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净空老法师讲解(090)

1492 人参与  2022年02月14日 20:03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三十七节: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从这一句到四十四: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讲的大恶。《感应篇》全文里面,无非是劝善止恶,劝善的文字少,止恶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正如佛在《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百法明门论》里面,为我们显示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谓「性恶」,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性,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恶都说不上。所以孔夫子说的性,跟孟子、荀子讲的性不一样。孔子讲本性,所以说「性相近」,一切众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里面说的,本性是一不是二,那个意思更深。「习相远」,孟子、荀子讲的性是习性,习性这逐渐逐渐远离了本性,这相远是远离了本性,佛法里面讲迷失了本性,所以习性迷失了本性。

一迷就不晓得回头,迷而不返,不知道回头;不回头,就愈迷愈深。从佛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从佛法界到菩萨、缘觉、声闻,到六道,一直到三途,愈迷愈深,真的是一世不如一世。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一世不如一世,所以劳累诸佛菩萨,在六道、十法界里面教化众生。根性利的,与佛菩萨有缘的,听到劝告,容易觉悟,肯回头,这就是所谓的得度。缘份浅的,遇不到佛菩萨,那就没法子了。遇到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不能够深信,不能够奉行,虽然依旧造业堕落,但是阿赖耶里面总算种了善根,只是善根薄弱,烦恼习气强大,善根敌不过烦恼习气,还是要长劫轮转。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很幸运能够信受奉行,要知道那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闻法累积的善根,这一生起作用;起作用就得度。

诸佛菩萨慈悲,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昨天李会长告诉我,前两天有一位老居士,这个老居士六十多岁,常常在我们念佛堂念佛。她也有病,病也很重,告诉李居士她要往生,请李居士替她办后事。李居士说:「我二十六号要到中国去,那你要往生,一定在这之前,我才能替你办事。你要是在这时间之后,我就帮不上忙了。」她说好。她讲了昨天的日期,昨天是二十号,她说下午五点钟往生,是前几天跟他说的。昨天下午五点钟,一分一秒都不差,她就走了。李居士答应替她办后事,他说后事办好之后,二十五号才办圆满,二十六号到中国去。

这个事情不只一次,过去也遇到好几次。不但预知时至,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延后走,佛法里面讲的「生死自在」。她可以提前,可以延后,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这就是生死自在。念佛堂念佛的老太太。诸位要知道,这叫根熟的众生,她真正成就,她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所以我也常说,道场殊胜,念佛堂殊胜,殊胜不在人多,真正往生的有多少人,这个叫殊胜。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们那一帮人在一块共修,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你说这多殊胜!殊胜要从这个地方看。人多是热闹,那是什么殊胜?


念佛何以能往生?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们现在已经相当清楚了。如理如法的修学,正是古大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都是事实真相。凡是修行不能去的,是你对这个世间有所留恋,也就所谓是放不下,这才是真正的障碍。我们每天在读诵大乘,一定要了解这个世间是虚幻的,不是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当真。只有念佛往生,这桩事情是真实的,下定决心,这个人就是无量寿,就是无量光。昨天往生的这位老居士,她没有往生之前,在念佛堂念佛绕佛的时候,就是无量光寿。往生是活着往生,不是死着往生,这个佛法叫当生成就的佛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换一个身体,换的身体跟阿弥陀佛一样,经上给我们讲「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光明跟佛完全相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才是真的,除这个之外,全是假的。假的,放在心上干什么?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

断恶修善,是学佛的根本,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在讲席当中也特别强调,凡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上善之人,必须具备上善的条件。上善,我说过是心善意善行善,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丝毫的恶意,我们具备这种条件念佛才能往生。由此可知,许许多多念佛人,一生念佛最后不能往生,占大多数。往年我在台中,李炳老常给我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两、三人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现在这个原因我们晓得了,念佛念得好,也非常勇猛精进,持戒精严,依旧不能往生,这个原因是什么?心善、意善、行善,没有达到标准。顺境里面还有贪爱,逆境里头还有瞋恚,这个不能往生,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是恶念,什么是恶行,尤其要清楚。

恶断尽了就是善,所以此地讲恶报讲得多,分量多过善报一倍都不止,几乎我们从分量上看,讲善报分量只有四分之一,讲恶报有四分之三。第一句这是总说,『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批注里说得很清楚,他说「自此至死亦及之,详言为恶召祸之事。二句是总摄提纲」,这两句是总纲。注子里头说得好,「动者萌于心,行者见于事」。动就是起心动念,这是恶心,这是恶意;「背理而行」是恶行,跟三善完全相反。「非义而动」,义是义理,这一个字里面浅深的标准很多。大乘的标准,这个义理就是性德,凡是不合于性德的念头,这就是意恶、心恶。

性德的标准高,菩萨的标准。我们以《坛经》做比喻来说,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只要有一物就错了。所以禅宗念佛一声,漱口漱三天都漱不干净。他说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心里头本来无一物,哪来的佛?你看看连念佛都是过失,心里动个念头,动佛了,都错了,何况其余?我们再问,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了,一样也不想了,对不对?不对,还是错误。什么错误?你落在无明里头。你要真的什么都不想,你将来到哪里去?生到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所以你说起心动念错了,不起心不动念也错了,到底怎么办?祖师大德常常到这个关节就不说话了,你自己去参!

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记住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定慧等学。有定没有慧,就堕无明;有慧没有定,就堕妄想。无明、妄想两边都不住,这是定慧等学,也叫福慧双修。样样明了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如如不动的时候,样样明了的时候;样样明了的时候,如如不动之时,真功夫!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对他总没有妨碍,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经常讲「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就是如如不动,惺就是清清楚楚。所以那个生活是生活在定慧之中,跟凡夫完全不一样。

这个境界高,我们初学决定达不到。达不到,那这个义的标准,我们就往下降,降到最低的标准,我常常劝大家,随顺佛陀教诲,这就是义,是我们现前的程度。我们依《无量寿经》,依《感应篇》,《感应篇》可以依靠的,虽然不是佛经,印祖提倡,他里面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汇编》所批注的,里头就有「自净其意」,那跟诸佛如来所说的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应当要依靠,成就我们善心善意善行。所以起心动念,常常想到我这个念头、我这个思想,佛允不允许?如果佛在经上不允许我这样想,不允许我起这个念,这个念头赶快就要放下;佛在经上许可我们起这个念头,劝勉我们起这个念头,我们这个念头一定要起。

净宗法门,我们今天实实在在讲,只有带业往生,我们才能做到。带业往生,佛教我们执持名号。所以禅,真的我们连边都摸不到,那个境界太高了,我们是从有到空,人家是从空到有,我们今天这个方法是从有到空。佛教我们念佛,佛教我们忆佛,忆就是想佛,我们天天想佛,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光明,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谊。想多了,我们渐渐就跟佛相似,发愿求生,就能得生。如果违背佛的教诲,违背性德的行为,这是大恶;我们平常讲这是过失,《太上感应篇》这个地方讲是大恶。这两句是大恶的根源,「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两句话听起来还挺温和的,责备我们的意思太深太深,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两句,实在讲,还有重要的意思,我们明天再接着说。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4149.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