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人文精神:郑思肖写兰。

2044 人参与  2020年03月05日 10:39  分类 : 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_竹文化知识_兰文化大观  评论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前,他一心想"为朝廷理乱丝"。

 宋灭亡后,他誓不做元朝的官,隐居吴下(今江苏苏州),他自称"德祐遗臣","痛恨莫能生报国",乃执意"不信山河属别人",立志"此身不死胡儿手,留与君主取太平"。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他一生反对元朝,言论激烈,态度坚决。平时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抒发自己亡国之恨的情怀。

郑思肖善诗歌,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他所画的兰花是离土裸露着根部的兰花。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尤其是在《心史》一诗中更寄托了他不愿当亡国奴和思宋之情:

纵遇圣明过尧舜,毕竟不是亲父母,千语万语只一语,还我大宋旧疆土。

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

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画的寓意十分清楚:国土被异族践踏,兰花不愿生长其上。为了艺术化突现题旨,在一横白纸卷上略去陪衬物,用两个倒写的"个"字形为叶,浓墨的花,构成了一幅状如花篮的画面,这样奇特别致的画面匠心独运,令人倾倒。寥寥数笔,既显示敦厚壮实的质感,又显示出刚劲挺拔的气势,形象地体现出恶劣环境之中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他还画过长丈余、高五寸的墨兰卷子,天真烂漫,超出物表,题诗是:

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

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诗多有故国之情。

郑思肖信奉道教,属灵宝教派。悉心研究灵宝派的度亡祭炼术,著《太极祭炼内法议略》三卷来宣扬灵宝派的祭炼之道,其政治目的是借此超度抗元英烈李庭芝、文天祥等人的亡魂,寄托他对南宋朝廷的哀思。郑思肖在当地的灵宝派中颇有名望,有弟子沈无我,专师其灵宝派的祭炼之道。张宇初在郑著的序言里一语道破:"自仙公葛真君(三国葛玄)藏其教,位证仙品,世传则有丹阳、洞阳、通明、玉阳、阳晶诸派,而莫要于仙公(许)丹阳也。丹阳本天南昌,而南昌乃灵宝一名也。得丹阳之要者莫详于所南郑先生《内法议略》。"

郑思肖分析宋亡的原因亦另有见地,他认为:"太皇昏老,太后善懦。嗣君幼冲,内无相,外无将,诸郡皆叛臣,大来安得不厄!",直意评斥宋帝是南宋遗民特有的胆识。

郑思肖作画"不妄与人",更无售画之心。据《梧溪集》记载,在他隐居江南的时候,曾有一位县太爷向郑思肖求兰画而不得,便以"赋役"为胁,妄图强迫他作墨兰图。郑思肖对此怒不可遏,大义凛然地说:"头可断,兰不可得!"县太爷无奈,只好把他释放了,他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

他"生惟嗜食菜,贫亦耻言钱"。维系他生计的是他的三十亩田,他将田产"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称,…•并馆谷于焉"。自己只留数亩田,为贴补衣食之需。他曾对佃户曰:"我死则汝主之。"他之所以将大部分田产变为寺产,是为了避缴田赋,不承认元朝政权。郑思肖宿于寺内,可以求得佛教势力的保护,他"无家又无后","一室萧然",平素"头戴烂纱巾,脚踏破鞋底"。后因看不惯寺中群僧争主持,转居苏州陋巷,仍是"屋中无所有,事事不具足"。郑思肖除信仰佛理外,还掺杂了儒、道之学,因此并未削发为僧。晚年他还探究天人性命之学。郑思肖曾作《寒菊》云: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庭中。

他终日"抱香怀古意,恋国忆前身",以致他的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挫伤。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lanzhu/983.html

本文标签:兰文化  兰花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