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一个字:给。高尔基说:“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有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学会“给”,是我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必修课。-01-给理解:人人都渴望他人的认可理解是心与心的疼惜与懂得,是一辈子的谅解和牵挂。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理解,就会多一层美好。《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不同,所以理解。理解多
-01-为人处世,糊涂一些外公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教书先生。家里的亲戚遇到问题,总喜欢让外公把把关,大到土地买卖、财产分配,小到儿女婚事、工作琐事,都要请外公拿个主意。热心肠的外公会仔细帮他们梳理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但随着年龄增大,外公每次解决完问题,都需要大量时间去修养身体。后来,外公大病一场,精力大不如从前,给亲戚们办事也不再面面俱到,总会出些纰漏。亲戚们的不满渐渐多了起来。外公非常自责,经常半夜失眠,哀声叹气。外公不解:“怎么全都怨我身上来了?”外婆又气又心疼,说:“不怨你怨谁?你多聪明啊!”过了70岁,外公耳朵渐渐失聪。亲戚再来请外公帮忙,外公指指耳朵,不住的摆手。终于,亲戚们再来,也只是单纯的探望了。我贴在外公耳边问他:“怎么不用助听器?这样听不到声音,慢慢就糊涂了!”外公说:“
林语堂曾说:“人生在世,就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生活如同一杯白开水,放入糖就是甜的,放入药就是苦的,这痛苦和快乐都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有时,我们需要用“有色眼镜”来看看这个世界:心中有苦,便时时饱受煎熬;笑口常开,则处处山清水秀。如果你有笑对人生的能力,那你也会拥有享受人生的权利。“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千难万难,不妨一笑而过。01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节选)泰戈尔曾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李白的大笑,震惊了整个盛唐。风华半生,蹉跎半生,这两个词用在李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25岁时,李白怀揣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理想,仗剑出蜀,辞亲远游。上天给了
一个人的高贵,从来不是因为你有多少财富,而是源于内心的涵养。一个人的修为,不在于你穿多大名牌的衣服,身份是何等的高高在上,而是来自做人的品德。古人云: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关于什么是高贵,作家梁晓声的回答是最让人欣赏的了,有以下四句的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真正有修养的人,遇事都会退让一步,因为让一步就是为日后留下了余地;以仁德、宽厚的态度待人,才是有福气的人,因为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关于左宗棠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很喜欢下围棋,水平还挺高的。在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的时候,看见有一茅草屋,横梁上挂
1、重视自己的健康和快乐一个人变好的标志,是从好好爱惜自己开始的。想要人生开挂,就要守护好自己。按时吃饭,控糖戒辣,少吃高脂高热的垃圾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用心对待一日三餐。认真锻炼,定期体检,每天坚持做一些运动,不断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明白熬夜的坏处,开启规律的作息,不再放纵自己,早早进入甜甜的梦乡。就像林清玄说的:“既然上天给了我们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我们就应该好好享受,如若不然,还不如不给我们这些时间。”从此刻起,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多腾出点时间给自己,去感受并珍惜寻常日子的小幸福。别和别人较劲,别和自己较劲,不再因为任何事伤害自己的身体,记住你的健康和快乐,比什么都重要。遇到问题,不要一个人硬杠,多和家人朋友聊聊,释放出自己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健康是1,其他都是0,保重好自己,未来才有
先进行一个设想:假如你现在死了,到了天堂,要遇见五个人。你会想到哪几个人?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本书是米奇·阿尔博姆继《相约星期二》之后的又一力作,在书中,主人公爱迪就面临着上面的问题。爱迪在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救一个小女孩不幸去了天堂。在天堂里,他见到了五个意想不到的人。他吃惊地发现,这五个人中,竟然没有父亲,没有母亲。爱迪跟着这五个人,重温了五个人生的片段,也第一次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他们看起来彼此毫无关系,却在冥冥之中,平衡着我们的人生,也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我们的生命。1、生命中,有的人让我们感受到爱在17年年底,看过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影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死亡并非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掉,被在世的人遗忘才是。当年老的祖母在音乐中回忆儿时爸爸给她唱的那首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小沙弥在山下路边遇到一堆芳香四溢的泥土,暗暗称奇便将其带回了寺院,结果满院皆香。沙弥高兴坏了,以为遇到了稀世珍宝。于是兴高采烈地告知了主持,主持看了一眼告诉他:“这只是最普通不过的泥土而已。”“那为什么浑身都散发着香气呢?”主持问沙弥:“你是在什么地方遇到泥土的呢。”沙弥沉思了一下说:“是在山下一片玫瑰园中遇到的啊。”“那就对了,只不过因为在玫瑰园和玫瑰接触久了,泥土也有了玫瑰的芬芳。”所以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和玫瑰在一起久了,普通的泥土也会清香袅袅;与茅坑离得近了,馥郁的香水也遮盖不住臭气熏天。一根稻草固然不值钱,但若是与螃蟹捆绑,身价便可增长数万倍。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选择适宜学习的环境。就像科学家所说的那种:“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
大自然的神明,我们已经肯定了。久经公认的科学定律,我们也都肯定了。牛顿在《原理》一书里说产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劳无功的 。“(Nature does nothin;in vain。The more is in vain when the less wiJl do。) (参看三联书店的《读书 》 2005年第三期 148页,何兆武《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哲学家从这条原理引导出他们的哲学。我不懂哲学,只用来帮我自问自答,探索一些家常的道理。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那么。这个由造化小儿操纵的人世,这个累我们受委屈、受苦难的人世就是必要的了。为什么有必要呢?有一个明显的理由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
人生在世,几经风雨,我们总是对别人言笑晏晏,豁达大度,却独独忘记了善待自己。日本作家太宰治也在小说《人间失格》里,写道:“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等到年岁渐长,经历过一些变故后,才发现真正爱你的人,往往不需要你的讨好,需要你讨好的,往往并不爱你。这种需要通过讨好才能维持的关系,不要也罢。离开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余生还很长,做更真实的自己,别活在了取悦别人的烦恼里。所以,下半生,我们不如这么过:01、不讨好,先爱己而后爱人。年少成名的才女蒋方舟曾在一期《奇葩大会》中,分享“讨好型人格”带给自己的困扰。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她活成了一个不敢随便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别人不开心的人。直到有一
有人说:“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当一开始的热情退散,婚姻中的相处,更多的是细碎琐事间的计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那个你期待的他,渐渐在岁月的消磨中,不复往日模样。知乎上有个提问:长久婚姻中最核心的是什么?点赞最高的回答是:低期望值,高宽容度。好的婚姻里,要有恰如其分的期望与宽容。1、过高的期待,是毁掉婚姻的元凶《亲密关系》里写到:“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是亲密关系中不可承受的负累。作者克里斯多福·孟讲过自己年少时的一个小故事:他18岁时幻想的理想伴侣要有,母亲般的慈爱温柔,老师般的成熟亲切,天使般的美丽动人。他苦苦找寻,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完美的女孩。于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