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读书的五重境界

1046 人参与  2020年03月22日 21:56  分类 : 国学大师_国学经典_国学教育_国学经典名句  评论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他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出身教育世家、状元名门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父亲王华的教育影响下,28岁起随父同朝为官。后因直谏宦官刘瑾之害被贬谪贵州龙场,历经“百死千难”之后,终于悟得“良知”学说,并开启了他平定西南的戎马一生。讨江西宁王之叛,平闽赣两广民寇之乱,次次都是临危受命,屡建奇功,用兵之神,无人能出其右。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把“勤读书”放在了第一位。他在给弟子的一封家信中还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这样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现在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们切不可予以放纵啊。”后来,当他获悉正思学业大有长进后竟然兴奋地夙夜未眠,当即又写了封信对其大加赞赏,认为王家书香之风继承有望了。“读书学圣贤”是王阳明年少时立下的志向,他后来所说的“读书学道”,又叫“读书穷理”。道是什么?理是什么?王阳明主张心学,在他看来,心即理,心即道,心的本体是至善,是良知。

“至善是心之本体”,“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圣贤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因此,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自己的良知。“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

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

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王阳明幼年读私塾,他有一天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智慧

现在很多人反对背诵经典,尤其反对孩子背诵。王阳明不是这么想的。他三十七岁被贬到贵阳,到发龙场驿站时发现,这个地方的人很野蛮,没有接受什么教化。

一个读书人来到这样的地方,他还是不忘教育,他想,应该教这些野人读读书。那他的随身行李都丢了,哪有书呢!于是自己默写,把他读过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他想教野人们读《易经》,他就把整部《易经》写出来,可能写了好几部呢。

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说道:“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阳明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背诵经典、教育孩子背诵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意思是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想着科考,怎么办?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王阳明认为,只要悟到了良知,读书与科举并不相妨,读书时心也不会为科考所累。

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过了背诵经典的阶段后,读书不要刻意去强记,不要刻意去求速度,也不要心里想着与别人比谁读的多,因为这样会妨碍我们与书本的对话,心中有挂碍,就无法与圣贤之道理相印证。

最好的状态就是以无心之心读书,正如《金刚经》中所言,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

《孟子》上记载,孟子自称“四十不动心”。王阳明也十分强调不动心的功夫:“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王阳明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

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时,王阳明问,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而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后来有弟子问,老师您用兵如神,到底用的是哪家兵法?

王阳明一笑道:“兵法,我倒是读了很多。不过,我哪家兵法也没用,我只是学问纯粹,养得此心不动而已。此心不动,就可随机而动,在战场情况朦胧不明时,瞬间能发现问题所在,能做到这点,就可百战百胜。”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意思是,他的心是空的,而对方或大形势一旦有什么动向,他可以瞬间觉察到对方的漏洞,随即作出决定,而这决定总是最好的决定。

但如何才能养成这种不动心,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读书。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读书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读书纯笃的功劳。

第五重境界:发明本心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是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

有朋友问:“看书不能明如何?”读书读不明白,该怎么办?

王阳明说,“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条光明大路。而心学的读书法则就是,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己心体光明。

按照王阳明的读书节段,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背诵阶段,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一定要背诵经典,将重要的经典默记于心。第二阶段就是用心揣摩,争取将看到的内容全部理解;第三阶段就是自得于心,“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你所理解的知识只要和你的心相印证契合,它才是真知识,如果不能和你的心相契合,那纵然是孔圣人的言语,也不是真知识。

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如果我们读书,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不能再我们内心发现、昌明良知、道理,那么我们将什么也得不到。

因此,王阳明读书的最高境界和他心学的主张是一以贯之的:“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guoxue/1191.html

本文标签:王阳明  心学  国学  圣贤智慧  读书  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