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生活中的一切,哪怕是一粒米也好,一杯水也好,都是我们命中的福报,不可随意浪费。很多人以为让别人请客,或者吃用公家的,就不值得珍惜,其实,你浪费的是自己的福报。别人请客,吃的是自己的定数很多人喜欢让别人请客,以为自己可以占到便宜。殊不知,看似不用花自己的钱,其实消耗的却是自己的福报。我们一辈子吃的粮食,用的水都是有定数的。不管是别人请客,还是吃用公家,我们都要懂得珍惜。若不懂得修福、培福,福报终究会有消耗殆尽的那一天。从前有个读书人叫张生,上京赶考,希望能求得功名。他路上暂住了一家客栈,在客栈里遇见一个气宇不凡的年轻人,那个年轻人饱读诗书,更神奇的是,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两人相交甚欢。张生自幼贫寒,心想,结交这样的朋友,一定能助他升官发财。于是用自己的银两请年轻人喝酒,没过几天,他的银两就用光
林语堂说: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归结起来不过两个字——闲适。中国人以东方的诗性,构筑了一个以闲适为基础的审美世界。或吟咏、观书、绘画,或饮茶,弹琴,赏花,哪怕是一方赏石,一扇明窗,一棵青松,都能令人遥生无尽的诗情。中国的闲适哲学,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理想性,它让我们在物质生活中安顿自己,又让我们在精神世界里滋养自己。闲静,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气质是一个人生活的沉淀,蕴积着经年的修养和世事的磨练。宋儒邵雍有言:著身静处观人事,放意闲中炼物情。闲者,并非无事可做,恰是生命幽栖时,欲望之止歇;静者,亦非性灵之驽钝,恰是淡泊守志,笃定虔敬之操守。闲居处静,为古人修身养性之首要,亦是今人难寻之姿态。身放闲处,心在静中。闲静,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闲静之人,内省自修,胸中有墨,周身馥郁。独处时,自在欣悦;与人交
人的一生,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不可能天天蜜里调油,也不会时时黄连苦胆。所以决定一个人苦乐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要获得快乐,就要懂得自我调节。欢喜心是一味良药,人生要懂得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苦中作乐。知足常乐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知足。屠隆《娑罗馆清言》:家坐无聊,不念食力担夫,红尘赤日;汝官不达,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襟。你闲坐家中,觉得无聊烦闷,怎么不想想那些靠劳力吃饭的挑夫,还在炎炎赤日中辛劳奔走呢?你觉得官品职位不够显达,但还有才能卓越的优秀人才,到老仍是布衣平民。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则说的更为明白: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
生活的雅致不是刻意的矫揉做作,而是给浮躁的生活带来一丝清凉的慰藉。雅致,是一种有态度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水穷云起的生命境界。雅致,是有态度的生活方式先贤有谓:知蓄书史,能亲笔砚,布景物有趣,种花木有方,名曰清致。雅致,是对细微之美的感知。一间屋室虽只五六尺,却关乎居者品性。几样家具,二三盆栽,一轴挂画,初看似疏淡无奇,再看却自有格局,角角落落都精心营造。盈盈一室,气象万千。白昼里闭门高卧,焚香听琴,尽可享人间山光水色;暗夜里闲落灯花,吟诗对弈,便可消天下清风朗月。古人闲趣,今人已多难得。临窗而坐,读一本书、煮一壶茶,焚一篆香、抚一首曲。得趣不在多,片时清畅也是清畅,半景优雅也是优雅。浮生偷闲中,小小房间里,烟霞具足、风月自赊。古人之雅,在于修心养性。正因如此,无论春风得意,抑或寥落失意,无论
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一个幻觉?我们透过念头、感受、觉察,可以投射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包括你,包括我。这个世界,总是让你得到一个印象,让你认为你的身份就是困在这个身体。从你还是个刚出生的婴儿开始,你接下来会生长,会一点点老化,有一天,会走掉。就在这几十年的生命,你还要掌握每一个关键的阶段,把握每一个点,要活出你全部的潜能。但是,你全部的潜能,还是受限于你现有的身心。你也听古人、大圣人谈过(也或许是听到我时常重复)——一切都是幻觉。人生是一场梦。样样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空,空到底。这些观念,可能带给你矛盾。因为它不符合你每一天日常的经验,和你随时的体验搭不上边。对你,这世界当然是真的——你的生命是真的。你的生活条件、你的家庭背景、你的工作环境、你生活里点点滴滴的考验,当然是真的。这一
人生,不仅只有诗和远方,更有忍辱和苟且!可惜,当我们懂得了这句的含义时,基本上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或自嘲着笑,或怅然犹记少年勇,空悲今夕两鬓霜。其实,倘若换个角度想,这又何尝不是人生最美风景呢?犹如那枝头的果实,沉甸甸的低着头,再无翘首远瞻的傲态——譬如丰收之兆,犹如人生巅峰。故而庄子曰:物各其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所以,若有一天,你懂得向这三个人低头时,就说明你的人生将要达到巅峰。其一:有一种低头,叫智慧眼前的一切如天堂,咸阳皇宫的壮丽和奢侈,让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刘邦等人,都看直了眼——土豪!这才是真正的土豪!刘邦贪婪地摸着龙床,突然一跃而上就躺在了上面。爽啊,皇帝的龙床,秦始皇和胡亥能躺,我沛县的刘老四就躺不得?刘邦住在了这里,流连忘返在这土豪窝内,全然不管外面手下,都在学
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就是你自己。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在发掘你自己。去了解别人的感觉、想法,你也会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帮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
每次谈论美学,都会想起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谆谆教诲: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流落在这纷坛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美的对立面不是丑,是俗我们常说美丑,美的对立面是是丑么?不尽然是,更多的境况来说,是俗。举例来说西施是名传千古的大美人,反观东施为何遗“丑”千年?因效颦之事而俗,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自然生长,无需扭捏。所以东施这样形而上的“有所为”,不自然的扭捏形态,无法显露美感。费孝通先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没有太多意义的人或事上。如果我们想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格调、活出境界,那么千万别在这几件事上浪费时间。层次越低,越爱发脾气人发脾气时,智商将被情绪所俘虏,就会变成别人眼中愚蠢的人。《荀子》中曾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高层次的人并不是没有情绪,他们只是不被情绪所左右,有沉稳的内心,喜怒不形于色。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一生气时,他仍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孙子问:“阿公!你生气时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爱地巴对孙子说:“年轻时,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时,我就绕着自己的房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想发发脾气,耍耍威风。结果呢?闹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一肚子气。到头来还要问一句:我明明是为了他好,为什么他不领情?这样的人,通常看不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爱挑毛病。明明是蓝天白云,他却要说漫天尘土。明明是个美人,他却要说人家庸脂俗粉。其实,这是一种心病。他看到的这个世界的不堪,其实是他内心世界的丑陋。01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内心的折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可以理解为: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的。这句话不那么绝对,但是仔细一想不无道理。一年有四季,这是人类的认知。可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有三季,这是蚱蜢的认知。同样的,我们的世界也会被认知所局限。比如,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