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昨天讲到《感应篇》的第一句: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这句话是说明感应道交的原理,文字虽然简单,道理非常深刻。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所谓是心电感应。心是真的,电是比喻,比喻总不能比喻到恰到好处,只能比喻彷佛。因为在世间物理的现象,似乎是电的速度最快,跟光速度相等。而心感应的速度,比光、比电不知道要快多少,简直是不能比。电波的速度一秒钟才三十万公里,心里面念头的速度,念头才生就遍虚空法界,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多次跟诸位报告过,这是说感应的原理。《汇编》里面这个内容非常丰富,举出许多的公案故事来做证明。其实这些例证是举不尽的,只要我们冷静观察,我们一生当中,自己跟周边的环境,就能够体验到感应是真实的现象,西方人所谓是真理。 《汇编》里面第五段,举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段话,这一段话说得很
诸位同学:大家好! 感应的道理很深,感应的事迹很广,古人对我们的勉励很多,爱护备至。古书里面教导我们,世出世间法,尤其是善法,信心是成就第一个因素。无论是希求在一生当中,得到幸福美满的果报;或者是学佛,希望这一生当中能够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也都在信心。尤其应当警觉到,佛在经上常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的寿命非常短促,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所以我们有一念信心就是一念善根,念念信心就是念念善根成长,应当及时努力,决定不能够等待。如果你以为还有明天、还有明年,这个样子悠悠忽忽,一生往往就空过,到临命终时后悔莫及。所以要建立信心,要精勤努力。佛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显教、密教,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 所以在世法里头管子说过,“喜气迎人,亲如兄弟”,这话说得有道理
诸位同学:大家好! 《太上感应篇》,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社会上一般大众都非常重视,依这个方法修学的人非常之多,得到的感应也不可思议。《感应篇汇编》,就是搜集许多感应的事迹,绩效非常的显著。古人劝导我们,人心地要厚道。这一次我到澳洲,虽然时间只有四天,同学们还是不放过,要我将这四天的时间,将《了凡四训》的大意给大家做个介绍。感应的道理,开宗明义就讲得很清楚,《易经》上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存心厚道的一定有后福,存心刻薄的,纵然目前环境很兴旺,但是不久也必定衰退。这个理论与事实,古今中外,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都能够见到,而且非常明显的见到。 所以无论是个人、无论是家庭、社团,或者是国家,要知道兴旺全在存心厚道,断恶修善。 所以古人讲,凡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应当将这
诸位同学:大家好! 中国古老的《易经》,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必”是必定,是非常肯定的词句。也就是说因果报应是一定的事实,世间人所谓的真理,这就是真理。 个人如果能够修善、积德,这个人一定发福,福报自然会现前。如果一个人造作都是不善,纵然他家庭有福报,祖宗、父母有福报,生在富贵之家,必定也会有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这些事迹不但在古代历史当中记载得很多,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现前的社会,无论在中国、在外国,稍稍留意你都能够见到,证明古人所讲的话决定是正确的。感应的道理,就是要我们认识因缘果报,了解因缘果报,肯定因缘果报的事实,做为我们这一生做人的准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能够收敛,就能够约束,知道趋吉避凶,知道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人的教化,这叫做教育。现在人,现代
——写在和孩子读经两年之后自从孩子接受读经教育以来,每一天,每一个月都在长进,在收获,都没有白过!而作为孩子的母亲,除了不断获得这份惊喜和成就之外,还有一份个人成长的收获,乐意与大家分享。以前,我是个很感性的人,很较真,追求完美。对家庭如此,对工作也如此。我希望自己职位不断提升,收入更高。希望孩子能体会做妈妈的辛苦。希望老公能时刻体会我不用言明的细微心思。偏偏一切都不那么如愿。因此我时常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离抑郁不远了。自己不开心,家人也不开心。随着孩子在学堂读书越来越多,我怕自己跟不上孩子的脚步,以后不能跟他对话。我内心里还是很希望孩子长到25岁、30岁的时候,我这个妈妈还能有本领做儿子的知心朋友,能够跟得上他思维的脚步,给他指点,陪他进步。当我看到孩子背了很多书,相比之下,我自己就显得腹
来源:诗词天地(ID: shicitiandi)早在2000年前,孔子就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褪去了浮躁,越来越明白:争争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句俗语“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间百姓对于修身的高度总结。这句俗语后面还有更经典的5个字,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1四十不多欲这句俗语是想告诫我们,人过四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则便会伤害身体。在古代,四十岁被叫做“不惑之年”。据统计,汉代百姓平均寿命22岁,唐代27岁,清代33岁,直到民国时期也才35岁左右。即便是养尊处优的皇帝,平均寿命也不过四十岁左右。因此对于古人来说,四十岁以后,是人生倒计时的开始。而所谓“四十不多欲”,指的是人到了四十岁,就该考虑收心,淡化欲望了。金钱、权势、荣誉、美色
作者:儒风君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所谓“莫之为而为”,就是明明没有刻意去做,偏偏就做到了;“莫之致而至”,就是明明不想他来,他偏要来。如此,岂不都是命运的安排?俗话说得好:命里一尺,难求一丈。该是你的,躲也躲不掉;不该你的,求也求不得。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不可不知。1知命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生有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不懂得认清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即便是最不相信命运的人,当他们走到生命的终点,回顾自己的一生,也会发现处处都有命运的“安排”。孔子又说:“五十知天命。”坦然迎接命运的安排,未尝不是一种勇气。人总要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生出“认命”的想法。往后余生,静候天命,随缘得失。既然强求不来,那便顺其自然。孟子曰:“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
引言:一个人形式上做得越多,内在的核心失去得越多;一个人越是注重了核心,他对外在的越是不太注意。可是有几个人能够看到我们的核心?只能从我们的外表来看。为了传播佛法的需要,我们只能做这些外表的东西,你内在修行多高,别人都不知道。文章有些长,请备足耐心耐性,慢慢品味细细悟。 “人”,不管你修行不修行,每年也都会有一个月吃食物不香。如果你是修炼的人,出现辟谷往往都是在这一个月里面。就我个人来讲,每年农历的六月吃饭就不香。在我闭关修炼期间,都是在这一个月当中不吃不喝,每天照样打坐。还有一些体力强壮,胃功能比较好的人,在辟谷期间照样干体力活,但是这样的人很少。这一个月把体内贮存的能量消耗完了以后,身体就又开始接受外来的食物了。 过去修炼的人,在这个阶段往往功力会大大增长。因为食物是属于阴性的东西,你吃
《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汇聚古人智慧的名著。《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出自《论语·阳货》。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想,也不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的追求和奋斗,英国思想家卡莱尔说过:“为一生工作而进行探索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无须再探索其他的幸福。”工作使人生充实,只有坚持不懈地工作,不屈不挠地奋斗,才能有所成就。在追求和奋斗的每时每刻,人都在提高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如果不思考、不工作、不追求、不奋斗,只满足于安逸的生活,那就会变成庸俗的人。二、行己有耻。出自《论语·子路》。人生最可怕的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一旦陷入这种状态之中,就会无限夸大自己的能力,致使自己利令
俗话说:“人有靠山,处事泰然。”人这一生有三大靠山,有一座都是福气!1、和睦的手足曾国藩说:“家和则福自生。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人背后最稳固的靠山;而手足同胞,则是世间最可靠的关系。《诗经》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普天之下的人与人的感情,都不如手足至亲那样相爱相依。曾家有兄弟五人,曾国藩是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他对家中诸弟寄予厚望,甚至资助他们外出求学。曾国藩在家信中说:“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他希望兄弟个个都能由科举出仕,从此便可在官场上相互倚靠。没想到弟弟们为了帮扶兄长,却主动放弃科举、投身军营。曾国藩带兵被困江西,孤立无援。曾国华、曾国荃二人,便带上书信赶赴军中,为兄长搬救兵。后来曾国荃更是加入湘军,成为曾国藩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