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1、阳明心学——取之不尽的宝藏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明朝扳倒奸臣严嵩,肃清朝纲的阁老徐阶;架空皇权,开启改革,为大明续命半个世纪的张居正;明末清初被誉为中国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传人。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到了近代,蒋介石更是痴迷阳明心学,不仅自己研读,还让自己的儿子研读,更是把台湾的草山命名为“阳明山”。而
在当今时代,面临信息爆炸、大数据、十倍速变化、颠覆性创新,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者要具备持续学习的“内驱力”,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并锐意创新、管理自己的学习。组织应该大力培养和扶持这些终身学习者,他们是学习型组织的中流砥柱,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基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思考、心得,我认为,从“非学习者”成长为“终身学习者”可能需要经历“石、沙、土、林”四个阶段,实现三次跃升,并要时刻防范“退化”的风险。这四个阶段(或状态)用四种事物“石”“沙”“土”“林”隐喻。各个阶段的特征如表所示。学习不同阶段对应的隐喻及特征如表所述,在从“非学习者”到“终身学习者”的演进过程中,有三次阶段性跃升;每一次跃升都是一次学习力的提升,需要具备相应的关键能力
当代书法如何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时代对当代书家的要求与挑战。书法传统积淀深厚,书法学习离开对经典的效法与汲取,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固然强大,唯善学者能入能出,“笔墨当随时代”,不盲从跟风方为书学者正道。汲古开新求变的意识是书法经典再造的前提与可能,应当成为每一个有抱负的当代书家的艺术自觉与理想情怀。一、字外功夫从技术层面来看,当代书法家的传统笔法把握与实际书写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提升。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涵养缺失仍是包括许多名家在内的书家们难言的短板。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文学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内容与题材,迄今留存的古代书法经典大多为书写者自作诗文,书法与文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反视当前书法创作,书家的书写仍然较多的是抄录古典诗文,真正能自撰诗文而作书法
人和人的距离,到底是怎么拉开的?有人说,是因为选择,选择大于努力,要紧跟趋势。有人说,是因为努力,人生会面对无数的选择,但只有努力才是最根本的底色。有人说,是因为能力,努力不一定有效果,关键还是能力的提升。这些答案,貌似都对。但问题是,现在很多90后甚至00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你说TA比你努力?你上班从来都是996。你说TA选择对了?你也一直在紧跟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大潮。你说TA能力比你强?这一点连你自己都不会相信。 到底是因为什么?选择、努力、能力……这些看似重要的原因,其实都只是比较表面的解释。支撑你选择、支撑你努力、支撑你能力提升的,最根本的内核,是你的观念。观念不同,即使面对同样一个事物,看到的东西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人看见树木,高手看见整片森林。史铁生说过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都知道投资这件事,对每个人来说很重要很重要,但学习投资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在学习投资的过程中干扰因素太多了,很容易就走错路。那如何才能避免走错道路呢?每个人都应该要牢记一个概念——“投资的底层逻辑”。90%以上投资亏损的人就是因为没搞懂投资的“底层逻辑”从而采用了错误的投资方法最终导致亏损。什么是底层逻辑呢?既然叫逻辑就肯定不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而是能用逻辑推导出来的绝对可靠的知识。沿着这个底层逻辑再往下走,就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了。投资的底层逻辑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在“正和博弈”的市场尽量寻找那些收益率较高的机会去投资,避开所有的“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的市场。所谓正和博弈,就是可以产生财富增量的能够把财富蛋糕做大的市场。比如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企业通过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讲过一句话:“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因为一个无知的人,往往会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这个世界。所以他难免会为自己的无知而付出代价。01老家的邻居张叔张婶都没怎么念过书。早年间,夫妻两人凭着自己的努力,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在老家里建了一栋四层高的小平房,还把房子装修得很漂亮。当时四层楼的房子在老家已经是最高的房子了,村里人人都夸他们真了不起。为此,他们心里感到非常的得意和骄傲。他们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也一样能过上令人羡慕的日子。从那以后,他们就认为读不读书,其实对人的一生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等他们孩子上完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就没再送去上学了。因为他们觉得,书念太多就是浪费钱,只要能算账认字就可以了。于是,他们家孩子就跟着他们在工地上给人做点轻松点的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能够活用,唯有用得出来,才具有学习的效果。最好是有需要才学习,学到了就实用,发现不足,再深入学习。知道要学些什么,再用心去学。 ——曾仕强为什么要学习?这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踏入学堂到步入社会,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学习。没有人可以不通过学习而生存。但是,这还是成为了一个问题。因为目标本身就隐含着多元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当孩子出现困惑的时候,作为老师,该如何去引导?来看看罗浮国附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案例。01 为什么要学数学?班上有个这样的孩子小L,平时学习很认真,但他特别看重自己的成绩,一旦测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情绪就很低落。有一次,小L在课堂上突然问了我一个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