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净空老法师讲解(084)

854 人参与  2022年02月14日 19:57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施恩』两个字要注意,是布施恩德。与人为善,我们讲席当中常讲,总是要存一个纯善的心,纯善的念头,念念为别人着想,这是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是他的想法、是他的说法,如果我们自己还要有一念布施恩德的心,就错了。错在哪里?我们着相了,着相就不圆满,着相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善因,与性德不相应。这个道理很深很广,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的清净心得不到。诸位要晓得,清净心才是真善,是大善。

昨天我们参加回教的表扬伟大母亲大会,我们不知道这个场合里居然是冠盖云集,有三个部长,新加坡的前总统参加了,即将选举的总统候选人纳丹先生也参加了,还有各国大使馆的一些使节,我们在贵宾室里面聊天。他们看到我都很欢喜,问我,他说看起来我很年轻,问我的年龄,然后你是怎么保养?我就告诉他,「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不是不做事,什么事都做,很热心的做,很认真努力在做,做了怎么样?不着相。刻意去做,做得念念不忘,这个不行。我讲清心寡欲,讲放下分别执着,他们听了都懂;难!不容易做到。

实在讲有什么难的?难在没有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难在这个地方。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时,四十九年天天为我们开示,无非就是说明这个事实。事实明白了,不难!事实是什么?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佛家常讲「万法皆空」,你还会打妄想吗?袁了凡先生明白了,他明白还不是这个甚深的道理,他明白不过是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事上的事相,「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这一生当中,功名富贵,夭寿贫贱,都是过去生中所修的,这一生中感得的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事相上很粗浅的真相,他明白了,明白之后他就如如不动。妄想分别执着虽然没有断,轻了,比一般人就轻了很多很多。他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什么原因?明白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放下了。这还不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心才真正清净。

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之后,云谷给他开示,他发心读书求取功名,改造自己的命运,世间人的好榜样,六道众生的好榜样,不是学佛。虽不是学佛,它是学佛的好基础,学佛确实从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佛法是出世间大善,大善一定建立在小善的基础上,这个道理现在懂得的人少了。古时候懂得的人多,未必能做到。为什么做不到?这两个原因:第一个懂得不够彻底,第二个烦恼习气放不下,禁不起名闻利养的诱惑,原因在此地。

我们明白了,明白之后要晓得怎么作法,要依照佛的教诲,决定不错。以善心善行帮助别人,人家欺骗我们,我们还是要以善心善行待人,决不能因为人家欺骗,我就回避,我就不要理他,那我们还是起心动念,我们还是落在分别执着上。人家是诚意对我,还是欺骗我,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糊涂。样样清楚,一点都不糊涂,以真诚心待人,这是佛菩萨,菩萨行,这是真正的施恩。施恩,自己还没有施恩的念头,哪里会求回报?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布施供养别人,决定没有后悔的意思。


昨天说过了,有求报的念头,贪心没断,布施没有圆满。布施波罗蜜,你有布施,没有波罗蜜。你给人以后又后悔,你的悭吝心还有,吝啬没化掉,这是三毒第一个,贪烦恼不能断。佛用布施这个方法,帮助我们拔除悭贪。如果你有求报的心,有后悔的心,悭贪烦恼不能拔除,有布施,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菩萨是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凡夫修布施而已,达不到波罗蜜。可是不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决定不能超越六道,决定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何以不开?就是被这些烦恼盖覆住了,所以智慧不能现前。佛教给我们,把烦恼除掉,智慧就现前。烦恼最严重的就是悭贪,这两句话是教给我们,要很认真、很努力去学。

我们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很重,求报后悔的念头常有。你们也许听我讲过,简丰文在台北杭州南路那个讲堂送给我,以后他很坦白的告诉我,他后悔了一年半,常常半夜睡觉醒过来,为什么这么多钱丢掉了?一年半之后,天天听经,逐渐明白了,才不后悔,不容易!所以这个现象是正常的,你如果没有这个现象,那你的善根福德不是平常人能比的。肯布施,已经就不容易了;求报后悔,是很平常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晓得,如果还有这个念头,烦恼没断尽,智慧不能现前,要常常想到这个事实,贪瞋痴慢、是非人我都放下了,你的心地才清净,清净心生智慧。然后你就晓得,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生烦恼,不生智慧。我们要想开智慧,这两句话就太好了!要常常去做施恩的事情,常常去做帮助人的事情,以智慧帮助人,以劳力帮助人,以财力帮助人,统统都要舍。

财,诸位晓得愈舍愈多,不是舍了就没有了,愈舍愈多。舍是因,那个愈多是果,修因哪有不得果报的道理?但是不可以有求果报的念头,为什么?求果报念头是贪心,果报现前那是真理,因果一定相应。然后你就晓得,布施我们的体力,你的身体愈健康;布施你的智慧,你常常有好的念头、好的思想、好的主意,帮助别人解除危难,你修这个因,长智慧。佛的智慧为什么那么大?佛天天讲经说法,布施好主意,教人破迷开悟,所以智慧就那么大。我们自己有一点好的东西,很吝啬,唯恐别人学去了,你哪里会有智慧?

所以很多人送一些书,法师的著作送给我,你晓得我第一眼看的是什么?我看它后头的版权页,它上面印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这书关起来不看。为什么?心量太小了,他能写出什么好东西,糟蹋我的时间。心量太小了,没有智慧,自己有一点好东西,把自己的权利抓得紧紧的,什么智慧财产权,他哪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万缘放下,版权也放下了,不要了,这个人有智慧。我看书的原则,这样就可以不浪费时间。所以要学佛菩萨热心帮助人,要真正做到不希求果报、不后悔,一定要深入经藏。理事都要透彻,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认真努力去做。

批注里面有几句话说得非常好,他举佛经上说,人以财帮助别人,这是举一个例子。内不见有能施之我,把我忘掉了,外面也没有牵挂着接受我布施的那个人,中间也把你布施的物忘掉了,这叫「三轮体空」。诸佛菩萨无不是这样帮助人,以财施、以法施、以无畏施,心地永远是清净平等,施小得大福报。比喻里面讲一斗米,布施一斗米,得无量无边的福报,这真的,一点不假。为什么?称性。他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他是把性德开显了,是这么个道理。一文钱的施舍,能够消千劫的灾难,这话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我们今天修福,得到的果报很小,也没办法消灾免难,原因在哪里?心不清净,布施得再多,与性德依旧是隔了一层,所以依旧要在六道里头过苦日子。也就是我们求报的念头,求果报的念头存在,所以怎么修跟佛菩萨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追悔,这是一个大关键。如果做恶事后悔,那个好!那个恶念渐渐的会止住。如果做善事后悔,善念这个根就断掉,以后再不会修善了。现在世间人修善,是不是真心修善?决定后头有果报,他看准了,好象赌博他下这个注,有的时候也看错了,不是以清净心,不是以真正善心,无一不是自私自利,与自己有利益的,这个事情要多做。佛菩萨所做的善事,里面决定没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心清净,他生智慧,他有大福德,无量无边的福德。我们今天不但是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讲给别人听,还要自己真正做给别人看。讲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目的何在?决没有自己的目的,希望别人好,希望社会好,希望大家和睦生活,自己还是一尘不染,还是清净无为,这是佛弟子,这个人真正学佛。如果帮助人又后悔,倒不如不帮助人。为什么?怕自己的善根从此被断掉了。

小注里面有比喻,也有说法,说得好。第二段里面,他讲布施有三:有法施、有财施、有心施,这跟我们普通平常讲的有一点差别。平常我们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讲的最多的。「心施」是什么心?真心。真心怎么布施?教别人也了解有真心,他的真心也能够因你教化演说而有所启发,他的真心露出来了,这是心施,这最难最难!但是功德是无有边际,无有止尽的。这个只有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才做到。但是它批注里面讲得浅,浅是什么?自己没有能力布施,但是有这个心,谚语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没有心,常存此心,这是心施浅的意思,常常有布施的心,常常有帮助别人的愿望,但是自己没有能力。这个心永远不失掉,好!这是心施的浅义,我们可以着手。

可是在我们今天生活环境当中,只要把自己本份的工作认真去做,就是心施。我们出家了,出家干的什么?这个行业本份工作是什么?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生活是表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表演,师是表率,范是模范,我们的生活是一切众生生活的模范。我们穿衣是一切人穿衣的模范,衣服要干净、要整齐,破没有关系,破可以补一补,一定要清洁、要整齐。吃饭是吃饭的模范,吃饭要有个规矩、有个样子,想想我吃饭这个样子,能给别人做模范吗?这就是佛法。佛法是生活教育,点点滴滴都要做众生的好榜样,我们有没有做到?「说」是给众生说明,人家看到这个样子,要向你来请教,你给他解释、给他说明。他看到了,他相信;他听到了,他明白了。明白是解,他有信有解,他也会效法,他也会学。

佛法不是只说不行,佛法是解行相应,解行并重。在大乘经里面,把行摆在第一,解摆在第二。净土就是这个样子,观音菩萨摆在第一,大势至菩萨摆在第二;观音代表行,大势至代表解。《华严经》里面,普贤代表行,排在第一位,文殊代表解,排在第二位。解行是一桩事情,特别着重在行门,说到一定要做到,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受用。这个真正受用是法喜充满,这个喜悦不是外面的刺激。现在世间人享乐是什么?是享受五欲六尘刺激的乐,那个乐是从外面来的,就好象吃兴奋剂、打吗啡,那种乐,那不是真乐。佛法里面讲乐,是内心里像泉水一样往外喷,这是真乐,这叫法喜充满。我们没有得到,为什么没有得到?没有做到。

把佛的教诲落实到生活上,生活里面产生的喜悦,这是真乐,这个乐不是从外面来的;而且给诸位说,这个乐是人生最殊胜的滋养。世间人也有人懂得,所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就来了,所以佛菩萨永远是不疲不厌。不疲倦、不厌烦,什么道理?喜悦。我们做事情,为什么常常疲倦、厌烦?没有喜悦。我们在佛法修学上,法喜得不到,怎么可能有进步?如果你得到法喜之后,你确实有长足的进步,你不会退转;没有得到法喜,很容易退转。

法喜一定是在解行并重之下,你才能够得到,偏在一边得不到,有解无行得不到,有行无解也得不到。清凉在《华严经》批注里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得不到法喜,法喜一定要解行相应。禅宗里面讲的定慧等学,这里面你就得到法喜。定慧不均等得不到,解行不均等得不到,一定要均等,这里面才能产生。这两句是讲行,希望我们要留意,要认真去体会、去思惟,努力去做,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

我们今天施恩与人,决定是以佛法,以佛法为主,我们不以财。到以后你接受人布施,这是财来了;来了立刻转手就要施出去,决定不能留。你留了就有弊病,流弊就生了。为什么?烦恼就起来了,会增长贪瞋痴慢,所以要放下、要舍掉,决定不要让烦恼增长,要让自己的智慧增长。记住,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解决六道的问题,解决生死的问题,解决一切世出世间的问题,要真智慧。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4143.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