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一般人都是从1840年开始算作所谓中国的近代,1840年就是鸦片战争,西方人正式向中国叩关通商,中国就步入了近代史。而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近代史就是苦难史、屈辱史,一步一步地国势衰弱,一步一步地丧权辱国。那么为什么中国会遭受这种命运?当然有许多的学问提出许多学说,最重要的大家都看出来了,中国的科技落后,能够再看深一点呢,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完善,看到中华民族受西方的压迫欺凌而能够凝结出这两个中国历史发展的缺陷,这也是了不起的眼光。但是经过历史一步一步地紧逼,有些知识分子确实感受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那么问题严重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去思考,这个何以如此,你才能够对症下药啊!那么何以如此,就是中国缺少了科技与民主,这个是在民国初年五四运动的时候正式提出来的两个口号,这也是一个总结。在这之前呢,也并
书要读,以中国文字写成的经典更要读。“读”不是“看”;“读”要读出声音来,读出韵味来,读出意义来,读出精神来。这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成长自己、吸收古人智慧的不二法门,可惜今天完全被废弃了。被废弃的原因之一,是误以为中国落后,正是传统经典所害。“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提倡要以西方文化来“启蒙”我们,今日若再读经,不是重新回到蒙昧吗?被废弃的原因之二,是误以为中国经典难读,文字复杂,读音之外,还要辨义,不似外文仅藉数十字母便能构作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为了减轻儿童读书的压力,所以有必要废弃中国文化,改为拼音,还读什么经典?被废弃的原因之三,是误以为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孩子要读的书太多,哪有时间去读这些在生活上和工作上无用的东西?中国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工作吗?能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吗?被废弃的原因之四
读国学,做个有自己文化内涵的中国人作者:霍韬晦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时间:孔子2565年暨耶稣2014年4月13日甚么是「国学」?我以为是立国之学。无学,国何以立?如人立于世,无学、无品、无业、无德,如何在人世中生存?人活着总不能只靠一个躯体;躯体以外,还要甚么?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则「学」与「立」,必有关连。「学」甚么?孔子的答案是学礼乐、学诗书。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如此教他的儿子,则亦必如此教各方来学。诗、书、礼、乐,都是文化修养,加上《易》、《春秋》,即成六经。「经」为常道,即自具永恒之性,任何时候都存在于天地间的真理,不受环境影响,超越于历史而又运行于历史之中,于是成为陶冶人成长的资源。中国立国三千年,可以说,即以经为中心,合史、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在学问和功业方面的成就,备受后世推崇。曾国藩在读书、修身、治家方面的心得,一直很受人们的重视。在《曾国藩家书》当中,他在不同时期向弟弟、子侄等人推荐书目、传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其中,他最爱读的有8部书,被其视为枕边书,在军机政务之余随时披阅。01早期的八本书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曾国藩在“致温弟沅弟”的信中,附录了他开的书目,其中有一项“熟读书”,其内容包括:《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此外,还有“应看书”一项,但没有说明。曾国藩要求自己“读熟读书十页。看应看书十页”。《曾国藩日记》记载,曾氏系统研读《易经》五遍:第一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起,至道光二十
霍韬晦,当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学家、梵文学者、佛学家,为性情文化之倡导者。我讲《论语》二十年,愈来愈感到《论语》的可贵,现代人更须读《论语》。为什么?现代人有知识、有技术、有丰富的产品、有各种各样可资享受的生活方式,也有不断膨胀的财富,为什么还要读《论语》?《论语》能让我们经济发展吗?能创造出这样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吗?当人着迷,是看不清楚前景的:你以为自己比古人幸福,享受着古人所未有的生活;今天在欧洲,明天在美国,甚至不出门也能指挥全球各地分公司的运作,与千里外的员工或客户直接对话,把地球变成小村庄,人可以飞翔在上……是不是很得意?很有成功感?拜科学、技术所赐,我们进入了文明的新时代,还要读二千五百年前的《论语》吗?人要清醒,必须在痛苦之后。在欧洲点燃起的近代文明,已经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01 信 任信任灵魂的旅程,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相信生命会带我们体验最适合我们的成长道路,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此刻,我面对困境,那勇敢地走出困境就是我的功课;如果此刻,我感到被伤害,那接纳和爱就是我要面对的功课;如果此刻,我陷入迷茫,那么清晰的洞察力就是我要去做的功课。02 臣 服臣服并非认命,并非什么都不做。真正的臣服是,在内在,全然接纳当下发生的事,放下情感上的抗拒、愤怒和头脑里的评判、贴标签。如此,你的心才会在宁静中升起更深的觉知,这份觉知会带给你更有效的行动,这时候的行动是基于了解的积极能量,而不是基于恐惧、批判、抗拒的负面能量。03 觉 察观照和觉察,是最简单却最有力量的成长工具。经由觉察呼吸我们可以进入内在的宁静空间,如果记起来,请每天多次觉察自己
我们为什么说,现在的高级知识分子连中国书都不能读呢?现在谁敢拍胸脯:「我可以读中国书,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受过中国教育,我可以读中国书。」?我们所说的读中国书,不是你能读报纸,读小说,这不能算的。我是说能够读高度中国智慧传统的书,所谓经、史、子、集。有人一听到经、史、子、集,马上心里就反应了,「读这些古老的书干什么?」这就是我要批判的对象。各位,现在你的心里是想要发扬中国文化吗?那你要读读几本书,要不然,你所发扬的中国文化, 可能就是信口雌黄,不负责任。有人说,我们的文化需要批判,甚至需要转化。你能批判吗?你能转化吗?你不读几本这样的书,你对中国文化是一知半解,你能够批判和转化吗?所以现在不管你是要发扬,你是要批评,只要你是中国人,只要你是中国知识分子,你就逃不开你自己需要有一点内在的涵养。如
家长问:为什么很多家庭读经不能坚持?王财贵教授答:一般来说,读经之所以不能坚持的原因是父母,而不是小孩。读经看起来好像枯燥,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并不认为如此。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孩子,往往乐在其中。无所用心地学好语文,本是人类的天性。父母不能坚持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认理不清。理之不清有两大障碍,第一,他会受自己思考惯性的影响,因为他从前是不读经的,而他现在不是生活得好好的,何必读经呢?第二,是他会承受不了社会的压力,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在读“正规学校的功课”。还有许多才艺都要学,哪有时间再读经呢? 其实,第一点,他应该彻底想一想,他这样的人生,是真令他满意吗?还有他的孩子如不多读点经典,处在现在这种社会,将来会像自己这样吗?第二点,学校功课,是真那么重要,那么困难吗?其实,只要老实大量读了经,其它功课不做
下午和大同学们一起上书法课,教室里很安静,音箱里传送着《红楼梦》萧曲,调子有点凄凉。看着这些男孩女孩专注坚毅的面庞,我突然为这种气氛所感动,不禁想:我们这批读经教育者究竟在做什么呢?不就是为了让人更像一个人,成为一个人吗?我们生而为人,万物的灵长,多么幸运!可是,我们真的是一个人吗?多年来,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其实在很多方面都还并不像一个人,看看周围,也有很多人不大像一个人。有头有脸,能走路说话,会开车,住高楼,就是一个人吗?究竟怎样才算得上一个人?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一个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的人,是不大像人的;一个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人,是不大像人的;一个口是心非出尔反尔的人,是不大像人的;一个不懂谦让蛮横无礼的人,是不大像人的;一个泯灭是非颠倒黑白的人,是不大像人的……还有那些贪吃的人,仿佛
成人读经的要诀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吾人现在之所以不能读古典,不能懂传统,过错不在我们笨,也不在我们不用功,而是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好好提供我们接触的机会,而且整个时代风气更势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冲破禁忌,自己重新读起。首先选定一本书,只要觉得有价值,不管深不深,难不难,懂不懂,打开第一页,就开始读!首先只读原文即可,不必读注解,以免搅杂。如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则答:含糊过去!又问:遇到不懂的文句怎么办?则又答:含糊过去!又问:连续几页都不懂怎么办?则又答:一一含糊过去!又问:这样一直含糊过去,有何功效?说是读经,岂不自欺欺人?则又答:不仅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