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感应篇汇编》第四十六节:【虐下取功。谄上希旨。】这两句话,也是严重的过失。我们仔细观察古今中外多数人,都有这个习气,由此可知,这是无始劫来累积的烦恼。而佛在经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们明了事实真相,这个心就定下来了。读《了凡四训》,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凡先生二六时中,他的心是清净的,不生一个妄想。这是什么道理?追究根源,并不是他修学的功夫,只是明了业因果报的事实真相而已,他就能做到了。孔先生给他算命,每一年他的境遇、吉凶祸福,丝毫不爽,他相信了,所以心定下来了。他要不遇到云谷禅师,他是个标准的凡夫,完全被命运主宰了。标准凡夫有他的好处,一切善恶业都不造了,也不容易!遇到佛法之后,才晓得其中所以然的道理。人有命运,命运是自己造的
薛兆丰教授在“每个人的经济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分享会·北京站”上的分享 生活离不开经济学,我们每天收到无数纷繁复杂的消息,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在生活中,不管是菜市场,还是电影院,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职场工作,每个人都会遇到经济学。 塑料包装真的是浪费吗?垃圾分类真的环保吗?机器真的会取代人吗?谁来当领导,谁来当员工,由什么决定? 在经济学眼里,这些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经济学这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科,却因为概念繁多,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10月26日,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携新书而来,在北京环宇荟购物中心给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经济学分享。 为什么我要一直推广经济学呢? 经济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经读过书的同学或者听过专栏的同学来讲,肯定已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里面讲到「是非」、「向背」,我们一定要留意。这一篇文字里面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对我们修学、生活都非常重要。印祖的提倡,就是叫我们把这篇文字,要当作佛经一样的尊重,一样的学习。佛法的建立,大家都知道,《观经》里面讲得最清楚,「三福」就是佛法的基础。《感应篇》尤其是《汇编》,这些解释、引证,我们仔细认真去读,就是三福详细的说明。三福里面特别是第一条,第一条是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这一条要是没有,其它的全部都落空了。学佛,我们每个人都是生生世世在学习。《无量寿经》上讲的例子,我们要明了,阿阇王子等过去生中学佛,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现在还是个凡夫。我们看了他就能够想到自己,自己也是无量劫当中,不知道供养多少百亿诸佛如来,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什么原因?没有回头,没有觉悟
诸位同学,大家好!大家也很难得来到新加坡我们一起参学,正因为缘份的难得,我们更应当要珍惜这个机缘,要紧紧的抓住这个机会。佛法是圆融的,并不是释迦牟尼佛讲得圆融,而是事实真相是圆融的。诸佛菩萨亲证事实真相;《般若经》里头所说的「诸法实相」。实相究竟是什么?佛在一切经论里面讲得非常多,非常清楚,非常详细。我们要依佛的教诲,依佛的说法,契入境界,开发正智。正因为事实真相是那么样的圆融,那么样的圆满,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所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你能够体认到这个事实真相,你的智慧圆满了,德能圆满了,烦恼自然就没有了。所有的烦恼是从误会里头产生的,不了解事实真相,自以为是,这才生烦恼。了解事实真相,只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诸位晓得,烦恼都是从自私自利,从我执这个地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现场有来自枋寮的许多同修。昨天陈彩琼居士打电话给我,「台北净宗学会」今天启建佛七,有许多往年「华藏图书馆」的老同修,都聚集在一堂,我听了之后非常欢喜。陈居士要我在今天早晨跟大家见面讲几句话,他们的网络双向已经做成了,我们应该可以能够看到「台北净宗学会」的画面。自从韩馆长往生之后,我们对于过去在一起团聚共修,实实在在是无限的怀念。馆长走了以后,产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学佛,决定要信佛,相信一切变化都是佛菩萨为我们做的安排,而且是非常妥善的安排。我非常感激,感激每一位同学,我也感激高贵民居士兄弟们,如果像当年一样的维护「华藏图书馆」,我自己一定是比现在辛苦多了。馆长往生,我的思考,时间分配是每一年在台北三个月,在美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汇编》四十五节:【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这一节只有两句,从这个以下到第五十六节,这一段经文是讲仕宦之恶。仕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从政人员。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无论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从事哪一种行业,都不免造作恶业。正是如《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即使在今天,出家修行的人,还是不免造作罪业。我们从《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读到的,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全是讲的末法时期出家人所造的罪业。菩萨慈悲特别为我们提出,每一条业报都是在阿鼻地狱,所以谚语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都是讲的实话。我们出家,胡里糊涂出家了,不晓得这一种身份,最容易造作罪业了,而且受的果报比任何一个行业都严重,事先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既然出家之后
诸位同学,大家好!读圣贤书果然能够契入境界,自自然然的如宗门古大德所说的,说「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我们少分领略到《华严》的境界,而后六根接触外境,无不是「大方广」,无不是「佛华严」。就是回过头来展开《感应篇》,这一篇文章字字句句都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于是我们明白了,《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过去我们在讲席当中,多次说明这个「一」,不是专一,是任一。我说任一,是讲佛法里面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法都包含全部,所谓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我们要问,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包不包括《感应篇》?大家想想。甚至于说包不包括基督教的《新、旧约》,包不包括伊斯兰的《古兰经》?统统包括,这是真的。岂不闻佛家常说「悟了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什么叫佛法?「大方广佛华严」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四十四节,这是「背逆大恶」最后的一句:【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孔子所取之刚毅,主于理者;太上所戒之刚强,动于气者」,这是我们首先要辨别的,决定不能够错解其意。人生病,肉体部分麻木,就叫做不仁;麻木的时候不知痛痒,正如同麻醉是相同的,这是简单解释什么叫『刚强不仁』。凡是刚强而不仁的这种人,也就是说完全是意气用事,感情用事,不讲道理的,随顺自己的喜怒待人接物,如果不合自己的,不但排斥,往往妄加陷害。这里头写得好,他说「好刚使气之人,待人遇物,不知痛痒,纯是杀机」。我们冷静的思惟,我们有没有犯这个毛病?不是不想害人,是没有害人的机会,没有害人的权柄。如果自己当权,自己有机会,不知道害多少好人,不知道障碍多少好事。为什么我们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烦恼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前面四个字介绍过了,后面这四个字没讲。《汇编》批注里头说得很清楚,同性称之为宗,异性称之为亲,所以宗跟亲是有区分的,关系都非常密切。这里说得很好,「虽有远近亲疏不等,实皆我身关系之人」。父子、兄弟、族人同一个姓,这是宗,是一个祖宗一脉相承传下来的。亲这是异姓结为婚姻,所以有家亲眷属。虽然同姓跟异差别,可是既然结为婚姻之后,这都是一家人。所以都应该以亲爱忠诚来对待,同患难,共甘苦,这从人伦上说。如果从佛法上说,那个范围就大了,一般人很难理解,很难接受,但是它是事实真相。这个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读得很多,我们也认真的提出来讨论过,确实是事实。事实的真相,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同宗。在世法里,同根是从伦理上说的,同一个祖先。在佛法里面,我们同一个
诸位同学,大家好!:【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这一段是诸恶的根源。而在今天的社会,所谓在整个世界上,我们随时随处都能够见到,甚至于自己冷静的反省反省,这几句我们哪一句没有犯?所以今天社会的不安、动乱,天灾人祸,其来有至。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量寿经》三十三品,佛讲得好,说「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佛真是慈悲到极处,眼看着众生造业受报,以无尽的悲心来教导,亿万人中真正能回头的,不过是二、三而已。所以古圣先贤,你们读他们的典籍,才深知他们用心之苦。世尊、孔子为什么终身从事于教育的工作,还不是《无量寿经》上讲的这几句话吗?谁能教?明白的人能教,明白的人毕竟是少数,迷惑的人是多数。世间人亲近善知识的时间少,我们亲近老师,毕竟跟老师相处的时间短,而跟同学相处的时间长。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