的学习相较于楷书和篆书的学习来说,有它的难度。这个难度表现在它是在运动中完成,很多技术都是因为行草书的技术体系而让书写的运动状态更加趋于自然合理,更加趋于简单而丰富。
我们大家一定要站在比字帖哪一家、哪一个更高的这一个层面思考和观照,怕就怕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盯着一家、一帖、一个小的技巧去学习。要通过一个点、一个帖、书史上的某一家来观照整个的技术体系跟技术体系在不同的艺术家笔下的存在形态,这才是学术。
以前学书法是只要我会一种,只要我会一家就很得意,一辈子走到哪里都是这张脸,这些都是对书法最浅层次、最世俗的一种理解,就是停留在写毛笔字熟练的一个层面,如果你从事书法艺术的学习停留在这个面上就很悲哀。
我觉得这不是我们的学习目标,那样的学习我们每个在座的人都会,为什么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往学术方面做,不是要把在座的各位都要弄成书法大师,而是大家都需要了解这一个真正学术的、中国书法的内容体系和结构,再影响你身边的人、你家里的人和更多更多关心书法、热爱书法的人,来走上书法的正途。
还是那句话,不管你从哪里出发,你只要选择的行为方式和支撑这个行为方式的理念是科学的、超前的、符合这个时代认识的高度和深度的,那么我们的价值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你人的状态也会因为你的实践和认识,而实现它新的价值。
我们从不了解米芾,到认识米芾、感受米芾、研究米芾,进入到米芾的技术体系,再纵向、横向的对米芾进行学术观照以后,我们再来做我们的实践,我们的实践因为了解米芾而进入到一个更高层面的、支撑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的技术体系,这个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二王的技术体系。二王技术体系实现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你的书写完成了人的生命意识,所有你的生命符号变成一个笔墨符号。
我们来看米芾笔墨的时候,就看到了米芾人的书写状态,看到了米芾的审美境界,看到米芾有笔墨和笔墨诉诸的人的生命记录和表达。这个我们看到的笔墨,但是感受到的是非常鲜明、鲜活的艺术家的生命信息,就像在跟他聊天一样,就这种感觉。
笔墨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超越生命又记录了生命,你的生命由笔墨而记录、你的生命因为笔墨的存在而比你生命存在的时间更长,你既传递了你的,又传递了时代的,而且还传承了前人的。
我们学米芾不光学米芾,而是通过米芾来感知二王,感知米芾所赖于存在的跟支撑他的价值的这一个中国书法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现在社会上大量浅层次的书写没有进入到这个层面,而且也没有追问过这个层面的技术存在意义。所以我希望每一次跟大家交流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教你们几个米芾的钩、米芾的起笔、米芾的转折,最后要落实到毛笔在运动过程中的技术内容是什么来制约的、指挥的、引领的,就是具体笔墨的形式和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拿着字帖时候,我刚才说的这些背后层面、意识层面的价值判断。
我们选择米芾不仅仅是米芾自己写得好,而是米芾的意义是中国书法史的意义,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第一是他忠实的继承了二王这个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二王以后能够继承这个的不仅仅是米芾一个人,我们如果说一个这一路的点,第一就可以追溯到王羲之的第七世孙,隋代的智永和尚。他有他的《真草千字文》传世,这个墨迹本是我在日本看过原件的。还有唐代的这一批书家,初唐欧阳询、虞世南,初唐后期的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五代的杨凝式,还有张旭和怀素。
米芾是传承了这一个大师的体系,这个体系牛就牛在中国历史上所有大师都是因为这个体系的存在形态而成就了他们。既然如此,我们要想往更高的学术层面迈进的时候,也是只有上这艘船,你才能够实现你最终极的价值,这就是米芾的第一个价值。
第二,尚意书风是宋代整个朝代的基本美学特征在书法上的一个描述,唐人尚法不是说唐人就不尚意,它讲的是人普遍的审美指向。唐代写草书也讲究法,但是唐代是以楷书的成就来决定唐代最高的学术成就。唐代技法的规定性是历代最强的,所以说我们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个唐人尚法的定位。
宋人尚意并不是说宋人的书法就不尚法,宋人又在唐人尚法的基础上以意的表达来在另外一个层面对法的运用、理解、拓展,不能简单的说宋人写字就不讲究法,主要以意为主,随意挥洒,可能浅层次的是这样。高层次宋代书法前沿性的学术代表人物苏黄米蔡,都是经过了严格的法度训练,在自己的书写过程中遵循前人传授、传承的这个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法的时候,是以张扬人的个性和表达自己的审美意向为终极目的。
苏黄米蔡每一个人的面目差距都很大,但是每一个人的技术的横切面也很宽。宋代书风是建立在宋代政治体系形态下的一种存在,没有宋代体制就没有宋代书风,也没有宋代人的文风。我们在理解宋四家的时候就要站在这个层面来理解古人、感知古人、感受古人,米芾的审美个性非常鲜明,但是你要记得,米芾没有哪一件作品跟另一件是一样的,我们就看手头的《蜀素帖》和《苕溪诗》,这两个帖你说它的距离有多大,书风跨度有多大?但是,你真正一细究,它是一套技术,前面的规定性更强,后面的个性化程度更高。
(end)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