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安静,是认清自己后的静水流深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才能看清世界背后的真相。《菜根谭》中说: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周国平曾将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像是一口井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此文已把修行终极真相展现的淋漓尽致,绝对深度好文,看此文时,你只需做一个深呼吸,全身放轻松,只有轻松的状态能够最快对接天道,对接本文最深层次的奥秘,读完你会神清气爽,豁然开朗,瞬间释放,身体会感觉无比放松,你现在准备好了吗?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渴望与本能。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等,他们之前或之后都有无数的先哲们在追求真理,追求一个被称为终极真理的真理。那么,这些先哲们追求的所谓终极真理到底是什么?最深的往往是最浅的,最浅的往往又是最深的。这个终极真理就是——“我是谁?”!“我是谁?”,猛然一听,似乎这是一个荒谬而又可笑的问题,一个人活着,难道连自己都不认识吗?是的,很少有人认识。“我是谁?”这是人类最为艰难和困惑的一个科学命题,是人类的千古之谜,也是人类的千古
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博士久贺谷亮从事脑科学研究,有超过25年的临床经验。他指出:造成现代人身心疲惫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疲劳。这篇文章将给到你方法,自助式解决大脑疲劳,远离身心疲惫。01冥想:减少大脑的消耗早上醒来,坐着累、躺着也累,甚至连发呆也累。为什么明明睡眠充足,也常常感觉疲惫不堪?因为只让身体休息,并不能排遣大脑的疲劳,也无法排遣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大脑的疲劳和压力总是来自过去和未来:对过去的事情心有不甘,对未来的事情充满不安。而且,这种状态会通过智力神经和激素作用到身体上,让身体也疲惫不堪。把人脑比作一个电器,它的运行机制中有一种非常“耗电”的模式,叫做DMN (Default Mode-Network,预设模式网络)。DMN会在大脑未执行有意识活动时,自动进行基本操作。人脑就好像是一
评判具有毁灭性的能量,在评判里你无法升起智慧,更谈不上修行。请你放下评判,关注自己的内在,你的振动和意识水平自然会提升,当你去服务和宽恕他人时,这将会转化成爱的能量,并释放累积已久的业力。提问:我的行为举止说明了我很害怕,然而对恐惧的真实觉察却很难捕捉。我要如何触及并处理这种无意识的、根深蒂固的感觉呢?克里希那穆提:如果你曾观察过,你会发现恐惧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它一直都伴随着人类,人类一直都活在恐惧之中——有意识的或者内心深藏的恐惧,它根植得很深,很深。因此,我们要么通过逻辑、分析,通过各种形式的娱乐来帮助自己去避免和它直接接触,以及避免和它共处,要么我们就索性压抑它。我们说:我们已经和恐惧生活了数百万年,所以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恐惧所导致的后果:身体蜷缩,变得虚伪、抵触,回
诺贝尔奖终于颁给了量子力学,那量子纠缠到底和我们的修行和生命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量子的世界里,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天然的随机性。在任何一个时刻,如果他们没有被观察,那么谁也无法预测和确定这个微观粒子此时此刻究竟运动到了什么地方?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态。直到我们开始进行观察的那一刻,之前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都是随机的、无常的。但是当我们以观察的形式介入,他的状态就会立刻随之发生变化,又随机的、无序的,变成了固定的、不变的。这种量子纠缠之下的运动状态,在你开始真正对他进行观察的一瞬间都停止了。这就是量子世界的一个神奇之处。我们的观察竟然真的会影响到微观粒子的状态。面对微观粒子的随机而又不可预知的运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观察。就像薛定谔的猫,你想知道猫是死是活,让猫的状态确定下来,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打开
冲突也是发生在 信任和爱的基础上的。偶尔吵一吵架,抱怨一下也是可以的;不过要记得:让恨成为回到爱的道路。01无理取闹的爱许多人判断亲密关系好坏的一个标准是一一是否经常吵架,是否经常发生冲突。为什么越亲密的人,越容易跟我们发生冲突?因为冲突是发生在信任和爱的基础上的。如果你对一个人不够信任,你不会告诉他真心话;你对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信任感,根本不会发生冲突。冲突的本质是你的信任,是你对爱有足够的信心。所以当孩子跟你起冲突的时候,不要觉得很难过,因为你是孩子这辈子最信任的人。男人终其一生避免吵架,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无理取闹去跟别人吵的人。假设你这一辈子没有尝试过无理取闹跟人家吵,我建议你找个信任的人去尝试一下,那感觉舒服得不得了。多少人一辈子最大的制约是“我要讲道理”,终其一生都告诉自己要懂事,“懂
如果你的想法消极,这些想法就会生出有害的情绪,这些情绪需要宣泄出来。而这些消极情绪一旦发泄出来,就经常会表现为溃疡、心脏病、紧张和焦虑等症状。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你的所有思想都在创造出你和你的人生如何通过影响潜意识来掌控你心灵的能量?作为心理游戏的一种,自我防卫模式看似是有害的。它能消耗你身体里的能量,让你内心失去平衡。在生存模式中,恐惧控制了你的身体,大脑则从学习模式转变为保护模式,不再产生影响或者发生改变。如果你生气,拒绝,责备,撒谎,辩解,退缩……就会在瞬间产生一股力量——轻微的发抖。当你细想它们对你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时,会发现它们的代价是惨重的。在《2018年的焦虑人群研究报告》中显示:吃喝玩乐、追剧观赛打游戏、说走就走的旅行、买买买都是大家普遍认为和使用的排解焦虑的方式。但经验
01 万物都是能量的显现——能量的情感性显现。物质能量的显现追随着情感的节奏,那是无论多么精巧的玩意儿和精密的仪器都无法探明的。02 宇宙就像一个念头般地扩张。03 宇宙具有善的意图。它自动倾向于“善”事的创造。04 你若要心安,就必得相信人类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善意。这善意也许难以辨认、执行不力、纠缠于各种矛盾的信念,或者被战争与谋杀的血手扼杀——然而,没有一个人曾失去它。它代表了人类的希望,如同人类每个成员内在的灵明之光,一直燃亮。这善意世代相传,其光亮远比任何同样传承的仇恨或民族恩怨要强有力得多。05 你的每一个过去与未来的自己,现在也同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居住着。现在你在此生形成你的前生,就与现在你形成你的来生一样的确定。06 身体就是活生生的灵魂。身体常常比心智离灵魂更近,因为它像花朵一
尽管,人类在物质世界的进步,可以让我们更加轻松安适地生活,我们却无法中得到宁静与喜悦。我们只是生存者,并没有真正地享受生活,吃饭时无法休息,祈祷时依然焦躁不安。我们沉溺于抚慰人心的音乐中,甚至要靠安眠药才能拥有甜美的睡眠。问题到底出在哪里?01从生存到生活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多数人目前是如何生活的?人出生后慢慢长大,开始上学,学校里有许多竞争,你必须为考试而用功,争取好成绩。父母会为你操心,你自己也有压力。上大学时,你再次经历同样的过程。然后,你爱上某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和他或她结婚。事情如此持续着,你也继续感觉挫败。而当你找到工作时,也许会快乐,也或许会不快乐。最后,你结了婚,快乐了三个月,可是问题又开始了。你有了孩子,带他们去上学,看看电影、电视,读读报纸、杂志,吃吃东西,出门野餐。你的
相传,释迦牟尼花21天,讲了80卷《华严经》;花12年,讲了180万字的《阿含经》;但仅有260字的《心经》,他却足足讲了22年!四祖道信禅师曾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世间之事,皆在于心。当你读懂了《心经》里的这三句话,就有了改变人生的神秘力量,必将福气盈门。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无法逾越的心。”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苦难重了、事情大了,走不出来。其实,是我们的心还困在过去。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人,年轻时遭人陷害,后来冤案虽被平反,但他已经坐了八年牢。出狱后,他终日不开心,总是骂骂咧咧:“我真倒霉,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在大牢里荒废了。我吃了那么多苦,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就算把他千刀万剐,也难泄心头之恨!”一直生活在痛苦中的他,六十五岁时,生命也快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