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提问方式从本期开始,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洪老师专题回答书友,敬请文后留言提问《楷书临摹与创作》(二)文:洪厚甜我之前发过一篇文章说“不对唐楷进行深入研究写不到魏碑的高端”,立马就有人反驳我说魏碑明明在前,唐楷明明在后,你让我们先学唐楷再学魏碑,那些《张猛龙碑》的是不是学过唐楷呢?我们大家一听他说的很有道理。我学了四十年书法,连唐楷在前还是在后都不知道吗?你说当初我们古代跑步跑得快的那些人是按照奥运冠军的训练程序训练出来的吗?那我们现在照着古人那样跑就行了,还要什么科学的训练呢?你要搞清楚,先民们在写的时候是没有学术意识,他们是靠直觉写出来的,靠这一代人承继父亲那一代,父亲承继爷爷那一代,现在我们还是那代人那样做吗?北魏确实牛,每一块碑都不一样,每一块墓志都
提问方式从本期开始,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洪老师专题回答书友,敬请文后留言提问《楷书临摹与创作》(一)文:洪厚甜书法在当今中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文化自信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就是中华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新梳理和价值定义。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文脉里面的主线,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识中国汉字,没有哪一个人不书写中国的汉字,那么我们又问一下,有多少中国人真正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呢?离我们这么近的一门艺术,大量的人在生活和文化认识里面都是一个盲区。甚至我们很多很多在学习书法、书写书法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干一个什么样的价值的事情,以为我们省书法家协会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就是在写字,就是为了学一个钩、学一个横、学一个撇的写法,把一篇字写成什么样子
提问方式从本期开始,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洪老师专题回答书友,敬请文后留言提问《当代碑派书法创作路径新探》(一)文:洪厚甜把书法当成艺术的人,做艺术的书法,把书法不当艺术的人,做写字的书法。我觉得任何一个学术和专业都有一楼玩的人,二楼玩的人,三楼玩的人,你不要把所有的人都弄到三楼上去,也不要把三楼的都弄到一楼来,各得其所。有写王羲之的,有写馆阁体的,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说书法都是说王羲之,我觉得就不对。写馆阁体有写黄自元的,也有写欧阳询的,有的人怎么看就是馆阁体美的不得了,有很多人怎么看王羲之都不顺眼,这个很正常。听贝多芬就睡觉的人绝对比越听越精神的人多,这个才正常,曲高和寡。但是,在座的各位不能这样,为什么呢?你们是在中国最优秀的师范大学的书法专业,你
提问方式从本期开始,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洪老师专题回答书友,敬请文后留言提问Q洪老师好,我们在用魏碑进行创作时,章法安排上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请您指导,谢谢洪厚甜:进行魏碑书法创作的时候,还是要遵循一个比较有规律的做法,在初级阶段我觉得大家应该还是要用格子,横成列,竖成行,每一个字都尽量把它写在格子里面。只不过格子里面的字有大小伸缩,有左右挪移,我觉得初学者尽量还是写到格子里面。中段层面的作者就要注意字在格子里面的这种错落、错动和挤压,这种大小的,包括对格子的突破等都可以进行尝试,既能平整务追险绝,在字与字章法之间的这种错动感和挤压感上要强调,既要能够写规整的、空灵的,又能够写这种有挤压的,有字的伸缩的,格子里面上下左右呼应变化的这种。高级的状态就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提问方式从本期开始,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洪老师专题回答书友,敬请文后留言提问Q请问洪老师,我们在临帖和创作的时候,对纸张的使用有什么要求?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洪厚甜:不管是临帖还是创作,在纸张的选择上是有讲究的,不能不推敲、不讲究材料和工具。什么是专业?专业就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术的研究和观照,包括对工具的选择、对材料的运用、对字帖的分析等方方面面。那么在临帖的时候我们又要分书体,分大小,分书风来选择纸张,临帖和创作是一样的,写墓志这种,我觉得两种纸张可以选择,就这种精美的东西,第一是半生半熟的,第二是熟的。熟的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让你的技术更清晰、更肯定,对技术要求的到位度更高,它就没有什么可变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参与。为什么半生半熟呢
提问方式从本期开始,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洪老师专题回答书友,敬请文后留言提问Q老师好,请您解读一下康有为的书法,我们能不能把他的书法做为学碑的范本?洪厚甜:康有为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碑学的一个重镇,首先归功于他对碑帖深入彻底的了解和研究,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上关于碑的、旗帜鲜明的、系统的,站在学术的角度对中国的碑进行思考和审美定位的,他是重要的一位大师。康有为的学问和人的品质都应该说是大师级的,所以他倡导的对碑的学习,最后落实到他的笔下,他都化出来了,没有停留在一个碑、一个帖,尽管我们现在说他是从《石门铭》、《千秋亭记》这些来的,实际上仅仅是相而已,他是从来都不着相的,可能在笔势、笔姿上面有一些东西,实际上康有为是对帖学有深入研究和了解的,他的信札手札,笔墨之
提问方式从本期开始,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洪老师专题回答书友,敬请文后留言提问《当代碑派书法创作路径新探》(五)文:洪厚甜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目标跟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这个距离太大,很多人的目标远远不是一个书法人应该有的目标,所以我们下午为什么这么讲。我不去说你们学《张玄墓志》是一条路,你们弄褚遂良加《张玄墓志》又是一条路,你们把《张猛龙碑》怎么改造下又是一条路,完蛋了,这种老师今后你们遇见就把他轰出去。我觉得,讲的大家没有路,我们今天这个讲座就比较成功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千万不要觉得没有入选一个展览就很失落,你做正确了,就算入不了也是正确的,我希望同学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学术立场上来思考我们的学习。我们今天讲的比较散,把它收回来,我们要求做碑有两个概念,第一是秦汉,离开
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第一点,仁虽然好,好到成为一个滥好人,没有真正的学问涵养,是非善恶分不清,这种好人就成了一个大傻瓜。儒家讲仁,一如佛家讲慈悲。盲目地慈悲也是不对的,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仁慈很重要,但是从人生经验中得知,有时我们出于仁慈帮助了一个人,结果反而害了被帮助的人。这就是教育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真难啊。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做事;好心仁慈的人,可能学问不够、才能不够;流弊就是愚蠢,加上愚而好自用便更坏了,所以对自己的学问、修养要注意,对朋友、对部下要观察清楚,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某人不仁慈,实际上是对这人有帮助。做人做事,越老越看越惧怕,究竟怎样
讲到参禅参到发疯一样,使我想起我学禅的老师袁焕仙先生,著有《维摩精舍丛书》,为现代禅宗语...讲到参禅参到发疯一样,使我想起我学禅的老师袁焕仙先生,著有《维摩精舍丛书》,为现代禅宗语录。袁老师先是学净修密,后来在四川成都四方堂参禅。四方堂的住持禅源老和尚是净土宗的祖师,而袁老师政绩彪异,学佛亦有成就。老和尚非常慈悲,允借四方堂大殿,让他独自用功四十九天。他参一个公案:“德山托钵不说话”,典故如下:“大中初,德山一日托钵下堂。见雪峰问: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德山便回方丈。”这一个无头公 案。 非常难懂。 可是袁老师对越难的越想啃,他把公案当作话头,一天到晚静坐在大殿上,嘴里就念着: “德山托钵不说话,为什么不说话? ”就像发疯一样,整天就这么念。在这里要先申明一句,年轻人不要乱
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华夏五千年历史,自仓颉造字以来,文章便成为天下第一等大事。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一卷《史记》能通古今。千古文人,孜孜以求的,也不过是有篇千古不朽的传世文章。若论“千古文章第一人”,当属韩愈!他发起古文运动,让东汉以来承袭六百年的骈文退出历史舞台,华夏文章从此由重形式而转为重思想!他在文豪扎堆、神仙打架的唐宋时期,稳坐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是震古烁今的语言大师,仅凭一己之力,创造了331个成语!他被誉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开科举文章之典范,纵观整个历史,无出其右者:《古文观止》收录韩愈文章24篇,数量高居第一,远多于第二名苏东坡的17篇,甚至多于整个明朝所有文人的总和;《经史百家杂钞》收录韩愈诗文110篇,占整部著作的七分之一;《古文辞类纂》收录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