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过日子,看的是智慧。懂生活,靠的是经营。日子就像脚下的影子,你什么样子,他就什么样子。生活不会一直花团锦簇,也不会一直数九寒天。你点上一盏灯,才会有光;你燃起一束火,才会生热。你给予生活眼神,生活自然回报你好气色。《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在生活里点亮智慧,日子自然充满机会。1慈——人品的基石《说文解字》中写“慈,爱也”。和善是慈,宽容是慈,仁爱是慈。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断琴是慈。羊羔跪乳鸦反哺,卧冰求鲤是慈。塞外弦起,吹角连营,封狼居胥是慈。慈是大爱,也是小爱。他是陆放翁诗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也是杜子美笔下的“朱门酒肉臭”,更是苏子瞻口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慈就像一个人身体的血脉,是人品的基础。一个人倘若心术不正,心中无爱,那他做一切都不
《论语》一共有20篇,每一篇的篇名,都有它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论语》第一篇定位为“学而篇”,还说它是没有意义的,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最主要的就是“正名”。“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仰头看天,就是告诉我们,《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学天篇”是说,做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向大自然学习。因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既然不能离开大自然,就必须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找到做人做事的方向。如果这样说的话,孔子的正名,就获得了具体的呈现。“学天篇”第一章,孔子说了三句话:“学天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要培养这三种情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
这个世上,真的有人可以一生顺遂,没有挫折和苦难吗?我想,肯定是没有的。正如李白诗中所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之路,有坦途,就会有低洼。曾经有人问:“要怎样才能让我的人生更加顺利呢?”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鬼谷子就告诉了我们三句箴言: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每当遭遇不顺心之事,想想这三句话,定会让福报不请自来,也会让你的人生路越走越宽!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发怒、不埋怨,这是一种修为。要知道,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碰上不顺眼的人。可有的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变得烦躁不安,烦躁到对任何人都要发脾气。这是相当幼稚的!发脾气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距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诫世人:“不迁怒,不贰过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1、阳明心学——取之不尽的宝藏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明朝扳倒奸臣严嵩,肃清朝纲的阁老徐阶;架空皇权,开启改革,为大明续命半个世纪的张居正;明末清初被誉为中国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传人。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到了近代,蒋介石更是痴迷阳明心学,不仅自己研读,还让自己的儿子研读,更是把台湾的草山命名为“阳明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