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聪敏为傲,愚笨为耻。但是清代的曾国藩却是个例外。他六考秀才不中,笨到被学政悬牌羞辱,但他的后半生却上演逆袭。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一跃成为清代中兴名臣。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中国历史上比肩孔孟、王阳明的“半个圣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笨,也是一种天赋。01、谦逊曾国藩曾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那些有天分的人,一般都输在一个“傲”字上。因为有才,所以有恃才傲物的资本。他们从小生活在光环之下,对待旁人难免没有那么恭谨。众星捧月,长大了,也就有些锋芒毕露。笨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反而比别人更虚心。曾国藩年少愚笨,秀才六考不中,23岁时才考取秀才,排名倒数第二。而左宗棠在14岁就考取秀才,全县第一。两人共事,左宗棠总是瞧不起这个提携自己的人,言语
1.一个人要成功,要么组织一支团队,要么找那些在一起工作心态不累的。2.人不是因为知道而改变,是因为触动而改变。3.学习最好的模式是崇拜,认同、模仿。4.我们的生命,只有使用全没有拥有全。5.今天在这里出丑明天会在别的地方挣回来。6.我们的痛苦来自于我们想没有痛苦。7.我本有天眼,我瞎因有师。8.成功守则中最伟大的一条定律:待人如己。9.你需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10.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不要给自己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否则什么事也办不成。11.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目的,并有助于我。12.有智慧的人就是善于与人沟通。13.每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就会立刻原地踏步,不会进步.抱怨是不成熟的表现。14.想要影响别人,自己先要有结果。15领导者的修为决定着他事业的大小。16.领先一步就是财
关于读书,很多人有困惑。读完就忘记,感觉读了白读,怎么办?想一年读完1000本书,感觉时间紧迫,该怎么读书?书那么多,该怎么选书?有人说,现在读书搞成了运动,感觉每天读书成了负担。该怎么办呢?1、明确读书为了什么实际上,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文化的人,他的知识90%都是学校毕业之后,在一生中不断学习积累的。毕业之后的读书,是为了提高认知的。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庄子主张,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所以,读书的目的,不是学知识。而是通过学知识这个路径,最终识真理,开智慧。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建立全面知
我们常用「潜力股」来形容一个人是优秀的,并看好他有着光明的未来,前途无量,值得期待。凡事都得有理有据,否则就是在扯淡,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不是潜力股,有没有潜力,是有迹可循,有标准的。主要有四点考察的依据,而这四点也可以作为我们日常反思的镜子。 01 、学习力和自律性一个人在未来能有多大的作为和潜力,往往取决于他储备的能量有多少,他的羽翼有多丰满。说白了,也就是要有持续不断地成长和提升。正如「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的那样:如果不终身学习,我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现有的知识,在生活中往往走不了多远。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有潜力在未来取得不错的成就,第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是他的学习力。学习力越强,才有可能拥有越光明的前途。什么是学习力?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的能力,但这也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是学
有人说,30岁以后的你站在哪里,其实早就注定了。对于这样的话,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我们常会给某个人贴上「潜力股」的标签,看好他的未来;又常会很不客气地断言某个人这辈子就这样了。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其实就是看这个人当前的状态,看他是在走上坡路,还是在走下坡路。一个人如果是在不断向上走,哪怕现在处于比较差的境地,结果也往往是喜人的。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在向上走呢?主要有这三种迹象! 01 、不动声色的努力,享受独处只要在向上走,总是辛苦的,总是需要努力的。咋一看,这世界似乎不缺努力的人,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但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人是「光明正大」的努力,看了一会书,加了一次班,全世界都会知道;立下了一个鸿鹄之志,就一定会昭告天下。有人则是「偷偷摸摸」的努力,不动声色地看了几十本书,晚上下班后
道尔顿的父母由于收入微薄又要养活子女6人,经济相当拮据。但当道尔顿6岁时,父母还是想方设法让他上了当地教友会办的农村小学。道尔顿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他好学深思,有股韧劲,解不出难题决不甘休。对此,他的启蒙老师弗莱彻称赞说:“在教友会的孩子中间,就思想的成熟而论,谁也比不上约翰。”后来由于交不起学费,道尔顿被迫中途辍学。从12岁起小小年纪的他就在一所民办小学开始教书;农忙时还受雇干农活,过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担。虽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自学,毫不松懈。当地一位有学问的教友会绅士鲁滨孙是个自然科学爱好者,他十分欣赏这个宁静、谦逊、勤奋的孩子,宁愿放弃休息,在晚上给道尔顿讲授数学和物理等知识。鲁滨孙还爱好观测气象,自制了各种精巧仪器。在他的热心指导下,道尔顿开始进行气象观测。作为一项业余爱好,他兴趣盎
洪 厚 甜这里我们分享几个洪厚甜回答书友的提问,希望你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得,更加正确地去理解书法,学习书法。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学习书法要从哪个书体入手比较好?为什么?如果是学书法,我们就要从它的原理来说。对于书法,我的理解就是线和线的空间关系,诉诸给人直接的视觉感受,这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内容。那么,对书法艺术学习来说,就是要根据书法艺术的本质来进行考量。当书法的核心表现是线和线的存在形态构成的空间关系给人的视觉感受的时候,那么对线的认识对线的训练,就是最重要的。在所有的技术体系里面,只有篆书,也就是大篆、小篆的书写体系是直接和唯一能够提升线的品质的技术内容。那么,从对线的训练、线的运用来学习,那肯定是篆书,小篆大篆是我们入门学习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于线的运用,隶书啊,行草、楷书啊等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他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出身教育世家、状元名门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父亲王华的教育影响下,28岁起随父同朝为官。后因直谏宦官刘瑾之害被贬谪贵州龙场,历经“百死千难”之后,终于悟得“良知”学说,并开启了他平定西南的戎马一生。讨江西宁王之叛,平闽赣两广民寇之乱,次次都是临危受命,屡建奇功,用兵之神,无人能出其右。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王阳明把“勤读书”放在了第一位。他在给弟子的一封家信中还专门提到:“像侄子正
曾国藩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伦理家,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文学家。曾国藩对于文学是很有修养的,只因为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太大了,所以把他的文学修养遮过了。1、读书的三个层次现在我们开始说起曾国藩的读书。曾国藩对于读书,可分三层来说:第一是喜欢读书,第二是懂得读书的方法,第三是劝人读书。曾国藩在咸丰二年以前,在北京做京官的时候,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在翰林院几年,所做的可说完全是一种“研究工作”。因为职务比较清闲,所以他有较多的工夫自己读书。他所交的一般朋友,都是很讲究读书的,所以那时京师的读书风气很浓厚。这时候曾国藩有这样一段读书的故事:他因为屡试不售,在京师住得气闷,便应朋友之招,到江南去游玩。在路上因为路费缺乏,向睢宁的朋友易作梅借了“百金”,在路过南京时,他把这笔钱完全买了书。不够,又把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