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曾有人戏言:“人活于世,便是‘人活于事’。”世间人千千万,人间事万万千。有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还有人“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但不管“古今多少事”,最终亦不过“都付笑谈中”。心情简单了,生活就简单了。学着做一个“无事人”,你会发现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美好。01不纠从前事,退步是向前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五代·布袋和尚《插秧歌》这首诗出自一位五代后梁时期的高僧所写的。高僧出身农家,人虽矮小,身体却很强壮,极擅长插秧。一日,他在田中插秧。不经意间,他发现正是自己一步步地后退,才有了秧苗的一步步前进。于是,他恍然大悟:“退步,原来是向前!”当你前方无路时,何必一直执着向前呢,退后一步,没准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海棠花开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的优雅,有的粗鲁,有的善良,有的自私。然而,真正让我们敬佩的,是那些有修养的人。他们的存在,就像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有修养的人,是有教养的人。教养并不仅仅是礼貌和规矩,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会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伤害到他人。他们会用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而不是嘲笑和贬低。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尊重和谦逊。有修养的人,是有知识的人。知识是修养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真正的修养。他们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知道,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的理解世界,才
来源 | 读书369读史明智,此文收录了100个历史典故,从黄帝时期至南宋。存下来,慢慢讲给孩子听。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
来源 | 日行一善共修平台1降低期待,少在乎他人眼光。佛说: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心念,决定了万事万物。京碧寺寺门扁额书有“第一义谛”四个大字,龙飞凤舞,灵韵非凡。很多爱好书法的游客都慕名而来,据悉,这字出自洪川大师之手。大约两百余年前,洪川大师来到京碧寺,寺里的和尚请他写这4个字。洪川大师初时将这四字写在纸上,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是个颇具眼力而又直言不讳的人,瞧见他的字,批评道:“这幅写得不好。”“这一幅呢?”洪川大师问。“不行不行,比前一幅还差!”这位和尚说。洪川大师并未生气,耐着性子又一连写了八十四幅“第一义谛”,可和尚仍觉不够完美。最后,这位和尚有事离开了片刻。洪川大师心想,这下就能避开和尚那挑剔的眼光了!于是,他心无羁绊,自由自在地挥洒出“第一义谛”四
作者 :儒风君周国平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累,往往不是因为生活本身。究其根源,累的是那颗始终想不开、放不下的心。不跟伴侣较劲,婚姻自然长久;不跟儿女较劲,儿女自然成才;不和自己较劲,生活自然轻松。 1不跟伴侣较劲戴建业教授是农村学子,妻子却是城里的干部子弟。两人生长环境的不同、观念相差甚远,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为了解决矛盾,妻子提出一个方法:以后家里的大事你说了算,小事由我来管。戴建业听了很激动,觉得自己的命太好了,妻子这么通情达理。但很快,戴建业就发现,在妻子眼中家里就没什么大事。每次当他觉得这事儿很大,要发表一些意见。妻子就会说:“这么点小事,你一个大男人还要管?”这样忍气吞声的日子,持续了8年。戴建业经常以工作忙为借口,拖到很晚才回家,甚至
说读经从易经开始读起,本也没什么不可,因为读经只是小和尚念经,只要是有经典性的价值,都可以读的,都可以由之开始,这是我的基本主张。只是考虑到如果只能读一本的话,则从文学和哲理教育的长远效果考量,宜读论语或许您,或许其他人有别的看法,以易经之效为高,先读,就像有人以老子为高,先读。这是个人的见解,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没有那权利,也没那野心,要人遵照我的意见,更没那么笨,以为人人会遵从我的意见,所以这是开放的。我提倡先读论语,没有提倡先读易经,我认为并不会造成我的局限性。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为先,那可以是主观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讨论何者为先的理由,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它有相当的客观性。那客观性就是学术与教育的道理,那是要从人生的全面的道理来决定,不是个人一己一时的见闻和情绪所决定。我认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做人,最可贵的是反思。这些年,我读过很多名人传记。整理对比之后发现:很多人失意、受挫、懊悔的时刻,恰恰也是他开悟、觉醒、改变的契机。苏轼一生大起大落,饱受流离之苦,在世事沉浮中化身“苏东坡”,被后世景仰赞颂。曾国藩经历过七次落第之耻,尝过功业尽付东流之痛,才在磨难中修炼成“千古完人”。心不死则道不生。能使一个人觉醒的,是他经历的痛楚;能改变一个人的,是他撞过的南墙。痛苦,是一个人开悟的唯一方式。01病重无力时,方知健康无价。名利与生命相比较,哪一个更重要?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却为了名利透支自己的身体。财经女作家叶檀,在财经评论界崭露头角后,很快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创业之后,工作连轴转是常态。尤其在公司开展直播业务后,她的睡眠更是被大幅度压缩,三餐也吃得极为潦草仓促。重压之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29岁被曹操强召入仕,40岁站队曹丕开始接触军权,直到70岁诛杀曹爽才拥有了绝对权力。从郡县小吏到权倾朝野,他经历了太多。曹操的猜忌、诸葛亮的打击、曹爽的迫害……这些对手哪一个不想置他于死地。可司马懿却说:我这一路走来,没有敌人,全是朋友和老师。正所谓,经事长智,历事成人。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人,其实是来渡你的。01小人,是来提醒你的。司马懿,被人称为“冢虎”,即隐藏在石冢中的猛虎。一个藏字,让司马懿从一介儒生蜕变成第一权臣。史书记载,司马懿也曾年少轻狂,这个藏字,是一个小人教会他的。司马懿十四岁时,曾和周生一起跟着洛阳名士胡昭学习。周生年长几岁,在胡昭的调教下,早已名满洛阳。可司马懿却后来居上,不管是考问时政军务,还是演练排兵布阵,他总能
作者:Leyla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鸟伴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最近发生了一件事,特别让人唏嘘。我有个朋友,父母都是退休教师,老婆在医院里当护士。他本人在国企上班,家里有房有车,日子一直过得很滋润。然而,自从朋友参加了一次同学会,他们家的安稳日子就变了。当时,有个老同学买彩票,赚了几万块钱,于是在同学会上兴致勃勃给他分享自己发财的心得。抱着试试的念头,朋友也跟着玩了几次。一开始,还真的小赚了点钱。朋友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已经摸着了规律。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开始赔。最后越赔越大,不仅将全家人的存款输个底朝天,外面还欠下了200多万的债务。从一个舒适安逸的人生,到跌入万丈深渊,前后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很多时候,人生就是如此奇幻。有人不经意间扶摇直上,也有人不小心就
作者:洞见·姜榆木言之有情,不如言之有物;言之有物,不如言之有理。最近重温传奇投资人乔丹·贝尔福特的传记,对其中一段情节感触颇深。乔丹在一次演讲时,让观众把一支钢笔卖给自己。第一位观众说:“我很喜欢这支笔,想必你也会喜欢。”乔丹摇了摇头,收回了笔。第二位观众详细介绍了这支笔的材质、工艺和手感。乔丹还是把笔收回来,转而向大家分享,当初他的合伙人布拉德是如何将笔卖给他的。布拉德拿到笔后,什么也没说,只是请乔丹为自己签名。听乔丹说自己没有笔后,布拉德就顺势将笔卖给了他。乔丹的分享,让我想起卡耐基的一句话:“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你是什么水平的沟通者。”三流的沟通者表达情绪,二流的沟通者传递信息,一流的沟通者提供价值。一个人的沟通力在哪一层,他的人生就在哪一层。01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