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灵魂安静的人 有些事无须强求有些人不必强留给人生留一点空白,让生命安静素简唯有灵魂安静的时候,才是我们和自己贴得最近的时候。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方净土,面对外界的浮躁与喧嚣,我们的内心时常会疲惫、会厌倦。此时此刻,最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思自己所想思,做自己所想做,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一个安静的人,知道如何心平气和的与自己相处,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一个安静的人,与世无争,不言人非,亦不去讨好任何人。“与其违心赔笑,不如一人安静;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只有做好自己,强大内功,才
生命时刻在回应你,在跟你沟通。生命中没有意外或巧合,每样事物都有频率——当任何事物进入你的生命时,代表它和你在同一个频率上。01爱的秘密当你爱上生命时,每一种限制都会消失,你破除了金钱、健康、快乐,以及你在人际关系中体会到的喜悦的限制;当你爱上生命时,就不会有任何阻力,而且无论你喜欢的是什么,几乎都很快就出现在你的生命里。那么要如何爱上生命呢?就跟你谈恋爱时一样,你会喜爱对方的一切!和某人坠入爱河时,你看到的、听见的、说出口的,通通只有爱,而且会全心全意感受到爱!这就是运用爱这股终极力量和生命坠入爱河的方式。在一天当中,无论你在做什么,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寻找你喜爱的事物。你可以找一找自己喜欢的科技和发明、喜欢的建筑物、喜欢的车子和道路、喜欢的咖啡馆和餐厅、喜欢的商店;逛街时,尽量刻意去寻找
作者:国文,来源:国学生活(gxsh789)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礼记·中庸》中写道:“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君子即使在他人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也能做到谨言慎行,时刻保持清醒。慎独,是一种更高级的自律,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最高境界的修身法则。01慎言《格言联璧》讲:“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修炼自己,以内心清静为首;为人处世,以谨慎言行为先。行走于世间,只有懂得慎言,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晚清一代重臣曾国藩,初入官场时,口无遮拦,多次因不懂慎言吃了大亏,有一次差点丢了性命。经过好友提醒和自我反省之后,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记录下每天所表达的语言,不断进行反复琢磨和思考。就这样重回官场的曾国藩,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取得了诸多成绩。《周易》中有这样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袁了凡《了凡四训》人的一生,就是背篓前行,只懂得一味拾取,不懂得适时放下,最终会让人无法承受。一路走来,我们所背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名利,权力,情感,常常是欲罢不能,难以割舍,所以才会越活越累。放下是一种拥有,放下是一种修行,一念放下,天地皆宽。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如饮茶,无非是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人生的加法;放得下,是人生的减法。懂得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行。如果一味负重前行,那注定是到不了心中的远方,和曾经的过往说声再见,放下心里的包袱,轻装上阵,一路向前。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有一首诗《四休居士》:富贵何时润髑髅,守钱奴与拘官囚。太医诊得人间病,安乐延年万事休。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晚年与孙君昉比邻而居。孙君昉原来做过太医,性格豁达,淡泊名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病的第一相关因素,是基因遗传,在基因上,众生从来没有平等过。第二相关因素,就是压力过大,大过自己身心能够消化的能力。想少生病不生癌,最好的办法就是减轻自己的压力,管理压力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不着急不着急,说的是对时间的态度。一个人做完该做的努力之后,就该放下,手里放下,心里放下,等。有耐心,有定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给周围人足够的时间,给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足够的时间。仿佛播了种、浇了水、施了肥,给种子一些时间,给空气和阳光和四季一些时间,给萌发的过程一些时间,你会看到明黄嫩绿的芽儿的。有时候,关切是不问,有时候,不做比做什么都强。……不害怕不害怕,说的是对结果的态度。充分努力之后,足够耐心之后,结果往往是好的。在好消息来临之前,担心结果好不好一定是无用功。尽人
烦恼即菩提……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惠能《六祖坛经》清代陈宏谋《养正遗规》有八不足之说,弘一法师录其五,曰:信不足则多言,理不足则多辩,威不足则多怒,识不足则多虑,才不足则多谋。人生种种烦恼,皆因“五不足”。知不足而补足,便可让烦恼消除。信不足则多言言而有信的人,往往一开口就能解决问题;信誉不足的人,说了一大堆也没人相信。《墨子》中有一段对话:墨子的学生子禽问墨子: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说:蛤蟆,苍蝇,整天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但没有人愿意听它们的。但是雄鸡只要早晨叫一声,天下震动,人们马上起床。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饭不能吃太饱,话不要说太多。聪明人说话,是因为有话要说;愚蠢人说话,只是因为想说。古人讲“君子语迟”,就是因为话少而显得持重,受人信赖和尊敬。《论语》中也有一
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果然得手情性上,更肯埋头利害间。动止未尝防忌讳,语言何复着机关。不图为乐至于此,天马无踪自往还。——宋 邵雍《思山吟》苏轼在《行香子》中写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何为闲适?《辞源》释义为:清闲安逸;《新唐书》称:咏性情者,谓之闲适。闲适是对身心的安养,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最契合生息的姿态。闲适,是对身心的安养中国人追求闲适的生活,自古如一。在文士眼中,我们的山川草木、琴棋书画、茶酒香花,都是闲暇的产物。身闲意定,先止后观,得半日之闲,可养清雅之心。无事之日,打理斗室中的器物,擦拭落在桌上的光阴,烹煮藏于柜中的老茶,虽为小小的一方茶桌,甚至一个角落,足可栖游物外,抵达出尘之境。生命不只是旅途中的追逐,还应该有对身心的安养。它让我们摒弃世
《鬼谷子》有云:口者,心之门户也。必预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说话谁都会,看起来毫无技术含量,实际上,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事情的吉凶,人物的命运,有时就在三言两语之间。见过世面的人,对自己的语言总是特别谨慎,从来都不会乱说话。急事,慢慢说琅琊王氏家规:言宜慢,心宜善。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在1700多年间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这与其家规家风有莫大的联系。“言宜慢,心宜善”,寥寥数字家规,足见有话慢慢说的智慧。尤其在遇到急事时,话更要慢慢说。因为越急,越可能说得前言不搭后语和不得体,容易误事,也容易让人觉得你冲动不稳重。急事慢慢说,才能把事处理地更好,才能给人留下遇事不乱、成熟稳重、可堪信任的印象。没把握的事,谨慎说《礼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君子谨慎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生命中没有受害者,也没有无辜者和胜利者。肉体是探险物质世界的工具,精神体依照其自由意志选择了肉体。他知道无论是性别还是家庭,甚至是残疾或者早夭,都终将化为生命的大喜悦。01肉体,是自由意志的选择 肉体是根据"存在体"所作的选择而来的。这个存在体,就是神,也就是你的本质,他根据其“自由意志”而选择为人——这个物质界的探险工具。你借着肉体来显现你的神性,透过它、你得到了最宝贵的生命礼物:智慧。你创造了你自己。智慧,是你下次创造时的蓝图。由于存在体本身的需要,当他的灵魂进入所选择的肉体时,是完全知晓一切的。它知道这是它的需要,它知道往后即将发生的事,它知道它将拥有一个肉体的生命,它知道这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选择。流产、残疾背后的原因在灵魂进入肉体后,存在体的精神体将完全地控
当你接纳自己的过去,享受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最高处。当你悟到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你就站在了生命最高处。生活最高处有个成语叫堕甑不顾,出自《后汉书》,说的是东汉孟敏的故事。孟敏年轻时曾客居太原,岌岌无名。有一次孟敏挑着煮饭的用甑赶路,一不小心,甑掉在地上摔破了,孟敏看也不看继续向前走。这事被当时的名士郭林宗看见了,郭林宗问孟敏,为什么看都不看一下瓦甑就走了?孟敏说:甑已经摔破了,再看它有什么用?郭林宗因此对孟敏另眼相看,孟敏后来也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对于孟敏来说,停来懊悔一个摔破的罐子,也许会错过晚上歇脚的客栈,也许会无缘欣赏晚霞的华光。人生总会经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与其原地懊悔,不如立即启程。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纠缠过去,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