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按理说,教师本是一个很执着的读书群体,然而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戕害下,他们眼中只有分数、只有成绩,只有对学生的死蛮缠,而对于生命中的阅读,却逐渐淡化了。不少教师已完全远离阅读,这太危险了。我以为,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不读书,最应该读书的教师群体,却成了远离阅读的一个群体,而其中最该读书的年轻教师,更成了一个疏于读书、荒于读书或者根本不读书的群体。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着,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一个老师上课时,是带着他全部的阅读史来上课的。现在的很多老师要么不读书,要么读书只读教材和教参,还不说阅读史,就连基本的阅读都没有。他们所上的课也就只能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简单地灌输生硬的知识,肯定谈不上方法、技巧与课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什么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补品养生、文化养生,不一而足!关于养生的概念,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非常注重了,不惜一切代价寻求长生不老药,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何合理养生?现代人的养生方式是否科学?三国时期的曹魏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嵇康,撰写了一部《养生论》,或许对我们有启发!嵇康的《养生论》,全文三千余字,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正确的养生方法。而南宋书画家宋高宗赵构,更是为该养生论锦上添花——用真、草两种书体书写了下来,从而赋予了《嵇康养生论》的价值最大化!嵇康自幼聪颖,身高八尺,相当于现代人的一米九的身高!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其喜爱老庄学说,特别注重养生,《嵇康养生论》就是他的养生著作。关于养生的著作,自古至今,从不稀罕,尤其是当今的养生著作,在
言少者智,欲少者富,虑少者乐。《道德经》中讲:“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曾说:“少取方可获得,贪多则会迷惑。”世事繁杂,诱惑丛生,人活于世,总渴望拥有更多的东西,名利地位,金钱物质,让生活变得忙碌而紧张,让自己感到压力和焦虑。然而,愚者贪多,智者喜少,凡事以少为贵,轻松舒坦才是该有的人生态度。01言少者智《道德经》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多必失,少言为贵,言语越少的人,智慧越多。因为一个人智慧深厚,思考周全,不会轻易地妄言妄语,更不会乱说话招惹祸患。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喜欢设宴来招待他的朋友。每次宴会上,他总是口若悬河,表现自己的智慧。然而,他的言语却常常使人感到尴尬和不适,他的朋友们也开始渐渐疏远他。有一天,国王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看着国王,微笑着说:“陛下,我听说
作者:国文,来源:国学生活(gxsh789)盈缩之期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常言道:"人无泰然之习性,必无健康之身体。"如果不坚持好的生活习惯,必然没有健康的身体。人一旦上了年纪,健康就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财富、家庭、事业只有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很多人觉得仅靠喝水和运动,就能延年益寿,其实不然。一个人若想健康长寿,就得重视这三条长寿准则!01少言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四少歌》中写道:“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他提倡“口中少言”,因为他认为说话过多,会耗伤元气。而人的元气与精神关系密切,少说话才能养精蓄锐,保持精气神。如今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我们的日常交流变得更加频繁。然而,话说得太多,会让我们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气血上冲,容易疲乏无力,也会影响睡眠质量;有些
作者:李辰汐来源:名著听书(ID:dushu3690)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 兹心说 //人生在世,有时的确需要聪明,但更少不了糊涂。欢迎添加慈怀小编(微信号搜索:chdshme),小编将拉您进慈怀创始人陈晓峰老师领读的“因书明理线上读书会群”,以文会友。《菜根谭》中说:“路经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为人处世,学会留有余地,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就像俗语讲的那样:做粥要三分米,七分水;养生要七分饱,三分寒;读书要三分看,七分品。“三七定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展现。退休之后,想要活得舒心,过得自在,一定要懂得“三七定律”。01关于心态:三分执着,七分洒脱老话讲:“心中有事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人生一世,谁也不可能永远无往
一味埋头工作的建议在实际中并不总是适用。如果团队成员可以更聪明、而不是更拼命地工作,他们就能看到自己对组织的影响。确保员工感受到自身的贡献很重要,这也是发挥其才能并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我的父母是印度移民,从小他们就向我灌输遵守职业道德的理念。我看着他们长时间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梦想。父亲总是说:“低头努力工作,再努力工作,就会获得他人的认可。”然而,一味埋头工作的建议在实际中并不总是适用。初入职场时,我负责在每月高管会议上介绍公司品牌动态。我会花好几个小时准备材料,一直工作到凌晨。但实际介绍时间从未超过10分钟。一次因为喝了太多咖啡又睡眠不足,副总裁提问时我脑袋一片空白,结果在高管团队面前直接呆住。我工作是很努力,但做的事情不对。我很难摆脱过度准备和追求完美。我没有职场导师,在无关紧要的
人这一辈子,到底图个啥呢?有的人可能会说“活着呗”。有的人可能会说“贪财好色,吃喝玩乐,都是俗人还能图啥”。人间走一遭,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都不一样,但无一例外都是走在从生到死这条单行线上。所以,佛家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惜,绝大多数人悟不透,理还乱。人生不易,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可以暂且多听一些道理,没准你走着走着就会有了自己的答案。01了生死孔子讲过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很多人解释说,不要管死这件事情,活着做好自己就好。但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死不重要,那孔子为什么要写死?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我们一生要做的其实就是三个字,叫做了生死。如果能了自己的生死,那你这辈子就没有白活。如果你连自己的生死都了不了,有钱又怎么样,做大官又怎么样,社会地
作者:彼得·德鲁克来源:摘选自机械工业出版社《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导语在我们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能寻找一位好老师呢?德鲁克先生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本期,我们精摘了德鲁克先生《旁观者》中,关于寻找真正的老师的部分内容。《旁观者》并不是德鲁克本人的自传,而是德鲁克对在自己一生中出现过的,且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一些人物的回忆录。德鲁克先生说: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在本书中,你可能既不会读到“管理”也没有“领导”,但却能感受到他始终对“任何人”的好奇心和关怀,他“从不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正是对“人”的敏锐和洞察,使德鲁克具备了成为一个管理大师的重要特质。作为管理者,我们是否也可以像德
凯文·凯利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思想领头人,他对科技先知般的观察和思考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塑造着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知,潜移默化影响了当代以硅谷为代表的互联网精神,为人们观察未来提供了瞭望镜。中国读者亲切地称他为K.K.。在68岁生日的时候,K.K.为自己刚刚成年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些人生建议,这是他在自己将近70年的曲折人生中学到的事情。后来他把这些建议放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https://kk.org/),意外地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甚至在K.K. 更新自己70岁生日的人生建议时,由于人们急于一窥究竟,大量涌入网站,导致了网站的暂时瘫痪。PHOTO BY CHRISTOPHER MICHEL年复一年,K.K.发现自己想说的话比想象的还要多,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写下新的建议。英文版《宝贵的人生建议》最终
来源 | 诗词天地作者 | 安歌四季更替,岁月变换,是大自然最为美妙的律动。在这个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它不仅带来了万物生长的变迁,更是提醒着我不忘初心。春天,大地苏醒,一切都在发芽。枝繁叶茂的树木,盛开的花朵,都是春天给我们的礼物。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曾经有许多梦想,渴望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医生或艺术家。那时的梦想像糖果般吸引着我,让我每天都充满了动力和激情。四季变换,时光更替,我踏着光阴年岁渐长。夏天,炎热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绿叶浓密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清澈的河流自由奔腾。夏天的到来让我明白,岁月变换是一种美丽。正如大自然在夏季展示出的生机勃勃一样,人生也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活力。无论是遇到挫折和困难,还是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抉择,我都要保持初心,坚持追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