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来源 | 南怀瑾国学智慧古人说:“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心底敬佩道德高尚的人的人,只能算作明白事理,而真正做到自利利他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圣人在任何时候行事都遵守做人之道,那何为做人之道呢?不外乎这三点:不忘恩情,不失诚信,不伤人心。01不忘恩情,是做人的根本《法句经》中说:“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 善,是人生之初的良好本性。人活一世,要懂得常与人为善,且心怀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用心感受他人的善意以及生活的美好。从前,有个少年人,父母双亡,家中贫困。他读书习武十分刻苦,却无以为生,只得来到家附近的水边垂钓,用钓来的鱼换口饭吃,却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水边上有位老人家,为人家漂洗纱絮为生,被唤为“漂母”,看着他可怜,便每日将自己的吃食分与他,日日如此,从不间断
来源 | 日行一善共修平台作者 | 云谷师佛家常说:“凡人畏果,菩萨畏因。”恶缘造恶业,善缘有善果。因果轮回,谁也躲不过。今日种种遭受,皆是自己昨日种种选择。人生,就是一场轮回,你给别人的一切,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01伤害别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说:“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堕其面。”不论你伤害的是谁,实际上都是在伤害自己。即使你现在毫无知觉,但总有一天它会绕回来。《百喻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愚人,因与人结仇,却想不出报复的办法,整日闷闷不乐。于是有人告诉了他一个害人的咒语:“毗(pí)陀罗咒可以害人至死,不过一旦使用,你自己就会先死去。”愚人一听,却是欢喜极了:“请您教教我!只要能伤他,我先死也愿意!”果然,愚人使咒先害死了自己。古印度语中,毗陀罗有“起尸鬼”
作者 :儒风君到了一定年龄,我们终将会发现:生活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无关系。善待自己,不要过二手生活,一岁有一岁的风景。1拒绝二手情绪白岩松说:我们之所以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歌手朴树在节目中,说起过自己的婚姻危机。有一段时间,他的事业遭遇低谷期。每次回到家,和妻子还没说几句话就发脾气。原本幸福的生活,也变得一地鸡毛。时间长了,妻子终于心灰意冷提出离婚。妻子对他说:“你把最好的能量放在唱片里了,却把一堆情绪垃圾留给了我。”这时,朴树才意识到,二手情绪给妻子造成了巨大伤害。以后朴树每次回家,都会刻意在车里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进家门。不再把妻子当成情绪的“垃圾桶”,终于挽回了妻子的心。有些人来到你身边,是来帮助你、滋养你;有些人蓄意靠近
作者简介:颜炳罡,善品堂国学院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文化与文明是一个近义词,有些学者甚至将其当作同义词使用,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与习惯的复合体。”在英语世界里,文化与文明不是一个词,但这两个词意义的确相近或者说部分意义交叉、重叠。我们将Culture翻译为文化,而将Civilization翻译为文明。Culture源于拉丁文,有耕种、修整意义,代表着人的教养、修养或文雅。C
作者简介:林安梧,哲学家、宗教学家,善品堂国学院导师。展开儒道佛对比时,其实要抓住一些要点。譬如,相对来讲,儒家强调主体的自觉,道家强调场域的自然,佛教讲我法二空的自在。儒家的修养工夫论重敬,道家是致虚守静,佛教是净而无染。请问儒家不能用“静”字吗?恐怕也可以!你在宋明理学家的语录中常常可以看到“静”字,甚至有些教你静坐。但是如果对比起来,儒家可能用“敬”字是更恰当的,“敬而无妄”“敬贯动静”。佛教讲净而无染,你把净而无染放到道家来说就不是很妥当,放在儒家来讲也不妥当。进一步讲,儒家重在立志,道家重在宁心,佛教重在澄念。我们把无念为重拿到道家去讲是不妥的,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重点在心的宁静,心如潭水一样宁静,“至人之用心若镜”,“镜”字也是要能够纯净无染,而纯净无染又和佛教的“净”很接
作者简介:潘光旦(1899-1967),社会生物学家、教育家。十九世纪末年与二十世纪最初几年,留洋读书、进专学洋话的学堂,乃至进一般的洋学堂,即在“洋务”最称发达的上海与其周围地区,还是不时髦的,在地主和市镇小资产阶级的眼光里,甚至是不光彩的。我是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我的父亲在县里最初办洋学堂的时候,为了凑成一班两班,就得向亲戚、朋友、本家“拉”学生。进方言馆或广方言馆一类学堂,有所成就,而后来搞“洋务”或当上外交官员的,一般是市镇上穷苦的小资产阶级的子弟,否则,进去了也往往半途而废。我的一个表姨丈就是例子,表面上是因病求退,实际上是保守退缩。但短短的不到二十年,风气似乎转变得很快。一九一三年夏天,当时称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堂,委托江苏省教育行政当局考收中等程度的学生,名额只
作者简介:楼宇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善品堂国学院名誉院长。我们近百年来,一直向西方学习,可以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推动了我们国家多方面的文化发展;但是,我们有的人也丢失了中国心,有一点开始不像中国人。所以,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非常严重的问题。文化的自信、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显著标志,文化首先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里面。我们现在是怎么穿衣服的呢?你穿的衣服,我穿的衣服,还是中国的衣服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啊。我们现在的婚丧嫁娶,都以西方为典范,慢慢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丢失自己民族的礼仪、服装和风俗特色,其实是一件很令人难过的事。比如说我们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礼服问题。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我们有源远流长的服饰传统,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
作者简介:葛剑雄(1945-),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我,回想起自己最早看见有字的材料并且产生兴趣,是在我进小学之前,大概四岁到五岁之间。我把自己的读书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自觉地读书;第二阶段,比较自觉地读书;第三阶段,随心所欲地读书。经历了这三个读书的阶段下来,我主要的体会就是:我们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不同的目的应该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求知。为这个目的而读书,要学会选择。现在的书太多了,即便是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分类下,也有很多很多书。我做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了解到,中国每年大概新出五六十万种书,即便扣掉重复的,至少也要有三四十万种新书。有一年我给复旦图书馆采购了十二万种图书,在所有高校中是排第一位的。这么多书,光是编目就要
作者简介:王开林(1965~),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著有多部散文集,获十余种文学奖项。如果说成年人阅读经典是给思想补漏,青少年阅读经典就是给精神筑底。网络时代,人们更喜欢喧哗,更容易骚动,以往那种依靠静态阅读给大脑充电补氧的固有方式遭到了彻底的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拼凑信息碎片、听书、查找文章摘要、关键词搜索。人们在玩转电子工具的同时,极其轻率地抛弃了中国古代经典。这样做,直接后果是什么?浅薄,浮躁,粗俗,甚至骄狂,是难免的,放任功利主义僭越,追求感官刺激,饕餮各类欲说还“羞”的视觉大餐,则几乎是必然的。相比静态阅读的心眼相合,出入无碍,动态浏览往往使人注意力涣散,鼻子被网络链接牵着,眼球被图片新闻吸住,在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中整天胡乱溜达。两千多年来,《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墨子》《孙
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顾亭林《日知录》曾引用《论语》里两则话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当时北方人易犯的病。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是当时南方人易犯的病。其实此二病乃一病。正因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才至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若使生活艰难,饱食不易,那有闲工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呢?大抵此两种病弥漫中国古今南北,并不从晚明始有。至少在宋以下的中国,更显然地曝着了。那是一种农村社会所最易犯的病,尤其在农村社会的小地主阶层更易犯着。张横渠尝说:“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这里惰字却是中国人之真病。惰了便骄,骄即惰之外相,亦是惰之内情。其所以惰者,则由其生活闲散,不紧张,不迫切。横渠是关中人,关中地区,在北宋时生活尚较艰,但横渠已如此说。关中以外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