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文 | 冯其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我十三岁,读小学五年级,很快我的家乡沦陷了,我开始失学,在农村种地。一直种了十年地,到1946年,我才离开农村。我在十多年种地的时间里,读了不少古典小说、诗歌和散文。《浮生六记》就是我当时最喜欢读的一种书。我现在翻开这本书,还能重温当年在农村的地头田间读这本书的滋味。我喜欢这本书,第一是因为作者沈三白写得很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而且,作者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开头第一篇就是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和自然,一点也不像封建时代的人写的,可我们不能忘记,沈三白生于曹雪芹死后一年,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距离现在已经整整二百多年了!第二是这本书里写到的许多地方我都了解,例如《坎坷记愁》里写到的“东
01炼己是第一步祝玄冲道长:炼己不管全真派的南宗、北宗还是东派、还是西派,基本上第一步都要炼心,因为心不静,我们就没办法进入内在自性去进行修炼,所以说炼己其实就是炼心。但是炼己的功法,比如说佛陀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养性。其实这个心在道家里面,层次是比较多的,道家讲心、讲神、讲灵,其实心也好,神也好,灵也好,它是有层次的。心就是指的我们后天时时刻刻在思虑,在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我们一般指的是后天之心。当然心在中医里面它还有一个指的是心、肝、脾、胃、肾,指的是我们肉体的这个心脏。但是我们对于修炼来讲,我们这个心指的是头部的神明。道家认为,人的上丹田这个地方,它是由先天元神所主,先天元神所居。就是说我们的神识,是居于上丹田,上丹田的这个元神,它是为百神之主。为什么叫百神呢?因为我们的身体四肢百骸,
作者简介:吕思勉(1884-1957),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食的进化中国的进化,大约自三皇以来。其初所吃的东西,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见《礼记 · 礼运》);和水中的蚌蛤等类(见《韩非子 · 五蠹》)。后来进化了,渐渐的知道吃各种植物,这个唤做“疏食”。[疏食二字古有两义:(一) 其初因菜类较谷类为粗疏,所以对于谷食,而称谷以外的植物为疏食;(二) 后来亦称粗的谷类为疏食,更后乃以疏食专指粗的谷类,而别造蔬字,以为菜食之名。此处的疏食二字,是依第一义指谷以外的植物的,谷以外的植物,后世的人,不用为主食品,古人则不然。《管子 · 八观篇》说:“万家以下,则就山泽;万家以上,则去山泽。”可见当时,靠疏食还能养活许多人口]从疏食再进一步,就会谷食了
作者简介:蔡元培(1868-1940),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我五岁零一个月(旧法算是六岁)就进家塾读书,初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后来就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最后读《诗经》、《书经》、《周易》、《小戴礼记》、《春秋左氏传》。当我读《礼记》(《小戴礼记》的省称)与《左传》(《春秋左氏传》之省称)的时候,我十三岁,已经学作八股文了。那时我的业师,是一位老秀才王子庄先生。先生博览明清两朝的八股文,常常讲点八股文家的故事,尤佩服吕晚村先生,把曾静案也曾详细的讲过。先生也常看宋明儒的书,讲点朱陆异同,最佩服的是刘蕺山先生,所以自号“仰蕺山房”。先生好碑帖,曾看《金石萃编》等书。有一日,先生对一位朋友,念了“你半推
作者简介:桑兵(1956-),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当今社会,节奏加快,信息爆炸,令人无暇读书,除了通过各种形式获取资讯外,只能浏览快餐式的书刊。不仅如此,连人们习称的上学读书,也早就变了味道。从小学到大学,所谓读书,其实主要是读教科书,很少有机会真正读书。不仅如此,即便进入研究乃至教书阶段,如今通行的做法大概也不大读书。虽然每日少不了或主要是与书打交道,只能说是翻书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并非读书。作者的立意,全书的主旨,似乎与己无关。如此看来,读书已成一项奢侈之事,许多人一生当中读书的机会甚少,真正通读过的书自然为数不多。既然读书不多,如何才能读懂,便成为问题。在力求读懂之前,首先应当明白,上学读书,就是要逐渐读懂那些读不懂的书,并且内化为自己
作者简介:姚春鹏,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中医哲学。内容摘要中医理论的形成与诸子百家特别是道家思想有着密切关联,除道家创始人老子之外,庄子与中医学也具有密切关系,体现在《庄子》一书中。文章从《黄帝内经》养生学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人格境界,《庄子·刻意》与《上古天真论》养生学的关系,《黄帝内经》与《庄子》的写作形式及黄帝的形象,《黄帝内经》对《庄子》书中重要概念的吸收,以及《庄子》的医学成就等方面对《庄子》与《黄帝内经》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关 键 词中医药;庄子;《黄帝内经》;黄帝《庄子》一书不仅发展了道家思想,而且对中医学也有着精深的认识,记载了丰富的医学史料,对中医学的发展颇有贡献。《庄子》的道、阴阳、形神等哲学观念对《黄帝内经》的影响自不
来源 |一心问禅作者 | 明心君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很喜欢庄子的一句话: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曾以为,一辈子很长,长到似乎看不到尽头。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体会到,人生在世,不过弹指一挥间。人的生命长短不一,但说到底,都只有五天: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和后天。过好这五天,就是过好了这一生。01感谢前天前天,是代表那些过去很久的时光。久到当我们再度回首时,会恍然如梦,因为一切看起来变得那么不真实。脑海里的很多回忆,有的令人心碎,有的让人开怀。有的随着时间的逝去,渐渐被淡忘。有的随着岁月的更迭,早已悄无声息地融进了我们的性格里,观念里。种种往事,美好也好,不堪也罢,都只能回首,永远无法回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它们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不轻易提起,也不轻易诉
来源 | 网络作者 | 陈默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01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老一辈的人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从80年代开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教育对象是90后和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辈人。其实孩子们也有很多苦恼,只是我们没有深入了解。时代在变,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转变,下面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90和00后这一辈人的成长轨迹,以及心理状态。正如教育家怀特所言:“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在看完之后,能跟上孩子的脚步,一起共同进步。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
来源 | 诗词天地人一生病,就找医生吃药、打针,实际身体越吃越弱,下一次用药的剂量可能就要成倍增加,特别是抗生素效果还会递减……其实,人体有你想象不到的强大自愈力。“自愈力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潜能,具有巨大的神奇力量,不会因年龄增大而消失”。0160%的疾病都能自愈德国《生机》杂志2006年刊登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注意调养和改善生活习惯,60%—70%的疾病都能够自愈。这与洪昭光教授曾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到的不谋而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 自愈的原理这是因为,人体内其实蕴含着一个大“药铺”——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激素,这些激素就是“药铺”的药材,将其排列组合,可以配出30多种药方来。
作者 :儒风君约翰·多恩曾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要活在社会关系之中。老祖宗6句大俗话,把人际关系全都说透了!1婆媳关系:一家不容三姓人,一屋不住三辈人。儿女结婚生子后,最好不要跟长辈住在一起。三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各种生活观念都不一样。儿媳妇和婆婆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婆婆与媳妇之间,不必强行把彼此当母女。两个人能处就处,处不好就树立边界感。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在谁家就服谁的管。退休了就要享福的,有时间跳跳广场舞搓搓麻将。儿女的事情少管了,不要吃力不讨好。清晰彼此的底线,是避免所有麻烦的有效方式。 2父子关系前三十年前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在你小的时候,别人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才会对你好、照顾你;但是当做父亲的老了,儿子有了一番作为,事情就会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