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厚甜:对书法艺术中笔墨的观照和思考——中国国家画院公开课(二)

52 人参与  2024年04月01日 18:41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评论

当我们谈到某位艺术家时,头脑中立马就跃现出其风格特点。这个风格特点是哪里来的呢?我说到八大,你就有八大的感觉,我说道董其昌,你就有董其昌的意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笔墨。齐白石的笔墨是齐白石整个艺术的全部,李可染的笔墨是李可染整个艺术的全部,何绍基的笔墨、伊秉绶的笔墨、弘一的笔墨、宋徽宗的笔墨,哪一个不是如此?所以说,我们从简单的笔和墨的概念就延伸出了既是笔墨本身的笔墨,还是作为状态的笔墨。这个笔墨包含了笔墨后面的艺术家和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他对艺术的理解判断以及在高的艺术境界下对技术的调动,这些都在笔墨里面。这个笔墨,已经包含了笔和墨这两个名词概念之外的所有东西。这个世界太大了。

因此,我们对于书法艺术中笔墨问题的思考,真的是一门大学问,甚至不是我们今天下午在两个小时能够在这里说透和说尽的东西。我想,通过今天下午的讲座,可以让大家跟着我们一块儿找到观照笔墨的切入点,认识笔墨的层面,即在哪个层面的笔墨的概念。最初级的笔墨概念,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即笔就是笔,墨就是墨。写字用的工具是笔,画画用的工具是笔;这里的墨,可以说黑的是墨,衍生出来的色彩也是墨,即所有用毛笔调动出来参与艺术创作的就是墨,只要蘸在笔上用上去的都是墨。我们最后泼上去的也是墨,只要在画面上呈现的就是墨,留下的痕迹、留下的过程就是墨迹。甚至,这个墨迹里面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所以,这时,概念就慢慢生发开了。笔的概念也在不断拓展。我们的指画,用手指画的画,手此时已经成了笔;我们用手掌蘸墨,那么手掌也是笔;现在有些拿着墩布写字的,墩布也成为了笔;古人用毛巾写字,那么这块布和手也成为了笔。笔不仅仅是笔,墨也不仅仅是墨。但你要知道,只有黑的才叫墨,广义的是指所有材料,狭义的就是指黑色的墨。笔,有毛,中国的毛笔,西方的的笔都不是,因为素描、钢笔画等都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中国艺术中的笔墨概念。我们今天下午更多的是将其界定于书法艺术中的笔墨问题,这样就更加纯粹了。

那么,初级阶段的笔和墨,笔就是笔,墨就是墨;初级阶段的点画,笔驱墨,笔带墨,笔含墨,都是为了书写,或者是为了记录书写。这时候的笔墨,如果单纯用于写字时,比如古人参加科举考试,就是要写得黑大方光。我曾经在一个朋友那里看过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写的一本书,如果不是有一处点画有擦花的地方,我觉得这本书就是印刷的,它没有任何的书写感,也就是说点画没有丝毫的运动感,所有的笔蘸上去的墨都写的是凝固的点画。你在里面听不到呼吸,也不需要。编纂《四库全书》时,全是由全国小楷写得好的精英来书写。那种情景下,你不能说老张写成一个样子,老王写成一个样子,你们都给给我写成一个样子,而且每天还有抄写多少的工作量的规定。如果你家里出了一个抄写《四库全书》的写手,那简直是光宗耀祖,那叫做国手。但那里面看不到任何书写的状态,你看我今天展示的这些,你随时都能看得到书写的感觉,听得到书写者的呼吸,每一个笔画都是鲜活的过程的结果。而这些,在《四库全书》里面都是没有的。这就是笔墨最初的“零公里”的状态。当书法就被界定成写字,把字写美观、写漂亮、结构写好看的时候,笔墨的基本状态就是用墨让这个点画的形态准确地呈现出来。不需要运动,不需要聚散,什么都不需要,就像雕塑一样,这个字就是这个字本身,就像我们今天印在书上的这些印刷体一样。“洪厚甜”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既没有表情,又没有感情,但是,你就认到了这三个字“洪厚甜”,“入口”“出口” 禁止吸烟”“请佩戴口罩”等等,都是一个道理。

实际上,最初我们抄书的这种行为——尤其像《四库全书》这种——就是我们今天的印刷,工匠完成的就是这种工作。这就是笔墨的“零公里”。如果我们将这种“零公里”当成了笔墨的最高境界,你说这除了滑稽可笑还能是什么呢?《四库全书》要得就是工具性书写。你不能说南方来的书家写出了一种楷书风格,北方来的书家又写出了一种风貌,那我们这个《四库全书》就完蛋了,就成了一个书法集了,这个时侯,任何个性化的书写都是不允许的,都是对这套书成书品质的破坏。这种笔墨就是不需要情感。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没有情感,它还是书法艺术吗?孙过庭在一千多年前就说了,“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功用。颜真卿的行书、楷书、草书,是按照一种风格去写的吗?孙过庭在说王羲之的几个小楷作品时他是怎么形容的?“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等等,都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都是独立的境界。这些东西允许在《四库全书》中存在吗?不允许。

没有笔墨的个性化,就没有书法艺术。也就是说,笔墨必须是个性化的存在,才有书法艺术;笔墨必须是个性化的存在,才能体现笔墨的价值和艺术家的价值。其实,学书法的整个过程,就是认知笔墨的过程;学书法的最终目标,就是不断地拓展认知和互动的一种存在。你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的高度,就决定了你的人生境界的高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也就是说,你研究书法艺术的一生,就是你研究笔墨的一生。我们说了,初级状态的笔墨就是没有情感的笔墨,那么我们往上走,第二个阶段的笔墨应该是什么样的笔墨呢?这时候我们就要去选择字帖了。比如如果有人去选择《四库全书》去作为范本,那么他这辈子就与书法艺术无缘了。就像我们现在把毛体僵化了之后,就按照其点画形态去准确模仿,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个性化理解和发挥,这种书写也就跟抄写和临摹《四库全书》无异。反过来再来说说我们现在的碑帖。碑帖是什么?碑帖是书写后刻在石头上,又通过捶拓将其变成拓片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把它作为范本,因为当初的书写不存在了,大量的书写是写在纸上拓上去的,有的是书丹直接写在石头上的,一刻自然就没了,就剩下一个结果,拓出来之后就成为了别人的笔迹。那么我们要通过这个笔迹,去领会当初书写者的状态,即通过笔迹去领会理解当初古人的状态。就像我们现在学习《峄山刻石》一样。《峄山刻石》实际上是一个黑白的、静态感的东西,或者近乎于僵化的东西。如果我们就只是局限于在白纸上将这种黑白关系反着再现出来,那么这种再现就等于是没有任何书写意义的再现,仿佛我们把上面的字双钩了之后再填黑,就相当于现在我们把“请佩戴口罩”这几个字双钩出来再在里面填上墨一样。如果这样的笔墨去再现碑刻上的结果,它跟我们去写书上这些原始性的没有情感的书写无异,尽管你也写的是颜真卿,尽管你也写的是有书风的、有个人书体感觉的这种东西——就比如你看现在媒体上写启功,一笔就写成了跟启功一模一样的东西,写出来的就是启功的风格——一个道理,还是那句话,没有意义,没有生命。

所以,要从初级状态的笔墨迈上下一个阶段,让你的笔墨成为有生命的形态,这时的难点在就在于:你要知道,所有的书写里面,是饱含了人的情绪支配的,情绪支配就让书写有了快慢、轻重、断连、起伏、详略。同样一个点,有向下的点,有向左的点,有向右的点,有飞动感的点,有凝固的点,有流动的点,有点画与点画相呼应的有流动感觉的穿插的点。所有的点画,都有怎么来和怎么完成的过程,最后又交待了往哪个方向去。按西方的说法来讲,就是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从哪里来,完成了什么,有幻化到了哪种状态中去,所有的都变成了无数个起行收,无数个过去现在将来。我现在的书写,我的这个过程就是别人的过去时,而别人的现在时又是下一个人的未来,就这样不断地传递,就让这个过程流动起来了,让这个过程被赋予了情感,包含了情感。所以,这时第二个阶段的认知,就是让笔墨有运动感。

        (张杨根据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8702.html

本文标签:书法迷  洪厚甜书法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南昌首大医院看男科|帮美记|中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