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古语云: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相貌是由内心决定的。有慈悲心、有爱心的人,往往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光芒。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顺的人面相柔和善美。曾国藩身居高位,门生弟子众多,如何识人用人尤为重要。曾国藩对识人、看人颇有见地,往往第一次见面,就能初步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甚至未来能否成大器。曾国藩识人之术,以下四点是看人的重要依据: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拥有这四种特点的人,境界极高,为人可信,做事靠谱,值得深交,是一个人的富贵之相。1、端庄厚重易经讲:“君子以厚德载物”。端庄厚重,“厚”为根本,一个人做事稳重,严谨端庄,不轻佻冒失,这是贵人应有的气质和外在表现。据说,曾国藩在还没有见过当时的摄政王之前,只看了一眼照片,便说:“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举目
2020年的开篇,世界各地好像都不太平,处处是“天灾人祸”:澳洲大火持续5个月,12亿只生灵死亡;东非蝗灾爆发,3600亿只蝗虫令粮食更加短缺;美国爆发近4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约1500万人被感染;还有最令我们揪心和牵挂的肺炎疫情,武汉封城,全国驰援,数万人感染,几亿人禁足。这一切灾难,是“天灾”,也是“人祸”佛家有云:“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因果,人这一辈子,谁也躲不过。1、人在做,天在看说到因果,很多人会认为是迷信。也有人认为,因果是佛教徒的专利。其实不然。所谓因果,就是业因果报。“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世间一切都存在着因果,前因后果。因果不是谁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要以为做的事神不知鬼不觉,今日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将成
什么叫四大名著,上世纪80年代,“四大名著”的说法已经流传开来,在这之前,文革后期,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这四本书第一批解禁,投放市场。一时间一书难求,反复加印。这几部书也是毛主席喜欢和推崇的。有人说毛主席打仗靠的就是《三国演义》《孙子兵法》。伴随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几部书的大范围传播,四大名著说法才逐渐出现并深入人心的。也就是说,这几本书被称为“四大名著”,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古典小说中水平最高的作品,只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它们的读者最多,而约定俗成罢了。一,读了《三国演义》,你能学会以谋略取胜,立于不败之地。比如从曹操说谋略。曹操任性好侠,机智机敏和权衡应变能力堪称一流。曹操幼时即崭露头角,汉末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南阳许劭说:“操乃乱世之英雄!” 何颙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张图片、这首歌和这句歌词,相信勾起了很多的回忆。由游本昌老师主演的《济公》把济公演的活灵活现,锁定了济公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济公和尚,被民间渲染成降龙罗汉下凡的法力高强、锄强扶弱的神僧。他身披一件破袈裟,手持蒲扇,穿着破鞋云游四方,这也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济公形象。但他的原型并不是虚构和杜撰的出来的,历史上确有其人。历史上的济公,本名李修缘,法名道济,于1148年生于南宋绍兴,卒于1209年,享年61岁。从历史角度来说,“法力高强”是神话,但锄强扶弱却是事实。道济法师因才华横溢,乐善好施,锄强扶弱,被百姓尊称为济公。道济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的驸马,李遵勖家族世代信奉佛教,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
倒塌前的雷峰塔发现了什么呢?自然不是传说中的白蛇白娘子,而是极为尊贵的“佛螺髻发”,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遗物。是头发吗?不是,来看一下解释:佛像头顶都有整齐的圆形突起,有人认为那是头发,还是天生的卷发;但其实那并不是头发,而是肉髻,准确的叫法是“佛螺髻发”。1924年,雷峰塔因屡次盗掘最终完全坍塌,七十七年之后,埋藏于地下一千多年的雷峰塔地宫重见天日。雷峰塔,初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7年),是南越国末代国王钱弘俶为供奉佛祖遗物而建。塔成之日正值宋太祖追谥钱弘俶的夫人孙氏为“皇妃”之际,因此该塔最初是被命名为“皇妃塔”。因该塔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后来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人们对雷峰塔的故事耳熟能详,主要是因为民间故事《白蛇传》和鲁迅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都觉
若非郓哥挑唆武大郎去王婆酒楼大闹,武大郎也就不会被西门庆踹中胸口,狂喷鲜血。若非武大郎病重,无法自理,也就不会有后面潘金莲一不做二不休,强灌下毒药,害死武大之事,郓哥为何要挑唆武大郎去大闹,根本不是出于正义,而是别有所图。 原文道:那小厮生得乖觉,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 原来,郓哥与西门庆之间关系不错,西门庆是县城药铺老板,郓哥是卖水果的。西门庆正是郓哥的老主顾。 那时候水果精贵,一般人都买不起。西门庆好几天都窝在王婆茶楼与潘金莲幽会,郓哥自然就碰不到西门庆,也就没有挣到钱。 郓哥询问街坊,打探西门庆的下落,有人就指点他去王婆茶楼。郓哥就喜滋滋去了。 没想到王婆把守门口,不让郓哥进去找西门庆。那王婆能让吗?人家楼上正快活呢。因此,郓哥大怒。
《战国策》中有一篇“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鹬和蚌互相咬住对方,谁也不肯抽身让步,久久相持不下,最终渔翁将它们一起捉走了。俗话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很多人却因为不肯让一步,陷入与他人的僵局中,最后往往两败俱伤。懂得让步,是一份处事的智慧,更是一份为人的涵养。01、越有涵养的人,越懂得让步。恭谦礼让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孔子的学生子夏这样评价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层次高的人,往往温和宽厚,不争不夺。因为他们心中有强大的自信和充足的底气,并不需要向外界索取太多来标榜自己。而层次低的人,往往争强好胜。因为他们没有“里子”,所以凡事都要争一口气、争个面子,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然而,争到的,偏偏不是面子,而是给
波罗蜜,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译,又翻译为波罗蜜多,意译是到彼岸。此岸指众生苦海,彼岸是菩提觉悟。波罗蜜意译,是因为尊重不翻、顺古不翻。到彼岸不是普通人说的去天堂,而是超胜的境界。玄奘法师在翻译原则中,提出五不翻:1、多义不翻。这个词语在梵文中有很多含义,就不翻译成意译,而是用音译。比如薄伽梵,有六种含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世尊。2、秘密不翻。如咒语(陀罗尼)等不意译。如心经最后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3、尊重不翻。比如般若,严格说是实相智慧,但直接意译翻译为智慧,突出不了尊重,容易和普通人所谓的聪明混淆。4、顺古不翻。古代一直在用,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用翻译了。5、此无不翻。印度的一些东西,中
“梅花一弄 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 风波起……”,这首歌词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台湾歌手姜育恒为琼瑶电视剧《梅花三弄》演绎的主题曲。这首曾经风靡大陆的影视作品,让我们明白了“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梅花三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至今保留下来比较早,而且很有名的一首笛子演奏曲。有关这首曲子的传说很多,通常被认可说法是:东晋时期,大将名桓伊,不但战功显赫,同时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更主要的是他精通乐律,尤其擅长吹笛子,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有一天桓伊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年轻人名叫王徽之,他非常仰慕桓伊的音乐才华,于是斗胆请桓伊能不能吹奏一首曲子,这个不详之请,桓伊竟然欣然应允,于是桓伊马上下车,随即给他吹了一首曲子,相传这首曲子就是这首有名的《梅花三弄》。由此可以证明
人生于世,心态很重要!心态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活得轻松、行得自如,办事顺风顺水,人越来越有能量;而没有良好的心态,不仅活得疲惫、走得坎坷,工作交往四处碰壁,人也有可能变得越来越阴暗。人最好的心态,来自于思想深处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对过去释怀,对未来不忧,对当下珍惜。如此,才可以在人生旅途中平平和和,轻捷前行。1、对过去释怀往事如昨,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过去,频频忆起,总觉得走了太多的弯路、有过太多的失去、存在数不清的遗憾。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倘若一味沉溺于过去,对过往的人和事想不开,执着于曾经的伤痕,那么,就会有太多的“沉重”压在身上,不仅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还会错过更多未来的美好。泰戈尔有一句话:“如果你因为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