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01为什么读经要先从《论语》读起?《论语》的文意浅显、义理深厚,初学者从《论语》开始读是容易的。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了,其它的书不读,都没有关系,但是《论语》是非读不可,因为这是圣人之书,孔子是圣人中的圣人,《论语》这部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我们要读书,先从《论语》读起,不管是小孩、大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想要读书了,开始想要了解中国人的智慧了,开始想要体验圣人的境界了,开始想要对自己的修身养性,能够有一番的长进了,那你应该从经典开始,而经典就应该从《论语》开始。02经典的选择标准读诵顺序在哪里?关于读经之顺序,读经之理念,只是选经典熏习浸润之,一般共认之经典,其价值都已甚高,故不必一定有什么先后。如勉强要分,则以义理为先,辞章为后。义理之中,又以平正为先,偏向为后。平正之间,又以通论为先,
《论语》中“小人”和“君子”分别出现了24次、107次之多。我们选取了《论语》中最为经典的10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识别身边的小人。 看胸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真正的君子对于个人的得失没有那么在乎,他们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心底宽阔,坦荡无私。小人以私利为重,经常患得患失,喜欢计较,所以经常忧愁烦恼,惴惴不安。看交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做事,不分彼此,他对天下人都一般好。小人做事,是有分别心的,他只对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好。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对人和事情差别对待。看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做事看重的是道义,小人做事看重的是利益。君子判断一件事能不能做,着眼点
现代社会喜欢高效,但唯独教育不能,如果有能在短期见效的教育,一定不是深入教育的核心层的。“其进锐者,其退速。”特别是读经教育是需要涵养、浸润、酝酿,更需要时间,但一旦起作用,它就是长久的,一辈子的,仍至下辈子的,仍至永恒的。农民不是看到庄稼才播种,也不是预测今年风调雨顺而播种,他不会去考虑万一种子不发芽怎么办?万一干旱了、发洪水、下冰雹了、发虫灾了怎么办?春天,该播种就播种。读经也是一样,道理就是这样子,有没有效果也都是要做的。 我们提倡读经胎早教,正是因为胎婴幼儿正是播种的最佳时机。做教育就应该在孩子记忆力大好的时候,让他去吸收宇宙天地间最有价值的经典,开发他的记忆力,涵养他的性情,培养他的道德,从而成为他人生理想坚实的基石。除
说中国文化衰落科学不发达,就是因为过去读书,只晓得背古书,所以害了中国。嘿!这个话太武断了,完全不对。中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至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的初期,读书素来是要背诵的,不只是儿童要背而已。中国过去上古两三千年以前,有文字没有纸张和笔,开始是雕刻文字在甲骨文上,后来发展雕刻在竹简上面,然后把一片片竹简打洞用牛皮筋穿起来,这样认字很困难,所以读一篇书都要背诵,背了以后重新刻过,这样传下来。到了秦始皇这个阶段,蒙恬才发明了笔,以后就用笔写在牛皮、羊皮上面,就卷拢来,所以书叫一卷、两卷。古人对书重视得很,一辈子的经验,或者只写了一卷书,或几百字、千多字记下来。所以传给学生叫传经,传了要背、要抄写。从秦始皇烧书以后到汉代,这些经书流传下来,都是靠这些没有死的老先生,嘴里背出来,四书五经都是这样背
1、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苏联巴浦洛夫2、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大多数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初6年里,天资被磨灭了。——布克梅尼斯特.富勒(美国教育家)3、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井深大(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4、很多事情如果在婴幼儿期没有学过,是不可能学会的,幼儿园教育已经太晚了。——井深大5、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6、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蒙特梭利7
如果有老外教,当然最好,其次则是有英语专家来教,也很好。再其次,家长自己会一点,也还好。但如果什么条件都没有,是不是就不能教呢?不是!只用读经机也可以教,甚至教得更好,更正确。一时不必管其发音,唯一要管的是他听多少,读多少。如听得不够,读得不够,神仙也教不会。如果听得够,读得够,发音自然会渐渐好起来,这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千万不要把儿童看笨了,低估了。我们看笨他,他一辈子就笨给我们看。我们低估了他,他一辈子就用爬的给我们看。要当下即是,愈早愈好,愈多愈好,愈高愈好,能教也教,不能教也教。这就是读经教育的基本精神——让人人都是老师,家家都是教室。——如此才能真正落实全民的文化教育。至于老师和读经机的发音不同,如老师有把握,就跟老师的。如老师没把握,就跟读经机的。——您不要太担心,说:
友导读2022年,世界各地依旧被疫情笼罩,年初俄乌冲突在带来战火的同时,也加速了全球能源供应不稳定的局面,物价飞涨、股市低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一系列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给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添加了诸多不确定性,甚至有一种迷茫的声音在集体呐喊:2022年下半年会好吗?……日前,《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为未来发声,他认为2022年我们有更多应该保持乐观的理由,并且为我们分享了5个在未来值得关注的领域。凯文·凯利说:“保持乐观不仅是我们的责任,而且是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乐观主义精神是创造伟大、美好事物所必需的,是成功的关键。”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全息宇宙文化,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我认为到2042年,我们会迎来一场真正的繁荣。当后人回顾2022年,物价飞涨,股市低迷
这是我在 2008 年写的一篇文章的编辑、更新版本,当时这个现在流行的想法还处于萌芽状态。我最近重写了它以传达核心思想,减去过时的细节。这篇重新审视的文章出现在蒂姆·费里斯的新书《泰坦工具》中。我相信 1,000 个忠实粉丝的概念对任何创造事物或使事物发生的人都有用。如果您还想阅读更长的 2008 年原创文章,您可以在本版本结束后阅读。— KK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作者,您不需要数百万美元。您不需要数百万美元或数百万客户、数百万客户或数百万粉丝。要以工匠、摄影师、音乐家、设计师、作家、动画师、应用程序制造商、企业家或发明家的身份谋生,您只需要成千上万的真正粉丝。真正的粉丝被定义为会购买您生产的任何东西的粉丝。这些铁杆粉丝会开车200英里看你唱歌;他们会购买您的书的精装本、平装本和有声版本;他们会
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尚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开始的开始。我想讲一讲未来20年的技术走向。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我把它叫做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比如有了芯片、电波等,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会出现手机。我不想讲苹果会不会取胜,特斯拉会不会取胜,中国今后怎样,美国将来怎样,这不是我说的必然。我说的是一种总体趋势,我相信这些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它的细节无法预测。比如电话一定会出现,但苹果不是;网络一定会出现,但Twitter不是。我想讲一些长期的趋势,这种必然的趋势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依赖的,但最后朝同一个方向前进。第一个趋势:形成(becoming)——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下雨时每一滴水会如何进入到山谷,这
凯文·凯利是谁?他是一位极富盛名的未来学家。1952年出生,1971年在罗得岛大学念书一年后辍学,20岁至27岁间,远足亚洲,游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伊朗等地。回到美国后,又骑自行车跋涉5000英里,横穿整个美国。接下来的30年里,他用自己的方式热烈拥抱着这个飞速发展、眼花缭乱、日益技术化的世界,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发掘着暗藏在强大技术力量背后的生命之音。他创办了自己的杂志《步行》;他也担任《全球评论》、《信号》、《全球概览》的编辑和重要的撰稿人,其中,《全球概览》是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后来,他成为《连线》创始主编,这期间的工作就是每天和世界上最厉害的那些人对谈,包括哲学家、艺术家、科技达人,但不是谈怎么成功,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