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受宠若惊。】《感应篇》批注里面,引用周朝周公对伯禽的一段话。他总共说了六桩事情,第一个是「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荣是荣誉。一个有大德之行,大德之人,处事待人接物,都能以恭敬心,这是真正的荣耀。决定不能够傲慢,傲慢一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看孔子,几乎古今的圣哲,他们都非常谦虚,都能够包容,待人都非常的恭敬,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二句,他说「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安就是身心安稳。我们中国人常常祝福所讲的平安,这个话很有道理。「平」是什么?平等,平等才是最安定的。所以你看社会,你看历史,古今中外社会动乱的时候,决定是贫富不均,这才起了争端。贫富不均,种种不平等,说实在的话,这是事实,所谓是我们伸开五个手指,都不一样长,他怎么会平等?为什么不平等?个人造的业不相同,种善因得善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看《感应篇》第三十一节,只有一句:【受宠若惊。】这一句跟前面两句连起来,它是讲无痴,所以这三句就是佛家讲的三善根。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荣宠,现在人讲的荣誉,别人加给我们的荣誉,我们自己要想一想,这个荣誉该不该得?如果不应该得而得到的,决定不是好事情。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伏」,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即使应该得的,也要尽量的谦虚,否则的话,也会惹来祸害。什么祸害?诸位如果冷静观察,你不难见到,嫉妒障碍太多,你是做的好事,你是好人,社会各地方给你表扬,很多人看到心里不舒服。尤其是这个时代,古时候人心厚道;换句话说,嫉妒的人少一点,不是没有。现代的人,已经完全没有缘份接受到圣贤的教育,他从小所见所闻,所学习到的,都是争名逐利,看到别人的荣宠,他能放得过吗?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三句话,就是拔除我们心里面的三毒烦恼:无贪、无瞋、无痴。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所说,完全相同,正是古人所讲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佛称这个叫三毒,我们现在的话叫病毒,这是最严重的病毒。不但能杀害我们的生命,我们身体多病、不健康、短寿,这个事还是小事,伤害法身慧命的事,大了!为什么我们堕落在轮回里面,无量劫来都没有出期?论其根本的因由,就是三毒烦恼没有洗干净。我们每一个同学,无论你生长在什么地方,你现在生活环境如何,只要你有缘听到佛法,听到一尊佛菩萨名号,你的缘份就不浅。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量劫来所种深厚的善根,你才有机缘听到佛名,见到佛像,见到经书。这是说明我们学佛不是这一生的,这一生怎么可能有这么深厚的善根?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之前,就曾经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感应篇》第三十节:【受辱不怨。】这一桩事情是很难做得到的,但是必须要做到。为什么?与我们切身利害关系太大了。世间一般人,哪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是遭遇到许许多多恩怨的这些事故?佛法里面跟我们说的八苦,怨憎会、爱别离,这是古今中外无不令人感叹的事情。这两桩事情,都不是我们愿意遇到的,可是在一生当中,偏偏会遇到,时时会遇到,处处会遇到。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不能够忍辱,从小怨结成深仇大恨。我们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开端,文昌帝君叙说他过去报恩报怨的这些事情,惨不忍睹。如果不是遇到佛法,很难觉悟,很难回头。这是真正的痴迷,他才会造这种事,恶业。佛菩萨、圣贤人教导我们,决定有道理的,决定有好处的、有利益的,教我们常常想着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恶;常常念别人之恩,不要记别人的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看《感应篇》第三十节:【受辱不怨。】这一节是讲无瞋,断贪瞋痴,无瞋。『辱』,中国人自古以来看得非常重,古人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在古代的中国,读书人讲求的是道义。「士」,现代的话就是知识分子,古时候说读圣贤书的人;杀头无所谓,侮辱不能接受,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佛法传到中国,佛教菩萨,教菩萨就是教学生,佛家的术语,菩萨就是佛的学生;教学生修养德行有六条纲领,就是经典里面所讲的六度,「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是「度」,六度。这六个纲领,就是学生的守则;你既然做佛的学生,一定要遵守这六条。这六条是布施、持戒、忍辱,里面就有忍辱这一条。实际上,佛说的并不是忍辱,佛讲的是忍耐,忍是忍耐的意思。翻经的大德,看看中国国情,中国人的习尚,把侮辱看得这么重,就把「忍」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昨天讲到:【推多取少。】下面接着第三十句,也是一句话:【受辱不怨。】第三十一句:【受宠若惊。】这三句,就是佛家讲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佛告诉我们,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以这三个根本而生起的;换句话说,能生无量无边的善法。反过来,贪瞋痴这是三毒,三毒烦恼能生无量无边的恶法。这一句话也是老生常谈,哪一个学佛的同修不知道?虽然各个都知道,哪一个人肯认真去做?不能够认真去做;换句话说,对三善根真正的意思,并没有搞清楚。三毒、三善根是我们切身的利害,这是对一切法的认知,可以说是最低的一层。高等的智慧,能够辨别宇宙人生的真妄、邪正;中等的人,能够辨别是非善恶;下等的人,懂得利害。说实在的话,我们在整个佛法,连下下根都谈不上。原因在哪里?切身的利害不知道。如何能够趋吉避凶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九段,这一段也只有一句:【推多取少。】前面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如何落实?这一句就是真实的教诲。人要不能够相让,断恶修善就决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让,相让是美德。在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这是善根非常深厚。当然后天的教育,也占了决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没而不张,过在没有机会接受圣贤的教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对于教育看得非常重,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实际上他已经把它引伸到胎教。当母亲怀孕的时候,她的心情、举止,对胎儿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人,思想就纯正、就清净,真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于子女照顾的这才是无微不至。现在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八节,这一节只有一句:【遏恶扬善。】批注里面一开端讲得很好,「凡人之恶原非性成,习染既深,滔滔莫救。或明知故犯,或不知误为。究其成,造下弥天罪案;原其始,止因一念差迟」。这几句话,我们要冷静的去思惟,细心去体会。中国古时候儿童上学,大概第一部念的书就是《三字经》。《三字经》一开端,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跟这段话的意思完全相同。人为什么会造恶?人性本来是善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之善,已经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所以儒家大圣孔子说「性相近」,而荀子、孟子所讲的,那就是「习相远」。孟子主张性善,荀子说性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是习性,不是本性。孔子讲的是本性,本性一切众生都一样。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心性。造善、造恶都是习性,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感应篇》第二十七节:【不彰人短。不衒己长。】前面曾经说过,这两句话看起来是老生常谈,实际上,对我们一个人的做人、修养关系最大。人一生当中最大的过失,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欢攻击别人的短处,这一桩事情是最损阴德的。造作的时候,只知道图一时的快意,没有想到后来果报的惨烈。《地藏经》里面所谓是「拔舌地狱」、「火镬地狱」,都是这种业报所现的。古时候人心淳厚,一般都有教养。现在人可怜,没有人教导,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再看到社会外面的风气;内有恶因,外有恶缘,因此造这种罪业,比比皆是,这是值得我们警觉的。自己如果有,一定要痛改前非,这个过失如果不能改过来,念佛也不能往生净土。我们一定要记住,佛给我们介绍净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决定不容许有个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两天,美国跟澳洲有同修打电话给我,问我这个灾难来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应付?大家都知道,天文跟星象告诉我们,今年,就在这个月十八号,太阳系的星球,以地球为中心,排列成一个十字架,这在整个太阳系的磁场产生很大的变化;明年,两千年的五月,太阳系的行星会排成一条直线。这两种星象,确实给许许多多人带来了惊慌。天文学家、科学家都警告我们,这种磁场,也就是不寻常的星球的引力,对地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地球上的生物,乃至于其它星球上的生物,也都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必须要提高警觉。科学家的说法,也只能说到此为止,因为这里面究竟所以然的道理太深奥了,没有人能够理解。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会联想到在三千年前,古印度可以说是宗教发达到相当的高峰,他们用禅定的方法,突破了时空的维次,观察到六道轮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