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古人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个人面孔相同的。同样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思想是一样的。换一句话说,高明看相的人,看了面孔就晓得这个人的个性思想,以及他一生的成就与失败,这就是卦象,挂在脸上,你不高兴时就挂出来了;你高兴哈哈大笑,脸上也挂了出来。所以一个人心理的现象表现在每人身上。——《我说参同契》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这两种事,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就是世界各国,有所谓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由此可见任何国家民族,都很流行。讲中国人看相的历史,那很早了。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手相学、掌纹学,许多新的东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但中国人
《中庸》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诚”,“至诚”更是儒者的最高境界,一个“诚”字,究竟有怎样的玄机?所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然中庸之道,亦在于“诚”。中庸所谈的“至诚之道”,从修身养性中看来,其实也是“真诚之道”。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以诚处事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清人方苞曾言:“感人以诚不以伪。”用自己最真实和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没有半点虚情假意,不以诳语欺人,这是做人必须具有的品格。诚之者,人之道也。以诚待人有诚意,君子之交淡如水。诚意的多少并不会以金钱衡量,也不会以功名去较量,以诚相待的双方,是指彼此有一颗互相谐和的心,没有攀比,没有嫉妒,只有
《化性谈》是大善人王凤仪先生所作,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是为圭臬(guī niè 指圭表,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且为经天纬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实行“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王善人常说:“人是什么性,就有什么命。木性人招难,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贫,水性人受气。”(以上为五阴性)又说:“身界人主贱,心界人主贫,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贵。”说明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够阅读到此书的人,皆是大有福德之人。下面是王凤仪《化性谈》全文【不怨人】1. 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
俗话说,“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 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八面玲珑,对任何人一视同仁,只是彰显自己的愚昧: 和不懂你的人倾诉,心累;和不靠谱的人共事,是坑;和刻薄的人推心置腹,只会招致算计。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信赖,不同的人要“差别对待”,才不会被伤得体无完肤。01、和明白人说话,是享受。欧阳修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没有人喜欢沉默不语,只是遇不到懂他的倾听者罢了。 如果志趣相投,平时再寡言的人也会变得滔滔不绝,一脸享受。 人的表达欲的强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人而异。 面对不懂自己的人,不迎合,不强颜欢笑,便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许多人削尖脑袋企求理解的样子,心酸而可怜。 须知,面对不懂自己的人,说什么都会被误解。 他们喜欢断章取义,喜欢钻牛角尖,就是不愿交换立场思考问题。
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自有缘法,该是你的,一分都不会少,不是你的,强求也得不到。生死有命,得失随缘。01、生活,有舍才有得。上帝是公平的,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当我们失去某些东西时,就一定会得到新的东西。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天真,但得到了成熟;我们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却得到了成长。那些命中注定属于我们的,永远都在,只不过会换一种形式。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东西,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投注了很多的精力,但最后还是落得一场空,这样的过程,我们失去了希望与快乐,却学会了珍惜与把握。只有明白了失去的痛苦,才能更好地去珍惜眼前。面对生活,我们不必过多地在乎得与失,因为从拥有到失去的过程,更值得我们去怀念。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如果你过分珍爱你的羽毛,那么
在《习惯的力量》里有这样的描述: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想想确实如此,我们每天中的很多行为,真的是习惯所致,完全就是下意识的行为,是不需要思考的。比如说,上班走哪条路,什么时间吃饭,到公司是先和同事聊天,还是直接进入工作...一个行为持续久了,就会变成习惯,而习惯慢慢养成了我们的性格,是懒散松弛的,还是雷厉风行的,而这些习惯最后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这不由让我想起乔布斯曾说过的一句话: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里,你养成了习惯;在你生命的最后的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而王尔德说的就更有哲学味道了,他说,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之所以讲这些,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是完
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思想几乎涉及了管理学的方方面面,我们熟知的营销、目标管理、人力资源和知识工作者等许多管理理论和概念都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可以说,没有一个著名学者和成功的商界领袖不从他那里汲取养分。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中国海尔的张瑞敏等企业家都深受德鲁克的影响。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夫说:“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那么,如何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精髓呢?一、管理者必须要卓有成效1,卓有成效是管理者能够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事。2,并不是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所有知识工作者,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3,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4,不要
“工匠”一词在《辞海》里的释义本是“手艺工人”。后来到“工匠精神”,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已有大幅扩展与进化,指的是一种认真专一、精益求精的状态和追求。所以,任正非说,华为的生产线上没有“工人阶级”,只有工匠。前几年,日本做寿司的小野二郎成了工匠精神的代言人,中国的不少企业尊之以为神。听说河南的传奇企业胖东来,便长期在公司的大屏上滚动播放着《寿司之神》的纪录片。中国商界最新的工匠图腾则是美国纪录电影《徒手攀岩》。光溜溜的酋长岩平滑如镜,让无数想染指的人与猴子“望峰息心”。攀登过程,但凡有任何的畏惧与分神,后果都难以设想。但片中主角亚历克斯·霍诺德却最终两手空空,攀爬到顶,实现了人类难以预想的成就。一直以来,谈及工匠与工匠精神,很多人总以为是西方尤其是日德的专利。但翻看中国的古书,工匠精神在这个
有读者问我: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呢?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期待不同,所以要求和标准也就有所不同。认为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诗意世界的王小波,就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虽然这问题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但有些正面的标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和靠近的。总结起来看,所谓成功的人生,人生最好的活法,无非是活成了这四种模样。 01、独立: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想要人生是美好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必须是独立的人,不能由别人来操纵你的人生。我很喜欢高尔基的一句名言:只有我自己才是我的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合法的主人。而一个人独立,往往是在两个方面。1. 经济独立在经济上完全自主独立,不
什么行为有损健康? 问十个人,八个人都会说是吸烟。但是,还有一种行为,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了头号杀手,它对人的危害,远远超过了吸烟。01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个习惯,这个习惯就是久坐。在一般情况下,坐办公室、上课考试、看电视、看电影、玩电脑、打麻将,甚至开车都在“久坐”的范围内。只要你连续坐的时间超过了90分钟,那么,你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健康隐患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先说两个新闻吧!2018年1月,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原本身体健康、活蹦乱跳,但崴脚后没几天,就昏迷不醒, 12天后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说,导致这名记者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崴脚后久坐不动,引发了肺栓塞死亡。(新闻来源:澎湃新闻)2014年,台湾一个34岁男子,因为连续在网吧坐了一天一夜,猝死了!原因也是久坐导致的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