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人文精神:右军摹兰。

2334 人参与  2020年03月03日 10:17  分类 : 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_竹文化知识_兰文化大观  评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琅琊人,西晋末年随晋室南迁,永和元年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定居会稽。

王羲之十分重视书法理论。父亲王旷从小就悉心指导他钻研《笔论》,他善于将笔论中的理论体味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而且转益多师,精研诸体。经过多年的磨练,终于创造了流畅的行体。

王羲之创造行书、草书与他的爱好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山阴昙酿村有一位道士养了十余只鹅,王羲之一早就乘小船前去,见鹅后,非常喜欢,想买,道士不肯。再三求售,老道说:"我想请人写《老子》, 缣书早备,无人能为我写。若你能为我写二章《道德经》,就全部奉送。"王羲之很高兴,就提笔写了半天,而后"笼鹅而归"。王羲之居地盛产兰花,王羲之常欣赏庭院、厅堂、书房中的兰花。

(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时年51岁,约孙统、孙绰、谢安、鄱昙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楔,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外,此时山上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此次盛会不仅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书法经典《兰亭序》,同去的名士们还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

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养鹅,更受益于赏兰。曲颈高歌,红掌拨水的鹅,给王羲之带来启示,以此伸臂运笔,更挥洒自如。而那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和小巧玲珑、香气四溢的花朵,启发了他飘逸流畅、妍美道媚的书法新体。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和兰花画花点蕊之妙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美的极点。他的书法笔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爱兰的故事,历史上传诵较广。我国珍藏在故宫博物馆里的元代稀世名瓷"青花四爱图梅瓶"上,就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幅图画。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lanzhu/948.html

本文标签:兰文化  兰花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