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我相信,如果现在有谁说,中国古典诗词的没落是从苏轼开始的,或许会被很多人群嘲,被打上诸如“不太古风李太白”、“冷门诗人李商隐”等标签。但值得玩味的是,这种论调却是从宋代便出现了,且一直延续到了晚清时期。更有趣的是,持此论调的人在历史上也并非寂寂无名,他们同样也是享誉古今的文坛大家,被现代人尊崇,比如《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还有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严羽:苏轼写诗的方法,直接导致了诗歌的没落南宋文学理论家严羽被誉为“宋元明清诗话第一人”,他对苏轼的不满非常明显,其在《沧浪诗话》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这句话说得很重,在宋代诗坛上,严羽是铁杆的“唐粉”,宗唐一派,认为宋代的诗歌是劣质的,其发生质变的节点就在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出现,诗歌开始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要想日后强化笔法,展现出意境、神采之美,进入艺术领域,选择一本优质的入门法帖,具有先入为主的重要性。能影响用笔习惯、控笔力道以及审美风格等根基,就像建设一栋大楼,或养成一种饮食口味,控制日后的发展方向,确立后极难改变。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像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等人的法帖,饱含完备法度、灵活风姿和细腻笔势,选择法帖时就会偏向“二王”及“唐楷”。实际上像《九成宫》、《十七帖》这类作品,用笔细致高深,难以领悟内在精髓,笔画间的牵丝映带,或提按转折中的方劲刚健之气,拿捏不到位。不仅会产生僵硬流俗等问题,还会削减书法兴趣,但是初学者为了保证日后的艺术发展,不能摒弃晋唐的温雅清逸、劲健醇和之风,选起来颇为困难。好在近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向初学者“力推”一本入门字帖,集合六朝风
人这一生,说到底就是学着管理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都会在某个时刻影响我们的人生。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情绪管理,养成这个三个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受益终生。时间管理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杂诗》中写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勤勉,岁月不待人。时间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有好好珍惜,合理利用,才能提升效率,收获良多。王阳明有一首诗《读易》: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羲易,洗心见微奥。乃知先天翁,画画有至教。包蒙戒为寇,童牿事宜早。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三十五岁,因为上疏请求“去权奸”,得罪了刘瑾,被廷杖四十,下放诏狱。一般人到了大牢,不是哭哭啼啼,就是四处鸣冤,但是王阳明没有,他在抓紧时间读《易经》。王阳明不但自己学习,而且还与狱友互相讲习,经常通宵达旦,以至于忘了身在囹
作者:青允来源:富书(ID:kolfrc)导语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样,不要用自己的尺,去丈量和干扰别人的生活。前阵子,在2023年度演讲中,雷军的一句话击中了很多年轻人的心:“不要随便给年轻人太多的建议,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深以为然。现在的年轻人真的被输入了太多的建议了,“躺平”、“冲刺”、“考研”、“考编”、“冲大厂”、“回农村”、“自媒体”.......以至于很多人满满的内耗与焦虑。苏格拉底曾说:“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诚然,纵使经验相似,但人生之路亦各自不同,因此不可轻言对别人进行劝导。我们大多数时候的想法,都是自己一些狭隘片面的想法,根本不足以指导别人,即使关系再好,也不要随便给别人建议。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莫过于闭上自以为是的嘴巴,深度提升自己。1摆正位置
遇事最顶级的思维方式刘润在《底层逻辑》中讲过这么一句话: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尖高手改变模型。著名作家丹·希思提出一个概念叫“上游思维”。遇到问题不急于应对,而是把眼光投向上游,追根溯源,如此才能根治问题。然而现实中的我们,习惯把精力放在应付不断出现的问题上,四处灭火。这是典型的下游思维。美国一知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校读书的时候,班里蚊子特别多,很多同学被叮咬得无心听课。放学时老师便吩咐学生自带工具,准备灭蚊行动。第二天,同学们带来了各种工具,蚊子拍、捕蚊网、灭蚊药等。而杜威竟然拿着一把镰刀走进了教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接下来,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可恼人的是,无论怎么努力,教室里的蚊子还是层出不穷。这时只见杜威拿着镰刀走到教室后的一片杂草旁,挥起镰刀开始割草。随
今天分析10句关于“疾病”的名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疾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但疾病也并非不可战胜。1.巴尔扎克说:“一个人的情绪低落,疾病就会控制他的躯体。”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当情绪低落时,身体容易出现问题。情绪低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身体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2.陆九渊说:“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精神和身体健康相互关联。如果精神不活跃,血脉就不畅通,容易导致疾病。因此,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是非常重要的。3、达尔文曾说:“疾病一发现我们露出弱点,立刻乘虚而入。”人体的免疫系统是识别和攻击外来侵入者的主要方式。只有当身体的各个系统处于协调运作状态时,才能更好地抵御疾病的侵袭。我们需要保持身心健康,加强锻炼身体和锻炼思想,提
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据说他的心学早已传至日本、朝鲜等多个国家,立德立言其成就在明朝达到了顶峰。他首次提出了“心学”,更提出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这不仅对我们的身心修行有极大的帮助,还能够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王阳明心学中的六大智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01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王阳明从小在私塾受教育,十一岁时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谓第一等事?也就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老师听后有些震惊,感觉这个年纪的孩子不会问出这种问题啊,但他还是回答了王阳明:“人生的一等大事当然是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做官啊!”可王阳明却摇了摇头,一脸严肃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俗话说:“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
作者:帆书 · 一棵花白,来源:帆书(readingclub_btfx)很喜欢一个说法:把人生的镜头拉远一些,不要老是特写。当你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回望时,会发现曾经以为过不去的事,都只是小小擦伤。杨绛先生,是一位真正经历过至暗时刻的人。她105岁的生命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历经了悲欢离合。爱过,经历过,告别过,最后终于明白人生为何物。在这个时代,我们依然读杨绛,依然为她的故事和文字深深感动。或许是因为,杨绛先生以自己笃行的一生,让我们懂得,面对人生坎坷起伏,我们应当以何种姿态,继续前行。她有9句最治愈的话,直到今天,依然在给予我们力量,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01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人非议。人际关系是困扰当代人的一大难题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谭旭颖生活即是修行,我们都在攀登。人生何处不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路上的险阻,能让我们看到与众不同的景色,途经过磨难,也让我们的人生多了无限可能。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有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不经历磨练,怎么会愈加灿烂,不惧怕苦难,才可能逆风翻盘。因为苦难,我们变得坚强,因为压力,我们更有动力,因为黑夜,让我们更懂珍惜黎明的曙光……在路上,你我都是孤独的行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你不乐观,没人替你忧伤。想到达的地方或许还很远很长,但是只要在路上,就永远有希望。余生总要给自己一个念想,来支撑我们的坚持,越是困难之时,越要奋发向上。这一生,没有谁的路途是一帆风顺,轻轻松松的,吃过了你该吃的苦,
来源 | 国学文摘命运多艰,好事多磨。人生靠熬,熬到尽头,才有出路。无论多少岁,都要熬一段路。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人生纵然难熬,但熬过了就是本事。熬出来的人生,逼出来的心胸。慢慢熬,熬出更宽的“视界”。眼界决定层次,层次改变人生。在人生中慢慢熬,熬过繁花三千。冰雪消融,又见夏日虫鸣。熬到春华秋实,与岁月同歌。看过所有变化,不再为世事惊扰。眼底有光,心中有爱,自会苦尽甘来。熬出来的人生,逼出来的忍耐。熬的本质,是专注和坚持。熬不同于其他努力,可以一瞬间冲击。他需要漫长的时间,坚持的努力。人生中,但凡有价值的结果。都是在岁月的煎熬中慢慢显现。几乎所有的成功,都需要忍受煎熬,厚积薄发。生活的意义,也在这一点一滴的熬中有了意义。幸福和美好不是唾手可得,而是需要抗争和坚持的。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