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六十六节:【形人之丑。讦人之私。】《汇编》批注里面第一段说得非常好,「人之丑行,所谓言之辱而不可闻于人者也。尔乃形容暴露之,则厚道既伤,阴骘随捐矣。」这一段已经把恶作都给我们说出来了。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试问世间人,哪一个人没有过失?谁没有私隐?所以说揭露别人的丑行、私隐,这是最不道德的事情。一般讲最伤感情的事情,丧失自己的厚道,丧失自己的阴德,而跟人结下了深仇大恨,这个我们要知道。言语伤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结下来深仇大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世间从前读书人知道,都能够谨守,古德讲修行人最大的忌讳就是说别人的好丑,乃至于一切世事与自己不相干的,「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这个昧就是昧了自己的良心。后面说得好,「若专炼心,恒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台北净宗学会」陈会长到我们此地来,要求我们对台北同学讲几句话,我们就利用这个时间。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佛家常说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洛杉矶净宗学会」陈景昌会长也打电话给我,我说我们用一个题目,勉励我们净宗的同学。这两句话在佛家是老生常谈,可是它的意思很深,真正能体会得的人并不多。这两句话包括了全部的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出不了这两句,所以它的范围境界是无限的深广。我们要度自己,要帮助别人,尤其是今天大家都很关心消灾免难,只要把这两句话真正做到了,不一定要完全做到,能够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你就得度了。从哪里下手?我们净宗成立的时候,提出修行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诸位仔细去想想,不是属于第一句「慈悲为本」,就是属于第二句「方便为门」,总离不开这个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在居士林,偶然之间看到洛杉矶的一份杂志│《慕西》,里面有一个统计表,从统计的数字,实在是令人感到非常忧虑,也会让我们立刻体验到这个世间灾难不能避免了。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自求多福,还得要帮助别人,这是我们当前的急务。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不但是佛菩萨这样教我们,我们读读其它宗教的书,几乎每一个宗教都是这样教导。从佛法眼光当中来观察,每一个宗教的教主,我们肯定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就如同《华严经》上我们看到许多神众一样,我们看到天众神众,全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的。他们的说法虽然不一样,你仔细再一观察是相同的,没有一个不是教人断恶修善。断恶修善的教条也几乎是相同的,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是基督教跟天主教,他们的「十诫」跟我们的「五戒十善」,可以说是完全相同。近似天主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感应篇》第六十四节:【以恶易好。以私废公。】六十五节:【窃人之能。蔽人之善。】我们看这两段。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容易犯,所谓挑剔。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的差别,就在此地。觉悟的人,是为众生活在这个世间;迷惑的人,是为自己利益活在这个世间。为自己利益活在这个世间,当然他要受轮回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六道轮回是他的家。如果为众生活着的,一切为众生,六道跟他就不相干了。所以迷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遇到好的总是要自己占有,把次一等的、不好的推给别人。我们很冷静的观察就能看到,看到之后回头想一想,我们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又如何?有没有犯这个恶?所以冷静想一想,自己就明白了。我们是轮回中人,还是真的所谓极乐世界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六十二节:【愿人有失。毁人成功。】从这以下有八节,都是说的「柔恶」,刚柔两种。批注里面告诉我们,「人之有失」,这是一桩不幸的事情;这个「失」是有过失,或者是遇到了损失。人在遭遇到这些不幸事情的时候,贤人君子看到了、听到了,总是有怜悯之心,决定不会有幸灾乐祸,这种心理是不善的。太上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也是恶,虽然没有在行为上,这个起心动念就不善了。一个人在世间,灾祸是不能够避免的,这是什么原因?无量劫来,六道众生起心动念、造作行为,决定是恶多善少。我们在佛教典籍里面,最常读的《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里面告诉我们,众生烦恼的心所有二十六种,善心所只有十一种,可见得烦恼是恶心所,比善心所多了一倍还要超过。又何况恶的习气胜过善的习气,所以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前面讲过:【射飞逐走。】这四句。这四句是讲「杀生之恶」。世间有许许多多的宗教,这些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没有一个宗教不劝人戒杀的。「杀、盗、淫、妄」不但是佛家的根本戒条,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基本戒条,都把「不杀生」摆在第一。世出世间古圣先贤,我们一定要尊重,尊重他的德行,尊重他的学问,尊重他修学的功夫,是我们望尘莫及的。高级的宗教,没有不修禅定的。我们知道定中有境界,正如同一般人作梦,梦中有境界,梦中的境界是阿赖耶识意识里面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这是虚幻不实。可是定中的境界跟梦中境界完全不一样,定中往往能够看到过去,看到未来,看到我们这个世界,也看到他方世界。佛家讲的六道轮回,其实六道轮回是古印度,几乎所有宗教共同的见解。他们怎么发现的?是在禅定当中见到的,不是
企业管理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有一个永恒的难题,就是管理怎么样才能持续有效?这包括,企业怎么有效?个人怎么有效?我就来为大家讲解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系列。希望帮助大家在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的时候,能够发现企业管理系统的底层观念,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有效方法。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学习的两个误区,二是为什么要学习德鲁克?学习的目的通常是想提高自己,或者想改变现状。多数企业认识到了,管理要持续有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学习上的投入都不少。不过,企业学习通常存在两个误区,妨碍有效的学习,这是我们首先要突破的。第一个学习误区,是学习的内容与工作需要无关。现在,纯粹为了增加知识的学习,为了跟上潮流的学习,很时髦。这样的学习渠道非常多,费用少甚至是免费的。别人都在学什么,似乎我就必须学一点,这种心理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听到一种说法:管理学的大厦即将崩塌,包括德鲁克在内的一众管理学家也都将过时,今天要的是赋能,不是管理。书籍不会给我们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左右为难中,管理者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还值得再谈吗?当我们说到“管理”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以下,Enjoy: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管理学思想过不过时不重要,我们的日子还怎么过才重要。而作为管理者,我们的工作还怎么做才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我们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因此,我今天特别想分享德鲁克管理思想与赋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解读管理、解读赋能、探讨管理者的工作。01 管理者左右为难每当管理者听到绩效不好、团队士气不好或者员工工作态度不好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赶紧抓好管
毋庸置疑,德鲁克思想绝大部分还未过时,但今天工业化时代不可逆转地向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诞生于工业化时代的德鲁克思想是否仍然适用的疑问。对学习,中国人自古有“鱼”与“渔”的说法,愚以为学习德鲁克,应该学习德鲁克的思维方式,即所谓“渔”。而学习德鲁克思维,首先应该学习他的自我管理(包括学习)的思维,这个在今天(正向知识型社会转型)更值得提倡,因为我们都具备自我管理的选择自由,学习的资源也变得异常丰富,生长于知识富饶的时代,不善自我管理,也可能见识匮乏,不发展长处并重视贡献,也可能一事无成。(WOXUAN共勉)摘自詹文明《德鲁克黄金笔记》以写作为生的德鲁克德鲁克十四岁生日的前一个星期,就自问:“我现在最该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惊觉自己已成一个旁观者。那天是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
德鲁克说:“我在许多年前,就学到了写作的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在导语前面把前提,问题或主张写出来。然后再写3-5个支持性要点,来支持你的导语中的说法。这些支持性论据的每一个都自成一段。在每一段中,再写有关支持性要点的3-5个证明。然后写一个总结段,重述你的前提,问题或主张,并总结你的支持性论据。” 总的来看,德鲁克的写作方法,就是三个字,总分总。先写出结论来,再写出分论点,在这个分论点下面,找一些案例来证明结论,最后做出综述,算是拔高一下。其实无论是讲课也好,写文章也好,讲话也好,总分总的结构都是有用的。在逻辑上,这属于演绎的方式。讲师讲课,先讲结论,人都有两条腿,你看张三是人,他有两天腿,李四是人,也有两条腿,王五还是人,也有两条腿。当然有没有腿,或只有一条腿的人,那些人我们叫做残疾人,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