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许多人都认为,小孩子嘛,从小就应当把他放在人群当中成长。而且,人越多越好。也有很多做父母亲的认为,孩子将来要适应社会,首先就应当适应学校,至于为什么适应学校就能适应社会,就没有人去做认真的研究和考虑,仿佛这个问题,想当然就是这样。其实,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就如同当年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没有更多的人去做思考。适应学校真的就能适应社会吗?我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适应学校就只能适应社会,适应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这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有一部分孩子,的确通过适应学校,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了。有一部分孩子,本来适应社会能力挺强了,由于在学校里学了十多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反而变差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从小没上学,在街上流浪的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当强,可这么强的适应能力一定不是适
我现在提倡「读经」的教育。什么是读经,就是研读经典,什么是经典,就是有德者流传下来的智慧之书。经典本身虽然已经从智慧转成是文字,但会读书的人,可以从文字里读出原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读经的意思是要读出智慧,我们读出古人的智慧,并不是要依照古人的智慧来过我的人生,而是古人的智慧唤醒我们自己的智慧,所以你读懂了古人,原来就是读懂你自己!刚才一方面说自己良知的发现,一方面说要有文化的氛围,让我们全民族的人从小就接受圣贤的教化。而圣贤的教化原来也是要帮助我们良知的发现,所以如果你能够自我良知发现,不读书也可以,这叫做「六经注我」,六经里所讲的,只不过就是我的心,我不读书,也可能成为有德者。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希望所有人都能特立独行、壁立千仞,自己走上圣贤之路。尤其对于广大的群众,对于整个社会,我们
很偶然地在网上看到,有人谈到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经历,说:《资治通鉴》绝对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2001年3月,我跟同学闲聊古今中外,竟然扯到了《资治通鉴》。他说他家有三大本,我要的话,可以借给我。在这之前,我只看过语文课本上选的《赤壁之战》。我当时没想什么就借来看了。那一年春天,我的时间全部花在这部书上。我连课都顾不上了。我当时还真是看不懂。只好硬着头皮看下去。我读白话文的速度很快,一个小时100来页没有问题,而我读《资治通鉴》,一个小时勉强只能读20来页。可见当年的水平有多差。后来因为功课一退再退,而且马上高三了,我不能再这样子持续的读课外书了,我也没有把这本书读完。只读了一大本。也就是停在三国时期。这应该算是我读的第一部国学名著。读那本书,我的文言文水平提高了非常多,视野也大大地
01读经的顺序 第一级:《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第二级:《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级: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第四级:《三字经》《千字经》《百家姓》 02读经四要领 1、及早读:越早越好,最好是十三岁以前。 2、老实读:心态端正,不玩花样。 3,大量读:尽其可能的大量,基本标准:一天一百字,一字一百遍。 4,快乐读:前三个都做到了,就快乐了。从第一级开始读,越读越简单,越读越快乐。 03读经三要点 1,教育的时机,越早越好。 2,教育的内容,中西方的经典之作。3,教育的方法,以诵读文本经典为主,兼及听中西名曲,看古今名画。 04经典的字数 中文经典目录及字数:1. 《学庸论语》 21,4112. 《孟子》 35,498 3. 《老子庄子选》 22,1004. 《易经》 2
网友:读经从易经开始?还是从论语开始?王财贵教授:说读经从易经开始读起,本也没什么不可。因为读经只是小和尚念经,只要是有经典性的价值,都可以读的,都可以由之开始,这是我的基本主张。只是考虑到如果只能读一本的话,则从文学和哲理教育的长远效果考量,宜读论语。或许您,或许其他人有别的看法,以易经之效为高,先读,就像有人以老子为高,先读。这是个人的见解,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没有那权利,也没那野心,要人遵照我的意见,更没那么笨,以为人人会遵从我的意见,所以这是开放的。我提倡先读论语,没有提倡先读易经,我认为并不会造成我的局限性。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为先,那可以是主观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讨论何者为先的理由,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它有相当的客观性,那客观性就是学术与教育的道理,那是要从人生的全面的
晚年退处德寿宫后的赵构“北宫燕闲,以书法为事”,在创作内容、创作心境、创作风格等诸方面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此时的南宋王朝是“鼎盛”期。这使得本身已再不需要勤政的太上皇赵构更能安心地实施着他的“二王”梦。于是,他再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地开始了对“二王”的潜心研习,尤其是对王羲之书札、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杨凝式《韭花帖》等晋、唐法帖最为用心。或谓思陵笔法得自右军《玉润帖》,不无道理。正是通过这一系统、深入、有选择的临习,使得他晚年的行草书,表现为出入“二王”、所得颇深的个人面目,这大概就是他在《翰墨志》中有“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颇为得意之言的原因吧。在《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卷三《历代帝王帖·高宗皇帝御书》所著录的二十四种赵构书迹资料中,有十一种是临习皇象、卫恒、王羲之以
绍兴三年(1133),高宗在驻跸地临安府(杭州)有燕闲之所“复古殿”。逮至绍兴八年二月,下诏定都临安府(杭州),并诏新安墨工戴彦衡在禁中作“复古殿墨”。可见,复古殿作为赵构在临安的燕闲之所,大量书法作品必出其地。绍兴内府有了更多的晋唐真迹,而以《淳化阁帖》为祖本的《绍兴国子监帖》的刊成,更使得赵构有了系统学习汉魏六朝法书的较佳取法范本。贵妃吴氏题御书时曾云:“机政之暇,择钟、王而下三十帖,亲御毫素并加临写。龙蟠凤翥,变态万象,希世之伟迹也。”从传世《翰墨志》一卷和宋人笔记、书学著作中,可以知道赵构对王羲之书法是最为推崇的,尤其是对《兰亭序》(《禊帖》)更是推崇备至。赵构以得益于魏晋笔法而自足,言语间充溢着对王羲之的景仰与自己学有所成的自得之情。且不说黄、米的成功离不开对羲、献的取法追摹,即使
赵构是在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北宋大观、政和、宣和年间长大的。北宋帝王“一祖八宗,皆喜翰墨”,其中艺术成就最高者恰恰是赵构的父亲徽宗赵佶。北宋中后期,更是人才济济,书法艺术空前繁荣,苏轼、黄庭坚、米芾、薛绍彭等,笔势翻澜,在书法领域各擅其能。宣和内府藏有大量显赫的历代名贤法书墨迹,在《淳化阁帖》《大观帖》等陆续刊成的基础上,宣和年间相继修成《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等艺术大典。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风创新、书家辈出的时代,又成长在一个热衷艺术、书画氛围浓郁的帝王家族中,倍受各位先皇御书和禁中大量历代名贤法书墨迹的熏染,赵构从小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其对书法艺术的热衷恐怕已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政事国事的关心。关于赵构早期的书法活动,南宋人就有明确的记载。杨万里说:“我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后作米字
综观南宋一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艺术观念的基调形成,赵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显然是最为突出与深刻。赵构的贡献与影响,首先是在时局多艰的历史条件下,把书法艺术提到“文物之治”的赵宋政权的传统轨道上;其次在于他以“复古”的姿态,极力倡导钟、王法书的至尊地位,并身体力行,所得颇深;再次,他所倡导的书法观念与所作书风,在南宋历朝帝王、后妃及宗室子弟中得到了最忠实的贯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侍大臣,从而使得后起的元初复古书风有了某种依傍。客观地说,赵构无疑是南宋最为重要的书法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书法造诣较高的几位帝王之一,在艺术上显示出了较高的才华。他不仅习书勤勉,所作丰硕,而且技法纯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个人风貌。虽然就整个中国书法史而言,赵构还难称是一代大家,而在南宋时代的一百五十余年中,他还是
赵孟頫的书学见解是完全服从于他的以复古为旗帜扭转南宋书风颓势的改革主张的,同时也完全体现着他的审美理想。针对宋人的纵肆躁露和轻视古法,他立主学习晋人的姿韵和唐人的法度,并通过反复地探索比较、创作实践,终于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特点。关于赵孟頫的学书师承和风格特点,前代评论的人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明初的宋濂和解缙。宋濂在跋赵书《浮山远公传》时说:“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宋高宗)、中学鍾繇及羲、献诸家,晚乃学李北海。”解缙在其《书学传授》中云:“始事张即之,得南宫之传。”文嘉、詹景凤等甚至说赵孟頫还学过沈馥的《定鼎碑》。后来的评书者,信宋濂之说的人较多,信解缙之说的也不乏人。以今日所见赵书论,多认为宋濂之说颇有道理,解缙之论,则显得与事实不太相符。陶宗仪《辍耕录》卷七云:“公(孟頫)偶得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