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三十七节,说恶报的总纲:【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一句我们已经讲过两次,「义理」两个字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做人应该要明了,修行证果,永远没有违背,可以说是世出世间一些善法的根源,深广无尽。如果是『非义』、『背理』,这就是众恶之源。太上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这两个字认识愈深刻,在佛法里面讲品位就愈高,这两个字认识到究竟圆满,就是如来果地。什么是义?什么是理?一定要搞清楚。末后批注的结论四句话结得好,「惟于义理,见得精熟,故守之循之,出于自然」;前面两句是对于义理的认知,后两句是对于义理的实践,现在讲落实,所以做得那么自然。为什么佛菩萨、圣贤人做得那么自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随顺义理?无非是认得透彻。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违背义理,对这两个字认识不清楚、认识不够透彻,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三十七节是第四个大段,讲到恶报,前面两句是总纲:【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义』、『理』两个字很深很广,能够明了「义理」这是大学问。中国古人所谓「实学」,实学就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完全可以得到受用,不是玄学,是我们切身的吉凶祸福,这才叫实学。我们以出家人来做个比喻,「义」就是应该要做的,应该要做的你要做。『非义而动』,「非」是不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你要去做,这是恶,不但是恶,大恶!顺着理去行,这是善;这个理是什么?理就是性德。如果违背理,那也是大恶。我们虽然有的时候,好象不见得这是很大的恶,殊不知累积起来,就变成大恶,积小恶就变成大恶,积大恶就变成极恶,这道理在此地。我们出家人如何随顺义理?佛给我们做了样子,菩萨给我们做了样子,历代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样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将《感应篇》的善报介绍过了。第三十七段开始,下面有很长的一段文是讲恶报。开头两句,这是把恶报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现代人看往往疏忽了,是粗心大意,疏忽了。古人的文字都非常的含蓄,《感应篇》含蓄的文很少,都是说得非常明显;但是这两句话是属于含蓄的,理很深。什么叫『义』,什么叫『理』,这两个字,不但是学佛,世间做人也应当要遵守,如果这两个字没有了,这个世间决定是乱世。在中国古代写历史的人,往往就用这两个字做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叫志士,是天下大志人,也就是治国治得很好,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如果是乱世,社会不安定,没有秩序,人民生活很痛苦,那就是义跟理没有人遵守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似乎是很繁荣,科学技术发达,带给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三十七节:【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从这一句到四十四:【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讲的大恶。《感应篇》全文里面,无非是劝善止恶,劝善的文字少,止恶的文字多,他的用意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正如佛在《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百法明门论》里面,为我们显示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由此可知,荀子所谓「性恶」,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性,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善恶都说不上。所以孔夫子说的性,跟孟子、荀子讲的性不一样。孔子讲本性,所以说「性相近」,一切众生的本性都很接近。而在佛法里面说的,本性是一不是二,那个意思更深。「习相远」,孟子、荀子讲的性是习性,习性这逐渐逐渐远离了本性,这相远是远离了本性,佛法里面讲迷失了本性,所以习性迷失了本性。一迷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善报最后的一段,《汇编》做了一个结论。道教的修行,果报就是成仙,佛法也只有《楞严经》上,说到这桩事情。通常佛法里面都讲六道,唯独《楞严》讲七趣,就是讲七道;六道里面再加了一个仙道。经上讲的十种仙,《汇编》里面都节录在这个地方,诸位可以参考,可以看看。而道教本身讲仙道,他也有高低层次不同,他最低的是鬼仙,鬼里头有仙人;其次的是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最高的讲到天仙,到天仙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天道。我们看他讲的神仙,很像欲界天人,像四王天、忉利天;天仙高的可能达到色界天,这是修行的果报。儒家希求的是圣人、贤人、君子,佛家希求的是佛、菩萨、罗汉,可见得修行他都有个目标,希望能证圣果。这三教果报高下有不同,修行的功夫有差异,但是若是从断恶修善、积德累功上来讲,都是一致的。由此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感应篇》善报的最后一段:【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修道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神仙,佛家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儒家的目标是圣贤。总而言之,这都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说法虽然不一样,可是修学的愿望是极其类似,三教都是教人断恶修善,修养心性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而佛法讲的尤其微细,因为极其微细的烦恼,不但是不容易断,实在是很难发现。粗重的烦恼容易发现,说起来我们都能够理解,微细的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像妄心、妄念,佛所讲的刹那生灭,这是我们没有办法见到的,也没有办法体会得到。神仙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他所能伏住的烦恼,就是见思;见思是伏住,并没有断。佛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八定,这都是很高深的定功,不是一般的功夫,在这个境界里面,能够见到六道轮回的状况。六道里面,尤其是地狱道,《地藏经》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着看《感应篇》,第三十五、三十六这两节。三十五是:【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三十六是:【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文到这个地方是将善报讲完,往下这是恶报,第四个大段。我们过去有一个科判,把这一段文字判作「成所作」,成就自己所做的。『所作必成』,这一句话非常肯定,给我们说明善因善果。这一句话的范围非常广大,小注里头说「世间无不成之事,天下皆可作之人」,这两句话说得好。人人都能够行善,人人都能够成就他所期望的事业,所谓是「有愿必成」。这是古往的圣贤、诸佛菩萨,都是这个说法。可是我们自己在一生经验当中,好象要做一桩好事情,困难很多,所谓的是「好事多磨」,这也是事实。这两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矛盾?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我们要仔细去参详,也就是现在人讲仔细去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三十三跟三十四这两节:【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到这里一段。善人标准很多,最高的标准,那是大圣大贤。往生经里面所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说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确确实实给我们立下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业三福。这三条总共十一句都做到,那就是上善;如果做到前面两条,后面一条没有做到,那是中善;只能做到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没有做到,是下善。可是第一条做到的人就不多,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善人。第一条里面有四句话,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第三句是慈心不杀,第四句是修十善业。我们这个四句有没有做到?这四句做不到,说老实话,念佛怎么样去念,日夜不间断,古人所讲的,你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第三十三段:【所谓善人。】这一段只有一句,四个字。从这个地方起,到「神仙可冀」,是说的善人,到三十五。从三十三到三十五,文字不长,都是讲的善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善人的福报不但是很大,而且是决定不爽。古今中外历史上我们看到,在现前社会只要留意的观察,也能够看得很清楚,所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善报如是,恶报亦如是,只要仔细去观察,佛家所谓的「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未到,它也有道理,过去生中余福余恶。这一生行善没有得到善果,是过去生中恶业太多,所以所受的恶报没有受尽,善报不能现前,这是为什么修善,而没有得到善果。造恶还享福,是过去生中他积的福多,积的善多,他善的余福没有报尽,这一生做的恶,他的余福享尽了,恶报就现前,是这么一个道理。粗心大意的人,他只看眼前,所以有时候产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施恩』两个字要注意,是布施恩德。与人为善,我们讲席当中常讲,总是要存一个纯善的心,纯善的念头,念念为别人着想,这是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是他的想法、是他的说法,如果我们自己还要有一念布施恩德的心,就错了。错在哪里?我们着相了,着相就不圆满,着相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善因,与性德不相应。这个道理很深很广,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的清净心得不到。诸位要晓得,清净心才是真善,是大善。昨天我们参加回教的表扬伟大母亲大会,我们不知道这个场合里居然是冠盖云集,有三个部长,新加坡的前总统参加了,即将选举的总统候选人纳丹先生也参加了,还有各国大使馆的一些使节,我们在贵宾室里面聊天。他们看到我都很欢喜,问我,他说看起来我很年轻,问我的年龄,然后你是怎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