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世籍江南苏州,后迁兴化。出身穷苦,自幼读书聪颖,但屡试不中。一直到乾隆元年才中进士。他风趣地自称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后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为荒年开仓赈济灾民、又助小民胜讼得罪豪绅,被迫罢官。后在扬州靠卖画为生,生活艰辛。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画兰、竹的一代宗师。人称"板桥有三绝,曰诗、曰画、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日真趣。"他非常同情百姓疾苦,他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之人也。"他推崇郑所南、徐渭、石涛的画,自称是"青藤门下一走狗"。
但他既摹仿前人,更有自己的独创。他特别崇拜"兰、竹、石",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在他的眼里,这些"已经不是一般肉眼中的东西,而是'介于石、奥如兰、坚多节',作为一个道德标准来衡量、来发挥、来鼓吹"的圣物了。
板桥喜欢画悬睚峭壁上的兰花,自由自在。一次,他去游天目山,与山僧聊谈。突然兰香扑面,回目四望,却不见室内有兰花。老僧起身开窗,只见窗外峭壁上,芳兰吐蕊。令他叹息不已。他在《峤壁兰》上题诗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在另一幅《峤壁兰花图》中写道:
山顶兰花早早开,山腰小箭尚含胎。画工立意教停蓄,何若东风好作媒。
为了衬托兰花,他往往喜欢在兰花旁边画上荆棘。自称:"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老友名桥去京畿,他作《荆棘丛兰图》相赠,题跋曰:
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
化并嘱友人:"名桥老哥,持此以意赴京畿,无往不利。千里之外,无所赠寄,姑以此为压缄之物耳。"在为侣松和尚画《荆棘兰花》上题:
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门径有芳还有秽,始知佛法浩漫漫。
板桥特别喜欢将兰、竹、石画在一起,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首";"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他为亲翁省三先生六十大寿时送去的画上,立南山石一块突兀矗立,旁有修篁数枝青翠葱茏,拂石迎云,石后一丛幽兰迎风展叶,他的题跋是:
竹劲兰芳性已然,南山石块更道坚。祝君花早应无算,加倍先过百廿年。
另外的兰石画中,多有题诗:
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
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板桥还喜欢画盆兰,因为盆兰种在身边,既可与人做伴,又可做礼品。一次,他在济南遇见好友绍兴人陶四达正带新婚妻子在历城游玩,于是作《盆兰》画一幅相赠,题诗是:
芳兰才向盆中栽,便有灵芝地上生。寄语青阳司节候,好春先送济南城。
诗情画意,表达出画家对友人的真诚祝贺。在范县为官时,友人杨典史谢病归杭州。他特地送去盆兰画一幅,题诗是:
兰花不令到山东,谁识幽芳动远空?画个盆儿载回去,栽他南北两高峰。
没有想到杨典回杭后兰画被人窃去,杨典非常可惜。十余年后,板桥路过杭州特去看望老友,杨典史已谢世数载。杨之子谈起失窃之事遗憾万分。欲了故人和子孙心愿,板桥又作《盆兰》一幅,除补上次题诗之外,再族作一绝,既怀念老友,又寄望于老友子孙。
相思无计托花魂,飘入西湖叩墓门;为道老夫重展笔,依然兰子与兰孙。
板桥不仅画兰,而且自己也养兰。每年春暮,看到兰花有憔悴之色,就称之为兰花"思归"山野了。后来,他将兰移栽到院庭中的太湖石旁树荫下,第二年春天兰花果然长的很好,"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到第三年兰花更加繁茂,他称之为"物也有物之本性,"他要打破小盆盎,使兰花获取自由。因此,后期他画了许多《破盆兰》《半盆兰花图》等画。题诗有: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兰,不如留与伴烟霞。
春雨春风写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已,打破乌盆更入山。
世间盆盎空载植,唯有青山是我家。画入悬崖孤绝处,兰花竹叶两相遮。
当时,鉴别兰花的瓣型理论已基本形成,兰花被分成"细花"和"粗花"两类。板桥认为"山上山下都是兰,香芬馥郁是一般。可恨世人薄幸眼,只因高低两样看。"借助兰花,抨击社会的不公平。
郑燮一生清廉,在女儿出嫁时,只能画幅兰花作陪嫁。题画诗是: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在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燮是历史上画兰时间最长,兰画作品最多的画家。自称是"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lanzhu/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