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闲,何必住云山

510 人参与  2022年05月29日 08:37  分类 : 好文推荐_好文章大全_好文章摘抄_好文章欣赏  评论

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

果然得手情性上,更肯埋头利害间。

动止未尝防忌讳,语言何复着机关。

不图为乐至于此,天马无踪自往还。

——宋 邵雍《思山吟》

苏轼在《行香子》中写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何为闲适?《辞源》释义为:清闲安逸;《新唐书》称:咏性情者,谓之闲适。

闲适是对身心的安养,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最契合生息的姿态。

闲适,是对身心的安养

中国人追求闲适的生活,自古如一。

在文士眼中,我们的山川草木、琴棋书画、茶酒香花,都是闲暇的产物。

身闲意定,先止后观,得半日之闲,可养清雅之心。

无事之日,打理斗室中的器物,擦拭落在桌上的光阴,烹煮藏于柜中的老茶,虽为小小的一方茶桌,甚至一个角落,足可栖游物外,抵达出尘之境。

生命不只是旅途中的追逐,还应该有对身心的安养。

它让我们摒弃世外的喧嚣,与室中百器为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诚可得清闲之雅。

明人陈继儒谓: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

春夏之交,阳光不燥,日子清凉,翻一本闲书,听一曲弦音,煮半壶老茶,暂忘尘世熙攘往来的束缚,得片刻的欢畅。

酒逢知己,茶酬知音。

择一闲处,邀三五知己,清谈晏坐,畅叙幽情,且举觞寄兴,来伴吟章,自是风月无累。

无论独处还是访友,当我们在意性情的安养时,精神便有了自由的可能。

闲适,是最契合生息的姿态

也许有人会说,闲适是不是意味对生命的懈怠?

实际上,闲适不是玩乐,也不是懒惰的代名词,人的存在并非仅是为了工作,工作只是手段,闲适才是目的。

林语堂说: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

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

闲适是一种本真的人生哲学,一种自然的生活观念,一种最契合生息的姿态。

有了闲适的心境,我们才能从日常琐事中,寻找生活的情趣和意义,从而实现精神的自由。

闲适,是对性灵的依归

先人有谓: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惟有透过静心闲适,身心才能得以陶养。

闲适的生活,有了文化的行为,将不断地影响我们的个性、情感、趣味,从而使我们从物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的审美与精神也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于是文人案头的一段墨,墙上的一幅画,书房的一本书,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宽慰之物,虽是无用,却足以遣有生之涯。

生命中的休享之闲,往往能够带来内心的慰藉与性灵的归依。

而在快节奏的当下,孜孜逐利仿佛成了人们生命中的追求,得闲之趣味、审美、境界仿佛离我们远之又远。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而风雨忧愁辄居三分之二,其间得闲者纔三之一分耳,况知之而能享用者又百之一二。

日月行色如白驹,天地一瞬似惊鸿,恨此生有涯,而知无涯。

我们于每天的庸碌中日复一日,却很少静心对性灵加以宽慰,惟有片刻闲适,人的性灵才得以沉淀和涵养。

闲适,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时候让闲适回归生命之中了,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图片 | 源自网络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haowen/5333.html

本文标签:好文章赏析  闲适是最好的滋养  闲适才能思考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