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01、微信里经常联系你,他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你。微信里对你爱答不理,你离开他不会花时间找你。02、有你电话号码,却不主动加你微信的人,充其量就是普通朋友而已。03、突然之间的热络,你要当心了,也许下一秒就是找你办事。04、微信借钱不还,你隐晦提醒他反而数落你的朋友,处不处下去,真的无所谓。05、置顶你的微信,朋友圈给你流言,你发消息对你秒回,不是他特别在乎你,就是他对你有兴趣。06、深夜睡不着,你联系的那个人,不是你无话不谈的知己,就是你深深在乎的爱人。 07、发了许多消息都不回一句,这个人的微信,其实你可以删掉了。08、不打招呼就删掉你的人,其实你可以断交了。09、时常问候你,经常联系你的朋友,他心里装着你,再忙也别不回信息,因为遇到一颗真心不容易。10、长年累月不联系你,联系你就卖产品给你
所谓大格局、高智慧,无非就是一种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1、格局越大,越不纠缠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俸禄也很少,日子很拮据。再者,他对这种敛财的事也深为不齿,所以不顾同事们的劝告,没有去捧场,因此得罪
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01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的关系问题。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炼人,就感觉到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差异很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0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真理没有必要
人,与乱世,芸芸众生,在这个人际关系里,因为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事,和利益关系,难免被人误会,或诋毁,或伤害。因为人永远是自私的,也是有欲望的,在这个生命体征和客观生存法则里,不可能都是高山流水的知音,和彼此淡然处之的美好友谊。很多人,因为各种人事,遭遇不欢而散的挥手。很多人被所谓的人,以所谓的理由诋毁或伤害。当我们被人误会,或诋毁,或排斥怎么解决问题呢?有人会解释,而且和所有遇见的人去解释,去一次次喋喋不休的为自己辩解。你觉得这样还有意义么?人与人之间贵在信任,信任你的人,永远会站在你的立场上,客观而综合性看问题。不会误会你,更不会疏离你。不懂你的人,不信任你的人,就算是口吐三江,言多大海,也是失信与人,更让人觉得你在巧言如簧,为了自己开脱和维护。喋喋不休,是一种愚,而不是智慧。
人格魅力中有一种成分叫“大气”。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是高是低,事业是大是小,身份是显是微,一个人的魅力如何,关键看“大气”与否。什么是大气?大气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风范、态度、气质、气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大气是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一种从容大方、自然天成、胸有成竹的气量,一种成熟宽厚、宁静和谐的气度。人的大气,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事、对己三个方面:其一,对人,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待人豁达大度、胸怀宽广,这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曰:“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同志间,要善于沟通,珍惜缘分,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以诚相待,见贤思齐,在共同目标下求合作,在相互合作中求合力,在相互信任中求发展。敌人往往是自己树立的。其二,对事,要超脱,不要深陷
“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面,达到了某种对立统一平衡,便衍生出了道。老子有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是在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人要刚柔并济,达到矛盾统一的局面,“雌雄同体”才是最佳。《周易·泰卦》彖传讲:“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君子是阳的一面,小人是阴的一面。真正强大的人,往往也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同时具备君子和小人这两张面孔。外小人内君子,才能战胜小人,当乃真君子。1、外圆内方中国历来就讲求方圆之道,不管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还是铜钱外圆内方的独特外形,方与圆虽看似普通的两种构图形状,但其中却蕴含着最中国的待人处事智慧。圆,光滑润泽,包容宽和。方,明辨是非,内心方正。方是为人之道,圆为处事之本,外圆内方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哲
1、后半生,请学会沉默慢慢明白这世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面对一些误解和纷扰,不想解释,也不想争辩了。现在,不会在人前示弱和哭泣,也不会在乎无关紧要的人怎么看自己,只想把心事留给懂的人听,更多的情绪也懂得自己默默消化。越痛,越不动声色;越苦,越保持沉默。慢慢懂得去原谅自己和他人的过失,和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握手言和。不夸夸其谈,不浮躁炫耀,做人做事都更加低调了。毕竟真正厉害的人,只是沉默地赢。后半生,只想做一个不喧哗的人生赢家,不过度去晒朋友圈,只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幸福又惬意。2、后半生,请回归平静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慢慢远离过去的繁忙,渐渐回归生活的平静和本真,开始懂得把生活的重心留给更重要的家人和朋友,多给他们一些陪伴。比起觥筹交错的应酬交际,更愿意早点回家,陪家人吃饭,陪孩子玩耍,和
你的潜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荣格人的命运到底是由什么决定?这是千百年来人们都在研究和讨论的话题。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我们一生的际遇,除了外部条件影响之外,更多是由我们的内在意识,去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比如,同样的一个选择放在两个人面前,有的人会选择争取、有人会放弃;同样的一件事摆在两个人面前,有时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完全不同的反应,最后组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小到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到选择跟什么样的人结婚、职业选择、生命管理等等。这里所说的内在意识,在心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潜意识”。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我们日常的思想、行为和决策这些“有意识”的念头,只占5%,其余 95% 都是隐藏在水面下的潜意识。所以,可以说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是美国著名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一句话,这句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表达勤奋工作、写意生活。实际上我们不仅工作如蚂蚁,我们的生活也如蚂蚁。“像蝴蝶一样生活”也许永远只是一种梦想,甚至像庄子那样在梦里变为蝴蝶都不容易,因为我们有太沉重的思想负担,有那么多无止境的欲望,还有那么多的尘世牵挂。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或许是我们协调工作与生活矛盾的一个最完美的态度。 “像蚂蚁一样工作”不仅是我们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标签。蚂蚁是群居动物,它们能够在世界任何角落的恶劣环境里生存,秘诀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中。它们有严格的纪律和分工,一起工作一起筑巢,遇敌时全力抗争,遇灾时倾巢搬迁。蚂蚁的适应能力极强,城市、森林、农村乃至钢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尽终其天年。”相传在上古时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岁。老人们鹤发童颜,充分享受上天赐予的寿命。想要越活越年轻,一起来看看古人如何养生。1、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古代养生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即所谓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若要养好“形与神”,须得协调好“动与静”。“静”有助于培养元气,“动”能使元气更好地循环。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时适度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效的身体锻炼。做好这些,能使精神饱满,从而让身体越活越年轻。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长寿。这得益于乡村生活,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身体经常劳作,就不至于轻易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调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