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和朋友微信聊天说到了“潜质”,对方开玩笑:“潜质是个什么鬼?”想了一下,回复道:“潜质,你把它关起来,它就是鬼;你把它放出去,它就是神!”再想一下,发现诠释这句话,最好的人可能是导演李安。年轻的李安想报考美国伊利偌大学的戏剧电影系,父亲坚决反对,说在美国百老汇,每年只有两百个角色,却有五万人争夺。李安一意孤行,决意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从此和父亲严重恶化,近二十年间两人说的话不超过一百句!几年后,李安从电影学院毕业,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所在。在美国电影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从1983年起,李安经过了六年多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有一次,李安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这时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第十九句:【忠孝】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是德行感应的根本。批注里面,在全篇是最丰富的一段。我这个本子跟你们用的本子不一样,我这个本子总共有十七页,一页是两面,可见得古德对这两个字重视。『忠孝』,「孝」是诚敬的根本。佛法建立在孝道上,中国自古以来,儒家的教学也是以「忠孝」为中心,这受教育。什么叫教育?忠孝而已矣,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就是要学忠,要尽孝。古人教我们,「为臣尽忠,为子尽孝,这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批注开端就这四句话。「为臣尽忠」,这句话要用现代言语来解释;佛教育「依义不依语」,这句话讲得好,你要懂得它的意思,因为语言会随着时代变,意思是原则、是纲领,永远不变的;在过去帝王的时代,「为臣尽忠」是臣子对于君王要尽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被领导对于领导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十八句是:【慈心于物。】向下这一段经文是讲养性,修心养性,这一科里头是讲修敬。『慈心于物』,「物」就是众生。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德,方便是功,我们常讲功德。前面这一段教给我们积德累功,积德就是存心,累功就是行事。慈悲心就是世间人讲的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这里面有一个原因,世间人这个爱是感情的,爱生于情,慈悲也是爱,但是慈悲是生于智,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很容易变化,所以世间人讲爱情是决定靠不住的,千变万化,自己也不能控制。佛菩萨这个爱心是永恒不变的,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真慈平等就是佛。在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讲因缘,都非常复杂,《华严经》上所谓「无量因缘」。无量因缘
诸位同学,大家好!「随缘济众」,说了十个项目,前面八条介绍过了,后面还有两条:第九是「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佛教人要随缘而不攀缘,佛菩萨自己圆圆满满的做到了,做出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敬重尊长」,尤其是现代人所疏忽的。为什么要敬重?尊长是让我们学习敬重的一个对象。而实在佛的意思是要我们一切尊敬,为什么?因为尊敬是性德。我们学佛目的是要作佛,怎样才能作佛?必须把性德圆圆满满的恢复过来,那就自然成佛了。佛不是勉强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我们都是佛,现在不是,什么原因不是的?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性德,所以就不是佛。要是顺应性德,那就是佛,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由此可知,佛教化众生,无非是教化人随顺性德而已。随顺性德是自然的,违背性德就是破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护持正法」,这一句意思说之不尽,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导也是这一句。究竟什么是正法?怎样来护持?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纯是一个善心,纯是一个爱心,纯是一个利益众生的心,这就是正法。能够将这个心落实,就是功德。这里面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把正法破坏,也就把功德毁灭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认识的,不能不明了的。在佛经里面常说到,与一念相应这是正法。一念就是自性,一念是真心,真心是纯善,是纯爱,是纯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虚假,也决定没有造作。在佛门教学之中,一进山门,天王殿里面四天王就是表法的,教导我们护持正法。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是开始,太阳初升之处;也就是说,护持正法从哪里做起?从这个地方做起,叫护国天王。我们想想他名称的含义,要护国一定先要护家,没有家哪来的国?要护家,一定要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说到:【积德累功。】里面引用《了凡四训》,我们说到随缘济众的「救人危急」,今天接着底下一条是「兴建大利」。凡是有益于社会,有利益于众生,这都是真实的利益。而什么叫做大利?与前面救人危急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能够救济众生的危急是大利,能够防范种种灾害,那是大利。帮助众生,一定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如何才真正懂得防患?这要智慧,要丰富的学识。于是我们就能想到,教育才是最大的利益。从它的成果上来看,在中国古代,孔老夫子以平民的身份来办教育,虽然自己一生在物质生活上,过的是相当清贫的生活,他做的是真正的好事。不但影响当代,影响历史,一直到今天它的影响力还存在,不但没有消失,看样子逐渐逐渐还会扩大。诸位想想,什么样的利益,能够影响到千年万世?再也看不到了,只有教育才能产生这样深远的影
各位同学,大家好!在【积德累功。】末后的这一段,《了凡四训》里面说到「随缘济众」,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的事太多太多了,所以他说「其类至繁」。如果没有离开「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离开,热诚为众生服务,这是世间的圣贤。如果将四相断了,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佛菩萨、出世间的大圣,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世出世间圣人,区别就在此地。可是为众生服务,他这里提出了十个项目,也就是十个纲领,概括了一切服务的事项。第一个是「与人为善」,起心动念,懂得以善心待人,以善心来处世。世出世间圣人,都是守住这个原则,纵然对待恶人也是用善心、善言、善行,对待仇敌还是善心、善言、善行
各位同学,大家好!刚才我们在画面上,看到悟永师到达拉斯去了。希望每一个地方都很认真努力的念佛,这是比什么都重要。昨天我们讲到对于善恶、祸福、利害的认知,这说了好几次。其实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决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尤其是对现代的一些众生,要说得不清楚、不透彻,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古时候,佛菩萨、古圣先贤讲经说法容易,言语都含蓄,点到为止,听的人豁然大悟。现代众生聪明好象是超过古人,智慧远远不如,其中的道理我们都要明了。底下说「行善积德有难有易」,这个本子里面举出的例子,这是《了凡四训》里面的一些话。什么叫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这是儒家教育。儒家所做的功夫,跟佛家讲的修行,是一个意思。修行,行是行为,错误的行为,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错误的作法、说法,把它修正过来叫修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再谈谈,了凡先生所说的「善有半满」。满是圆满,凡是不能圆满的,达不到圆满的标准,就叫做半。他举《易经》上两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总而言之,不积就不能满,就达不到圆满,所以教我们要「积德累功」。德行必须是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存一个利益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心,必须把自利舍弃。一般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是没有读过圣贤书,许多读圣贤书的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私欲没能放下来。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种种爱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碍,世间福报也被它障碍住了。众生为什么会堕三途?这里面的因素,我们不难理解。佛经上对于三途地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读了、听了,依旧不能够提起警觉,
诸位同学,大家好!在【积德累功。】这一句,《汇编》里面,引用《了凡四训》所讲的「积善之方」。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就是立志要做一个好人,把不好的行为修正过来。要真正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对于善恶要有能力辨别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接着下面讲,还有是、还有非,还有偏正,还有半满,你要认识不清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种事常常有,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断恶修善,而实际上所做的是断善修恶,恰恰相反。这是佛在经论里,我们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说「可怜悯者」,这些人真正可怜,连个是非善恶都辨别不清楚。李老师过去说得更令人深省,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没有能力,利害摆在眼前,你都不认识。所以造业,受极苦的报应。宇宙人生、天地之间的事,不但佛法说得清楚、说得透彻;世间善人,世间的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