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善有真假」,我们介绍过了。第二个「善有端曲」,端是端正,曲是委曲。什么叫做端正?实在说,一个觉悟的人、明白人,他的善恶标准,跟我们世间人不一样。而实在讲,善恶标准差别很多,从佛法里面来说,「四教」差别就不相同。在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就有五十一种不同的标准。世出世间圣人,给我们讲的多半是讲原理原则,这些话里面意思很深很广,要细心的去体会,要在生活里面去实践,从实践当中你会有更深的观察。然后才晓得,古圣先贤典籍之中,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才能够体会佛所讲的一切法博大精深。说到端曲,这里面说了几个原则,非常重要。你的心正,你的行就正;心不正,做出那个样子,怎么做也不正,也是弯曲的,所以根源在心地。了凡先生给我们提了三个原则,第一个「纯是济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一本书让阅读,丰满人生思维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各行业的精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看问题从不基于单一视角,而是能够纳入更多维度,再进行综合判断。视角越丰富,问题看得就越透彻,各种可能性就会考虑得越周全,这样做出的决策,就越接近正确。而财务思维的价值,正是帮助每个职场人在工作当中,增加一个思考视角和决策角度。21读书来源丨本文内容综合选自《贾宁·财务思维课》编辑丨陈思;实习生思纯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视觉中国,网络等财务不是你的选择,而是时代对你的要求。题记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和美国有五分之一的CEO曾经担任过CFO。英国《财务总监》杂志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财富100强企业的CEO中,有20%曾担任过CFO。这些财务出身的企业领导人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就是他们掌
各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积德累功。】在《汇编》解释里面,引用了《了凡四训》里面「积善」的一段话。这一大段,过去虽然讲过很多遍,还是要常常讲。为什么?虽然讲过,我们没有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多想一想,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做不到的原因消除掉,我们才有救。否则的话,眼看着我们前途一片黑暗,就要走向三途,要走向地狱。这一些都是事实,而我们往往把它疏忽掉了,我们没有走菩提道,我们是走三恶道,所以这一番开示就非常重要了。节录的文很长,我们只采取辨别善恶的几条,跟大家再一次的来研究。《了凡四训》里面讲,「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端就是端正的行为,曲就是不端正的行为;「有阴有阳」,阳是你行善大家都知道,受社会大众的赞叹,阴是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对你的报答非常丰厚;「有是有非,有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积德累功。】这一句,《汇编》批注第一段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人都喜欢做好事,也都期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而往往都是自己因循苟且,不能够奋发而堕落了。所以此地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订一个期限,必须在这个期限之内完成,这样子才有进步。譬如读书,我这一部书要用多少时间把它读完,这样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是无限长的时间,人心就涣散了,精神意志就不能集中,所以许许多多人失败是这个原因。所以学,它有学期,有期限的。我们上学念书也是如此,你念大学四年的期限,你要把它念完,这才能毕业。世出世间一切事,都要立一个期限,如期完成。『积德累功』也是如此,一天能做一件善事,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千桩善事,这所谓是「日行一善」。如果能够精进努力,希望每天多做一些善事,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修学的根本,就是如何真正做到诚敬之心,对于是非、邪正、善恶,要有很清楚的辨别。这桩事情本来就不容易,古时候有很好的教育,虽然古代学校并不普及,但是作父母的都会教导儿女,责任感跟现代人不一样,古人一般都非常重视;社会的风气淳厚,普遍的存在着伦理道德的概念。而中国古时候圣贤人的教导,我们在《五种遗规》里面可以看到,现在送给诸位的《礼记菁华录》,这里面也能够看到。可是民国以来,古时候教学的理念被否定,普遍的接受西方人的观念,西方人是个功利主义,对于伦理道德他们认识不清楚,中国受这个影响很大。于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从小没有人教,没有人讲,社会也不注重、也不提倡。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是在里面,五欲六尘在外面诱惑,怎么能不动心?怎么能不起念头?这个环境当中,真正不起心、不动念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修积存诚,经文里面两句话:【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这两句话,实在讲是做人学佛的根本。世出世间的圣贤教导一切众生,第一重要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佛法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我们在讲经当中也常常提起,第一个阶段是教人「断恶修善」,第二个阶段是教人「破迷开悟」,第三个阶段是「转凡成圣」。它的根本在现前我们第一个阶段,如果我们对于善恶都不能认识,恶怎么能断?善怎么能修?所以有能力辨别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佛家讲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了。可是这两个字,实实在在不容易搞清楚,我们要不在这上下功夫,佛法修学第一个目标,我们就很难达到。第一个目标达到,才决定不堕三恶道。这两个字如何辨别?这本书里头就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很好的标准,从原理原则上来说,它把善恶这两方面说尽了。但是我们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十六段,我们段落完全依照《汇编》所分的。这一段有两句话:【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前面说过这一段是讲福报,在全文是第三段。「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两句是总纲。『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这以下是讲修积,我们佛家讲修行。修行最重要是心地真诚,这两句就是教我们诚意,正是从根本修起。「履」是说身之所动,念头之起;起心动念、身体动作就是履。「邪径」,邪是对正说,换句话说,邪知邪见,邪言邪行;邪径是指这桩事情,也就是说三业违背了正理,这叫邪。『欺』,这个字的意思是明知故犯,这叫欺;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暗室』,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是善恶初分之界。断恶修善要在这个地方用功,那是真正的修行。这两句话就是真诚的落实,真诚的样子,我们自己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做到真诚,用这八个字
各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十五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第三十六句,到三十六句是「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一段都是讲福报,在全文是第三大段,这八个字是总说,『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人应当断恶修善,这是天经地义,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求福报?哪一个希望遇到灾祸?可是你得明白,福报从哪里来的,灾祸又从什么地方来,这八个字就是吉凶祸福根源之处。可是这八个字里头的关键就是「道」,这个道怎么讲法?意思很深很广。通常说「道」是理,道理,道也是一条路。什么叫是道?什么叫非道?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善心善行就是「是道」,不善的心行是「非道」,这是从因上说。是吉、是福这就是「是道」,是凶、是灾、是祸那就是「非道」,这是从果上说。这些理事因果,我们都要明了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念到第十四句:【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过失大小有几百种,这个『事』是种类,每一种里面,实在讲都是无量无边。古德说「非义而动」,那就是过。义是应当的,你的思想行为都是不应当的,那就是过失。过失有大小,大的就是罪孽,小的叫过失。罪过,天地鬼神都见到了,诸佛菩萨那看得更清楚。说实在的话,天地鬼神所见的,我们常讲当然之事。诸佛菩萨还能够看到所以然之理:你为什么迷惑?你为什么造业?你为什么受报?何以说诸佛菩萨能见到所以然之理?大家在《无量寿经》上读过,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刚刚往生,下品下生,他们的能力都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换句话说,对你这个人,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那些情况,他都了解。所以他知道所以然的道理,累劫恶业的积习,累劫养成了一个恶习惯、恶习
各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十三句:【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这两句是鬼神鉴察这一段的总结。昨天说到灶神,《俞净意居士遇灶神记》,灶神给他说的几句话很值得我们警惕,他所犯的毛病,也正是我们现前自己所犯的毛病。自己犯的毛病自己确实不知道,总以为自己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对的,别人都是不对。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这在佛法里面就是迷惑颠倒。佛经上说到严重的地方∣一阐提,这就是一阐提人。一阐提是梵语,意思是没有善根,佛菩萨都不能救他,他不知道回头,不知道觉悟。这种原因要怎么样消除?我们冷静的去思惟,依旧还是要读书,不读圣贤书怎么可能觉悟?迷,说实在的话,就像泥坑一样愈陷愈深,不容易出来。读圣贤书,天天亲近圣贤,长久熏习,慢慢就会觉悟。这是中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