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净空老法师讲解(092)

1909 人参与  2022年02月15日 07:05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三十七节是第四个大段,讲到恶报,前面两句是总纲:

【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义』、『理』两个字很深很广,能够明了「义理」这是大学问。中国古人所谓「实学」,实学就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完全可以得到受用,不是玄学,是我们切身的吉凶祸福,这才叫实学。我们以出家人来做个比喻,「义」就是应该要做的,应该要做的你要做。『非义而动』,「非」是不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你要去做,这是恶,不但是恶,大恶!顺着理去行,这是善;这个理是什么?理就是性德。如果违背理,那也是大恶。我们虽然有的时候,好象不见得这是很大的恶,殊不知累积起来,就变成大恶,积小恶就变成大恶,积大恶就变成极恶,这道理在此地。

我们出家人如何随顺义理?佛给我们做了样子,菩萨给我们做了样子,历代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样子。佛的样子是绝对的标准,佛菩萨的样子。祖师大德的样子放宽了,为什么?怕我们做不到,所以尺度就放宽。放宽了,但是还没有太大的违背,所以他依旧能成就。如果把「义理」两个字忘掉,心行完全相违背,这个出家人必定堕阿鼻地狱,这个我们要知道。

佛给我们的榜样是什么?一心求道、修道、行道。道是什么?道是真实的戒定慧,这是大道。如来一生所说的一切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由此可知,义理也有三层,最高的义理是慧学,其次的是定学,最下的是戒学。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三学相应不相应?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着眼。定慧太高,虽高要学,为什么?不学就不能成就。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非定慧不可;戒学最殊胜,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免堕三途。诸位一定要清楚,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纵然是念佛求生净土,也要定慧。念佛最低的功夫,也要念到功夫成片,你才有把握往生。功夫成片,就是初级的定慧,没有这个就不能(保证)往生。所以什么叫定?什么叫慧?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中国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学佛的人,没有不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定慧的标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定慧,那就是禅定;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慧。如果我们对于外面境界还会受诱惑,六根接触六尘心还会动摇,这个人持戒再好,念佛念得再好,不能 (保证)往生。所以要往生一定是禁得起诱惑,不为境缘所动,一向专念,这个人就决定得生。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在此地,决定不能搞错了。

非义、背理,今天社会我们看到就太多太多了。最显而易见的,信徒喜欢某一个法师,亲近某一个法师,那个喜欢有感情在里面,那是非义、是背理。法师去巴结信徒,这个信徒有权有势、有财富,唯恐这个大护法跑掉了,这是非义,这是背理。给你四事供养,让你过得舒舒服服的,道心完全没有了。一般人看,这个大护法好,其实那是什么?我们眼睛当中看,那是大魔王,不是大护法。你无量劫来,这一生好不容易得人身、闻佛法,有个解脱的机会,他一下把你拉住,那是魔王。今天有许多人把魔王当作善知识,把十恶业当作善知识,这就错了。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好榜样,出家人你这一生,你究竟干的是什么?我们细细想想佛陀的一生,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这是我们第一桩要学的。第二、几乎用全部的时间,日夜不休,勇猛精进,修戒定慧三学。自己修学有心得,教化一切众生,那是无量功德。自己生活非常简单,三衣一钵,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我们凡夫看到生活清苦,他里面那个乐受,我们没办法想象到的,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诸位讲,没有经营过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道场,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这一些场所都是有主的,他们邀请佛在那里弘法,佛是在那里暂住的。所以我们看到佛经上「佛在」,佛在哪个地方,没有说「佛住」,住就是他的家了,家才住,佛在什么地方;「在」跟「住」完全不一样,在是没有家,住是有家。

所以修行人、诸佛菩萨都是再来人,尚且如是示现,我们想想我们是什么人?业障深重的凡夫,如果有这些事务来劳累,我们的道业决定被毁弃掉。所以我常常劝同学们,真正学道,像我这种程度,我很幸运一生当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没有事务上的操心,才有这么一点点成就。如果是叫你管人、管事、管钱,就完了。我们自己要想一想,细细想想,我们出家为的是什么?不能违背了本愿。出家是不是去经营一个道场,占有一个道场,像社会一般人一样,这个行业当中争名夺利,是不是搞这个?搞这个,如果你有这个福报,你也能得到一点,但是转眼之间阿鼻地狱去了。

我在这一生当中,有人送道场给我,我不接受。简丰文当年送杭州南路这个道场给我,我问他:「你是不是想害我?」他听了楞住,他说:「法师,我怎么会害你?」我说:「你送道场给我,就是害我。」我说:「道场要不要管理?」他说:那当然要管理。「道场要不要开销?」当然要开销。「你不害我?」最后我跟他谈条件,你送道场给我可以,道场你管理,开销你负责,他全部答应了,那可以,点头,行!我还是不管事。这个等于说是挂个虚名而已,决定不管事情,我们的心才能专一。

每天读经,不读经的时候思惟经义,时时刻刻佛陀的教诲盘旋在心中,宗门叫疑情,久而久之,不一定遇到什么缘就有悟处,佛这个意思懂得了。所谓「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这个疑不是怀疑,是理太深了,不懂!但是常常想着,不定什么时候遇到机缘,就明白了。如果你有事务操心,你一天到晚想的是乱七八糟事情。这些事务,不但障碍开悟,障碍定,也障碍戒,戒定慧三学统统被障碍住。一天到晚生起来是什么?生起来是烦恼,是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在造业,这大错而特错。所以我在一生当中,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说到,道场决定是在家人的、居士的,在家人建立道场,礼请出家人来弘法利生。

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一样,道场都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的,他们的,他们礼请释迦牟尼佛来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出家人对于五欲六尘,丝毫不沾染,这个好!清净自在,永远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一丝毫都不沾染,所以一定要有个出尘之心,超世之心。还想争夺道场,霸占道场,据有道场,控制道场,这是轮回心;轮回心,参禅、念佛、讲经说法,都是轮回业,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而且罪业还非常重,重在哪里?你打着佛的招牌干轮回业,所以果报在地狱。如果不是佛的招牌,果报不定在地狱。只要是打着佛的招牌干这些事情,没有一个不堕阿鼻地狱,我们要清楚、要明了。


「义理」两个字要搞清楚,这两个字深广无尽,所谓是古德教给我们「穷理尽性」,到达最圆满的,那就是如来果地。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义理两个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知道多少,一定要做多少,最浅的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顺从佛的教诲,那是顺义理;违背佛的教诲,那就是「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佛教我们「孝养父母」,我们做到没有?佛教我们「奉事师长」,我们做到没有?你能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小义,小义理。更深更广的,佛在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能够把孝养父母的心,推广到孝养一切男子、女人,那你这是大义理。这还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对一切人要孝养,跟父母一样,对一切畜生、对一切众生都要孝养,那才叫究竟圆满。那是佛菩萨的大义,佛菩萨的真理,我们现在做不到,能够做到把孝养恭敬大到整个人类,就算你不错了。暂时不说十法界,只说人法界,你能普及到人法界,你就算不错了。

怎样才叫孝顺?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忠孝」那一段上讲了很长,顺性就是孝顺,不是顺情,顺人情错误了,顺性德。哪些是性德?五戒是性德,十善是性德。换句话说,我们杀生、偷盗、邪淫,这是违背了义理,这是不孝;我们妄语、两舌,违背性德,是不孝,是不顺。世出世间圣人教导我们,标准已经建立了,我们一定要顺从符合这个标准,不可以违背,这是善恶的分水岭。可是我们行善难,造恶容易,原因在哪里?无量劫的习气。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烦恼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十一个,你去想一想,恶多善少,所以造恶太容易,造善就太难了。在这个地方必须要有高度的觉悟,要真正的醒过来,这人叫开悟、觉悟了。把自己烦恼习气控制住,顺着义理而行,我们就会有成就。

出家人要记住,我是说老实话,如果你有个道场,你决定堕阿鼻地狱。什么人可以有道场?大彻大悟之后。古时候佛教传到中国,出家人才管理道场,管理道场是什么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管理道场是为修行人服务的,是佛菩萨,不是凡人。我们是佛菩萨再来的,那行!没有问题。你大慈大悲,你作护法,管理道场是护法,不是修法,是护法,你是菩萨,你是佛陀再来的。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凡夫,烦恼习气没有断,不干!烦恼习气真的断掉了,还要看缘份,没有缘份勉强不得。我们这一生时光有限,太短了。如果你是中年,你晓得将来还有几年好活?以为自己可以活到八十、九十,靠不住;四十、五十走的太多太多了。我学佛出家那个时候的同参道友,差不多四分之三都不在了,他们都是四十、五十走了,「黄泉路上无老少」,所以每一分命光,我们都要把它掌握住,不可以浪费。

我们今天在新加坡,这是真的如法,机会难得,我们在这修行,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一心办道,到哪里去找这个道场?找不到了。这个护法都是佛菩萨再来的,绝对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要拖你下水,请你作住持,请你作当家,请你管这个、管那个,拖你下水,不是好人。不要以为他给这么多权力给你,他对我好,你眼睛看清楚,不是好人。我就是有这种能力,看得很清楚,边都不沾。

这一次我到澳洲参加天主教召开的宗教会议,很好!这开得很好。我讲过几次,你们也都听到了,在图文巴买了一个小地方,当作茅篷住。我在那里搞了一个小茅篷,摆在那个地方,哪一天此地的缘份尽了,我就到山上住小茅篷去了,我不会住道场,我不惹那些是是非非,一切放下,求了生死,求往生净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4151.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