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我们的病,只是一种虚幻的表相,真正能当家做主的,还是我们的心。什么样的心,造就什么样的人,而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孩子,得什么样的病。内容简介:《寿命是一点一滴努力来的》原作者陈女士,1939年生于台中。作者出生即患中度地中海贫血症,得这种病能活过成年的,据说几乎近于零。虽然好多次濒危,却出人意料地一再苏醒而活了下来,且取得了漂亮的学业和事业成就,并冒缺血缺氧的妊娠危险,遵照古训,生养了五名儿女,个个优秀。现在,作者一家人在宁静、安详、和平中,过着亲朋戚友所羡慕的圆满幸福生活。这本小册子,初版于2001年,就是作者六十二年来在疾病的折磨下,如何坚强求生的一些血泪交织的经验。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感动了无数人,更改变了无数人的心田和生命旨归,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大力倡印此书,并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人都开始注重养生,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从道家养生秘法来说,追求顺应自然的养生,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
作者:彭鑫博士一个人,只要是心正了之后,气就正。气正了之后,形就正。按照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人是有三部分组成的,是三者合一的。哪三者?就是形、气、神。形就是指我们的外形;气就是指我们身体的经络、气血;神就是指我们的精神。对应到现代的科学。它认识到人体就是生命,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对应的恰恰就是外形、肉体;能量,对应的就是中医学理论里气的一个概念;信息,对应的就是我们的神,中西医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人生病有三个原因:有外在的、内在的和不内不外的。外在的原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在的原因是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不外的就是饮食和生活起居。一个人在正常状态的时候,他是明智的;反过来,不知道自然规律是怎么样,任意妄为,其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
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的。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物质都是由小到几乎等同于无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频率高速振动而形成的能量场,各种物质其实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人总是活力充沛、激情澎湃,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与他在一起时,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感到快乐;而有的人总是悲观、沮丧、消极、懒惰,与他在一起时,任何人都感到莫名地压抑和不快乐;有的人浑身散发着喜悦与爱的能量,就像绽放中的美丽花朵,给每一个接近他的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有的人浑身充斥着冷酷、自私与怀疑的能量,这种能量可能会吓退本想亲近他的人。能量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对于人的能量场来说,我们可以将能量划分为两大
费尔巴哈有言:"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诚然,生命是孕育了一切希望,没有了生命,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变得虚无缥缈了,秉承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无数人前仆后继地走上了研究长生的道路。然而,有些人穷尽一生终究还是没能参透其中的奥秘,而有些人却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明朝有一个128岁的长寿奇人便是如此,他摒弃了欲望,到死都是童子身,一辈子不喝酒不吃肉。心之所向,无惧无畏01这个长寿奇人就是王世宁,王世宁出生于海州(今天的连云港地区),童年时期,王世宁就显露出了和其他孩子的不同之处,他不喜欢依偎在父母身边,也不喜欢和小朋友玩耍,每当闲下来的时候,王世宁都会静坐读书。对王世宁来说,一张破桌,一本经书,便可以撑起整个世界。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王世宁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他常常希望自己能像
下面的十五条是一位读经妈妈的分享,很有参考价值。从中你也许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家孩子的快乐读经法,欢迎更多有经验的读经家长,分享出自己的育儿经验。读经典,很多妈妈说,我也知道好,但我的孩子不喜欢,没办法。读经不同于兴趣班,兴趣班则可以完全由孩子说了算,而读经则应该完全由家长决定(而很多家长却是相反的)。怎么说呢?我们也都知道读经教育是养正教育,是打地基的教育,而学校的知识还只能算是结构教育,兴趣班顶多算装修教育了,而很多家长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却是比孩子还热衷,到底是地基重要还是装修重要?没有孩子一开始是喜欢上学的,但为什么都还在上?原因:一是不得不上,二是大家都在上,孩子也就不排斥了,这是环境和氛围的力量。我们拿读经来类比,其实读经也是一样的。一:不得不读。虽说读经不是万能的,但不读经也是万万不能
接下来,我们要谈谈那阻碍我们读《论语》的所谓“糟粕”。五四以来,一些学者常讲:“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害人的,应该把中华文化打倒,中华民族才有救。”这种论调现在渐渐没人讲了。如今听到的是:“经典是不错的,儿童大人读它都有好处,但不免有一些糟粕吧!”“读《论语》可以,但不能整本读,有的章节是不可以读的,要麽不合时代,要麽孔子讲错了,孔子也会老糊涂。”这是读经教育最常遇到的一个质疑,如何面对?我今天就要教大家对付的办法。如果有人对你说:“《论语》有糟粕,你要选择选择啊。”这种人表面上,好像是赞成读《论语》的,只是提防著糟粕,其实这种人的心底,是不赞成的,这种人自己是不会读的,自己读了也不受用的,他也不会教孩子读的,教孩子读也只读几句的,遇到这种人最麻烦。我如果遇到这种人,会说:“老兄啊!请原谅,我没什
01消磨天下英雄气因此回转来,看今天我们的教育,简直是莫大的一个浪费,害了后一代!每一个学生都戴近视眼镜,背那么重的书包。我说读书不是这样读的啊!这样读书把脑子搞坏,眼睛也搞坏了。我现在快到九十岁了,看报纸有时我还不用眼镜。我说你们的书绝没有我读得多,为什么如此呢?教育问题!我真是担心。教育问题是个严重问题,关系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八股文是不好,我们当年也骂,所以有两句话,“消磨天下英雄气,八股文章台阁书”,考试是消磨天下英雄气。现在的联考也是消磨天下英雄气。过去用功名把天下英雄消磨了,现在天下英雄还只有十一二岁而已!可是已经把他的头脑、眼睛都消磨了(众笑)。太可怜了!这个教育,我非常痛心的啊!02辛苦学习没有用你看今天的教育啊,小学、中学那么辛苦,那么重的书包,考试完了到高中,过去学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陆绍珩《醉古堂剑扫》里有这样几句话:善默即是能语,用晦即是处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适境。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辩证法,有时候要达到某种目的,用直接的手段不容易达到,反其道而行之,或许能有一线生机。善默即是能语对着高明的人,如果要表现自己的智慧,说几句就够了。但许多人偏偏喜欢长篇大论,结果越说越错,保持缄默,有时反而成了出众的“口才”。保持缄默出名的人物,莫过于钱钟书先生,因为他的字就叫“默存”。钱先生口才很好,他幼承庭训,后又负笈海外,少年成名,纵论古今,也因此遭人妒忌。建国初期的历次运动中,他却懂得用沉默去应对。无论谁来叫他出版书籍、发表意见,“他只是微笑,总不点头”。因此熬过了那个时代的凄风冷雨。改革开放以后,钱钟书重新出书、演讲。沉默的人,比爱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