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 :儒风君 ·小西古人有云:“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大意是说,出门前如果有事情没办好是不能走的。尤其是人到中年,踏上离家的旅程前,一定要做到“三不带”,否则祸事临门。1不带“急躁”,心静 《菜根谭》中说:“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就像一把火,稍有不慎就会烧人伤己。急则失智,放下急躁,让心静下来,才是真正的智慧。《世界奇妙物语》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主人公小林峰雄梦想成为一名导演,但多年来的一事无成让他越来越心急。一次,他偶然得到一种神药,据说只要吃下一粒,就能快速穿越到明天。于是他等不及电影比赛的结果,急忙吞下几粒来到结果公布当日,却得知自己落选……就这样他的耐心越来越少,遇到任何不如意都想以药片度之。最后,女友离他远去,生活一团糟糕,人也越发颓靡。一个人活得越急,越容易在
来源 | 诗词世界作者 | 叶寒提及唐代诗人崔颢,大家最先想到的,恐怕都是那首令诗仙李白搁笔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开篇两联,连用三个“黄鹤”,一气贯注,余味悠长。全诗由一个传说生发开来,仙人乘鹤远去,人走楼空。唯剩下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亘古如斯,让人生出世事苍茫之慨。凭着这首诗,崔颢自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脱颖而出,名垂千古。然而在史书上,有关崔颢的评价却并不怎么好。传闻崔颢不仅喜好饮酒、赌博,还沉溺美色。他最喜娶容貌美的女子,稍不如意,就抛弃对方,另娶新妇,前后数次。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情感上风流浪荡的男子,却曾写下两首极美极清新的爱情诗。这便是崔颢的《长干行》二首,写的是青年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飞扬人生短暂,匆匆走完,眨眼间,已过半生。这半生中,经历风雨,品尝苦涩,承受伤痛,面对挫折。才明白人生没有十全十美,才知晓生活不能事事如愿。从前年少无知,把一切都想的很美好。后来经历多了,才懂得活着有多不容易。等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突然醒悟了:人这一生,不顺利,是常态,不顺心,是必须!从前的我们,处处顾及,小心翼翼,太在意别人的眼光。现在的我们,想明白了,活通透了,不会再为难自己。今后的日子里,一切随心,以己为重,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余生,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好日子,安安静静的,享受生活。不求富贵荣华,锦衣玉食,只求无忧无虑,平安喜乐。远离勾心斗角,避开是非灾祸,那便是此生最好的福报!余生,就这样!做不到的,只求尽心尽力;想不通的,早点释怀就行
来源 | 且读优选作者 | 且读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从哌哌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了漫长的跋涉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试图达到自己心中的梦想。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愿以偿。有些人可能会面临挫折和失败,有些人则可能会遭遇意外和不幸。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这4句话,或许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感悟。01“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勇敢地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着不同的个性、兴趣和天赋。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要被他人的期望和评价所束缚,也不需要迎合他人的喜好来取悦自己。只有当我们真正追求自己的梦想时,才能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让我们追随内心
来源 |日行一善共修平台作者 | 云谷师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人生之路,坎坎坷坷,有笔直的一段,也有弯曲的一段。行走于其上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走,一边让自己不断成长。所以一帆风顺,固然是好,遇到困境,也不必慌张。记住这四个字,你就能更快走出低谷,拨开乌云见到阳光。01急事,需缓古语有云:“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急事,总给人以压力,使得做起事来手忙脚乱。此时如若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不免会忙中出乱,忙里出错。而缓,则教人沉住气,慢慢理清思路。这看似“耽误”了进度,实则使人冷静下来,给了行动一个准备的时机。明朝宣德年间,赵豫被任命为松江府知府。当时的松江府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便是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喜欢打官司。无论是大情小忿,
作者 :儒风君一个家庭有没有后福,细微之处就能分辨。有这3个细节的家庭,福气常存家中,好运代代相传,必然会长盛不衰!1心宽,则家和老话常说:“德高人长寿,心宽福自来。”一个人心事太多,整天生活在烦恼当中。唯有乐观豁达,才能笑对人生的挫折,迎接和顺喜悦的生活。笑星邵峰,与妻子赵霞相濡以沫几十年,还共同育有一子。只可惜,赵霞身体不好,常年缠绵病榻。她整天担心拖累丈夫和儿子,经常闷闷不乐,对家人也没有好脸色。邵峰为了让妻子宽心,故意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儿子啊!你将来找对象可得当心,家庭、样貌都不重要,身体得健康才行啊!”赵霞听见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怒气冲冲地吼道:“嫌我这个病秧子拖累你了?我告诉你,后悔也晚了!我这辈子就赖上你,想跑也跑不掉。”邵峰却喜笑颜开,说:“哈哈,你这么想就对了!你要是能赖
竹笛在中国民族乐队及戏曲乐队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解放以来,在党的重视和关怀之下,大多数艺术院校都办起了民乐系或民乐班。而竹笛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专业。三十年来,经过许多专业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地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出版了好几本竹笛教程,成绩是可喜的。回忆一下解放以前,这一方面是一个空白,再看看今天在这一项专业上,离开高度科学和文化水平的差距,那么每一个竹笛专业工作者,包括教师、学生,都会感到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成绩固然可喜,但存在的问题确实也不少。关于三十年来在这方面的成就可以另作专题总结,本文着重地探讨一下目前在中国竹笛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如何进行教学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按照我的看法,目前在中国竹笛教学方法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普遍地有一种轻视或忽视基础训练的倾向基训
编者按: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先生的“笛艺答问”一文以问答的形式,对《笛子艺术的内涵》、《笛艺入门的要点有哪些》、《音调——最重要的笛子演奏技巧》、《如何掌握好笛子的音色》、《最常用的技巧及其要点》、《装饰技巧和特殊技巧》、《笛子的质量如何检验》、《如何适应温度的变化》等诸问题进行了阐述。此文不仅对笛子演奏者和爱好者有用,而且对学器乐的人来说,也有其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一、笛子艺术的内涵问:您认为笛子艺术的内涵,主要的应包括哪些方面?答:在民族音乐中,笛子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笛子这一乐器本身具有民族特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因为它的产生、变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横吹为笛,竖吹为箫(笛与箫本应是合二而一的概念),笛为龙,箫为风,“龙笛”“凤箫”是中国
现在有些外国人,如日本的林谦三,他写了一本《东亚乐器考》说:中国笛子是从印度或西域传入的。我们中国人也有许多是这样说的,如明朝的朱载堉,这位平均律的创始人也认为横吹的笛子,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的。请参看有关竹笛源流的历代文献摘录,上面记载的真是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比较重要的见解:(一)笛自古已有,但“笛”字“不经见故”。就是说,笛子这个名词古书上没有。古书上的“笛”就是“篴”。“篴”“笛”音义并同。“篴”是雅乐,是竖吹的,不是今天的横笛。(二)“近世长笛从羌起”(马融《长笛赋》)。但羌笛是竖吹还是横吹的呢?尚争论不休。羌笛到底有几个孔?有的说二个、三个,有的说四个、五个。羌是四川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它与印度及西域有什么关系呢?在汉朝时,四川省属于西域,匈奴、羯、羌、鲜卑都属于西域,
记得我八九岁在小学念书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小小的文娱室,每当课外活动时,我就到里面去摸弄各样乐器。学习吹笛就是那时开始的。有一位好心的老师,拿了一根笛子由他按指,叫我来吹,结果配合得很好。好像我一个人吹奏似的。当时我感到万分高兴,学习兴趣就提起来了。我的父亲也是喜欢吹笛子的,他见我有兴趣,就把基本的指法和道理讲给我听。持笛的姿势,他告诉我两手的拇指和小指虽然不按音孔,但要摆好位置,以免六指开放或做其他活动时笛身摇动;吹气要使用口劲,风门的松紧要和音的高低相适应,不可“直吹”,否则不但发音不悦耳,而且容易头昏,影响身体健康等等。直到如今,我还常常记着父亲这些话,并且加以发挥。从这点可以说明启蒙时代正确指导的重要性。这样断断续续地吹了几年,到十三四岁时,能吹奏我家乡的地方戏曲的基调了,如《三五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