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刘孟浩 » 正文

临《石鼓文》之路:浅谈书法中的用笔

169 人参与  2025年03月09日 16:01  分类 : 刘孟浩  评论

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分手艺,七分家伙。”

书法之美,贵在用笔。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临《石鼓文》过程中,对用笔的一些体会。

学书法这几年,我没少买笔,临习《九成宫》那会儿,更是迷信名家用笔,网上买,文化市场买,朋友推荐买,买了好多,一支支的试。

我记得当时对于如何开笔还研究了一段时间,新笔要自然躺在水面上,盆的直径要比毛笔要长,不能用热水……各种神操作,可落实到写字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理解到好的毛笔确实对书画艺术有一定的帮助,着实能影响到线条质量的好坏,但最关键的是自己对毛笔的把控能力以及自己对书画艺术的理解。

腔子里有“意”,手下才能出“境”。

南宋诗人刘子翚在《试梁道士笔》中提到:“能书不择笔”,强调书法技艺的精湛比工具的选择更重要。言外之意,真正掌握技能的人能够通过自身能力弥补工具的不足,而非依赖外物条件。

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其作品之所以传世,源于对笔法、结构与意境的深刻理解,而非笔的质量。

工具的优劣固然影响书写体验,但无法替代长期训练形成的控制力与表现力。

因此,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长期的、大量的训练和培养意境排在前面,笔的质量倒是次要的。

打那以后,我更加注重训练和学习书法理论知识。现在这社会,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说,想天天练字三、四个小时,是不现实的,只有靠自己挤时间。

我开始临习《石鼓文》的笔是善琏湖的“雪山飞狐”,这支笔还是在一次笔会中一位老师推荐的,我用它写的褚遂良的《孟法师碑》,感觉不错又买了一次,再后来市场上就再也买不到了。

这支笔是兼毫,软硬适中,我感觉比较偏软,写出字来有“润”感。那时候还停留在枕腕阶段,笔的“八面迎风”还没有完全体会到。

直到开始站立悬肘写字的时候才意识到笔的把控能力是多么重要,笔控制不好,“意”就发挥不出来。

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劣质墨对笔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脱毛严重,最终拿它画画了,现在画兰花花瓣还是不错的。

随着“不择笔”理论的深入理解,我开始尝试地使用各种笔。用过一段时间长锋羊毫,但是发现自己“收敛”的力量还是把控不好,往往出现“墨猪”现象,很多线条根本写不出来,索性就放弃了,重拾兼毫笔继续练习。

买不到“雪山飞狐”就随便买吧,我100元买了6支兼毫笔,含有尼龙是肯定的,其实好几百的难道不含吗?所以,不要迷信“好”笔。

一旦用好了毛笔的“八个面”,就不用担心笔尖老往一边歪。站立悬肘写最练“收敛”的力量,一开始往往是“铺”的大,“提”的少,唯有长期训练,就会游刃有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画兰叶。

虽然笔的材质会影响到线条,但是你随性使然,线条往往会出人意料,艺术效果还会给你制造灵感和创作思路。随着训练增多,你持笔越来越轻松,注意力渐渐转移到“意”而非字上。

我们日常临写的字都比原帖要大,但并不等于将原帖的字放大写,字一旦放大,线条的粗细和部首的位置都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样你就相当于在“创作”,艺术效果就包含了你的修为,所以除了临帖,日常多方面的学习是少不了啊。

以上就是我在临《石鼓文》过程中,关于用笔的一些体会。

你在书法练习中,对用笔有哪些独特的体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刘孟浩

2025年3月8日夜

最后附一张我的日常使用毛笔。

注:左边小笔山的两支是写字用的,大的是写《石鼓文》的,小的是落款用的。

右边大笔山的是画画用的,其中左二那支就是退役的“雪山飞狐”,跟了我好多年了。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liumenghao/10202.html

本文标签:刘孟浩  书法迷  石鼓文  毛笔  

ID:liu_menghao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心理咨询|真爱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