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接着底下一句是:【正己化人。】前面所讲的,都是完成自己的的德行,目的是在帮助别人,自己的智慧德行没有成就,就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要想教化众生,先要把自己修好,这是一定的道理。无论是古代的中国人,中国的古圣先贤,印度这些佛菩萨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作法,乃至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条道路,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前面跟诸位提到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落实,一定是先断烦恼,成就法门。断烦恼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我们中国人常说「品学兼优」,然后才能化人。我们身为佛弟子,无论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都有度化众生的使命,出家、在家都是菩萨,所以佛教育,他的成就是菩萨法界。《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菩萨法界;极乐世界,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一千多文字当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忠孝友悌。】就是这一句,这一句可以说是全篇的核心,关系非常之大。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在这一句;出家人修行、开悟、证果,作菩萨、作佛,关键也在这四个字。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我说过太多次了,圣贤人的目的、愿望,无非是希望一切众生,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可是一切众生族类果报不相同,这一些差别从哪里来的?是从他过去、现前的因行不相同。所以从果上我们能看到因,从因上能看到果,这个人就有智慧了。这桩事情要真正达到目的,政治做不到。释迦牟尼佛以王子的身份,政治可以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作国王,他知道政治达不到。武力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在经典看到,释迦牟尼佛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他可以作将军,可以作统帅,他放弃
诸位同学,大家好!孔老夫子说他一生讲学「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化众生,也是说「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们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过去代代相传下来,没有自己的创见。今天一般世间人常讲的创造,孔老夫子没有创造,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创造。孔老夫子所说的,他说是过去黄帝、夏商周、文、武、周公承传下来,释迦牟尼佛讲是过去古佛代代相传下来,决定不是自己创造的。我们要问,这些道理到底是谁创造的?没有人创造,实在讲,是从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谁的自性?是我们自己的自性,决定不是创造的,大乘经上常讲「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跟我们所说的,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佛家讲「法尔如是」,一丝毫的创意都没有,这才是真的。说是你创造的,那是假的,你创造是你的,不是自性的。自性本具,自性是虚空法界一
诸位同学,大家好!最近这几天,我们读到《感应篇》【忠孝】这两个字,讲了不少次。《汇编》里面对于这两个字,批注、引证也用了很大的篇幅,这是有道理的。这两个字人人都会念,人人都会说,可是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认知的人并不多。如果真正明白了,他一定能够做到;他做不到,就是对这两个字不认识,或者是说认识得不够透彻,这是事实。古人所说,尤其是佛法,知难行易,行忠行孝、尽忠尽孝不难,对于「忠孝」这两个字的意义,彻底的通达明了,那就太难太难了。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诸佛如来为法界众生所说无量的经论,总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两个字。可见得这两个字的含义,真正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能够说得尽!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不过就是为我们提示纲领而已,我们必须从这个纲领当中去体会、去认知,再认知,然后肯定就能够依教奉行。孝
诸位同学,大家好!佛家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人认识自性。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真正的自己,这一桩事情认识清楚、搞明白,这个人就叫做佛,他就成佛,他就证果;证是证明这个事实真相。这桩事情,对凡夫来说,确实有相当的难度。难度的形成,是无量劫来的迷惑,生生世世累积的错觉,没有办法一下把它舍掉。所以佛祖虽然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我们听了也会点头,也觉得不错,可是在境界里面依旧转不过来,这就是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这一生成就,关键的所在。因此,在教学当中,解行决定是并重的。清凉大师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都是修学过来人的真心话,我们现在修学,问题也就是出在这个地方。许多人很用功修行,对于教理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然是迷惑颠倒,自己觉
创造金钱并不可耻和悲哀,赚钱本身也没有对错,可怜和悲哀的是你对金钱的看法与观念!以及你对待金钱的方式!付出、达成多赢和你挣钱多少无关,唯一有关的是——你是否真心愿意分享,真心乐见每个人都成功。你越真心,你在心中种下的种子越有力,结的果实一定特别甜。在经典教义里,钱本身没有错,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的关键是要用什么方法赚钱,钱从何而来、如何让它源源不断,以及对钱的心态。事实上,赚钱也可能成为修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享用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保持身心健康。——麦克尔·罗奇格西一位热爱《金刚经》的美国僧人麦克尔·罗奇是一名经历奇特的美国人。他1952年出生,以优等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此后他前往印度,成为一名受戒的佛教僧人,然后潜心钻研佛法25年
天下,极惨极烈的祸事,最大至深的祸事,一不小心就丧身殒命的祸事,而世间人多都乐于惹的祸事,不惜以身殉之虽死不悔的祸事,就是“女色之祸”。抛开那些“纵情欲事,探花折柳,窃玉偷香,灭理乱伦,败家辱祖,恶名播于乡里,毒气遗于子孙,生不尽其天年,死永堕于恶道”的狂徒,姑且不论,即使是夫妇正常的夫妻关系,倘若一旦沉沦于柔情贪淫,由此而造成的意外死亡,其数量都无法计算。夫妻之间,本图房事快乐,突致死亡,以致于沦落为“鳏、寡、孤、独”,生活苦不堪言。造成这样的结果,多数都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决不是命该如此!所谓:“昵情床枕,自取其殃。”其次,虽然平时,夫妻之间,举止庄重,很少轻薄,但由于双方无知,不知“忌讳”,在不该行事的时间,或在不该行事的地点,冒昧从事,而遭致死亡的夫妻,其数也很多。因此,古时候,朝
《内经·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作为大自然的精灵,只有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在这个宇宙时空中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养生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保持健康所进行的一些自我保健方法。现代养生是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去考虑,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等角度确立医学模式;以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到群体,以医院扩大到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保障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天地人和,其核心思想为一个“和”字,经过几千年传承,已升华为一种境界,求同存异,对立统一,大同共生,凡得天时、地利、人和者,方可健康长寿。 应天时,人赖天地之气而生 人与自然
一、灵独觉法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于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于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没有太多意义的人或事上。如果我们想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格调、活出境界,那么千万别在这几件事上浪费时间。层次越低,越爱发脾气人发脾气时,智商将被情绪所俘虏,就会变成别人眼中愚蠢的人。《荀子》中曾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高层次的人并不是没有情绪,他们只是不被情绪所左右,有沉稳的内心,喜怒不形于色。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一生气时,他仍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孙子问:“阿公!你生气时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爱地巴对孙子说:“年轻时,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时,我就绕着自己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