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 :儒风君《国语》中讲:“动莫若敬,居莫若俭。”惜物即是惜福,居家持家应当以节俭为要。可有的人,克制不住购买欲,将用不上的物品囤积在家。又或是旧物、废品都不愿丢弃,久而久之家中的物品越来越多。但凡事有度,过则成灾,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往往会有以下3种命运!1闲物不扔,多烦忧《夷坚志》里写:“高堂素壁,无书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家的状态,干净或脏乱,拥挤或明朗,往往会影响人的心态。一个人倘若在购物时,想尽办法添置新的东西,占用家中宝贵的空间。实际上,买回来发现使用频率并不高,闲置在家,又想着以后能派上用场。四处堆积在家中,即便是进行屋内的大扫除时,也一直不舍得扔掉。就像是一年也穿不上几次的衣服、早已更新换代的小家电、一时兴起买的收纳盒......最后,整理时不仅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
每个民族对同一件事情看法不一样,它的关键就在思维。既然学问的特色在思维,那我们就需要非读《易经》不可。读《易经》就是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让孩子从小背《易经》,再从实际活动上去练习思维方式,这个将来不得了,一辈子受用。我们应该在小孩子年纪最小、最适合记忆的时候,给他记一生最有用的东西,否则就费掉了。我这样说大家不必害怕。我亲眼看到三岁半的小女孩把四千多个字的《易经》从头背到尾。我问她你知道意思吗?她说不知道。我说没有关系,你背了你一生可以回味,不断地去用它。那至于《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东西,内容是需要一些调整,否则背了半天,将来是没有太大用处的。说到底,我们东方的东西就是一本《易经》而已。可是《易经》你要完全看得懂,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就有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来帮助我们去了解。其实
《周易》讲清万物的周期变化,对我们很有好处。学了《周易》,第一不会自杀,第二不会郁闷,第三不会痴呆。现在自杀的太多了,据调查近四年来,企业家自杀的人数是一千二百人,自杀未遂者是自杀者的五到八倍。如果你明白了万事有兴就有衰的道理,还会自杀吗?老子说:任何东西走到最远的地方就回来了,这就是物极必反,老子后来又进一步解释:“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因此,《周易》可以用来预测,同时,它不仅仅是预测学。《周易》更是行为学。《周易》不仅仅告诉我们什么吉什么凶,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趋利避害,趋吉避凶。比如群龙无首,是《周易》乾卦的永久爻的一卦。卦辞上说群龙无首吉。而现在群龙无首变成描述一种混乱局面的成语。错!《周易》乾卦说只是群龙无首的时候才是吉。再比如乾卦:“神龙在天、立见大人”。孔夫子解释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其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画家们通过水墨的创作,不仅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也展示了他们对笔墨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由山东文渊阁书画研究中心主办的《东篱佳色——李立新、杨文阁、孙夕朝、丁向军中国书画展》将于10月20日在中国·济南趵突泉-万竹园木瓜院拉开帷幕。主办方特别集结展出杨文阁、孙夕朝、丁向军、李立新四位当代实力派画家创作的近三十幅精品佳作,内容涵盖花鸟、山水等题材,涉及小品、斗方和中堂等多种形式,有层次地融合、运用人文艺术创新,以水墨技法为切入点,直面回应各自艺术家对本土情怀、多面文化与当代艺术创新发展变化的思考。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展。序言金秋十月,丹青增色。采菊东篱下,绘事映趵突
来源 | 网络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古名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诗中的喜怒哀乐,句句打动人心。如果你也喜欢,不妨一起来看。 01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每次和兄弟们聚会时,都会想起这句诗。成年后,各有各的事,聚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每一次相聚,都恨不得喝到尽兴,明天不知道怎样,把握现在吧! 0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每一处困境,想到这句话,都凭空生出一些淡定的勇气。 03 占得人间一味愚。——苏轼《南乡子·述怀》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难得糊涂,大智若愚。有时候,太通透了,心会很累。明明知道改变不了的人和事,何必执拗,糊涂一点儿,一笑而过,云淡风轻。 04 几时归去,作个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谭旭颖年纪越长,四季之间,越发偏爱秋天。爱秋风的飒爽,爱秋月的明朗,爱秋水的澄澈,爱秋雨的微凉,爱秋意的旷远与绵长。每一个喜欢秋天的人,应该都有着一颗向往宁静之心,也必经历过岁月的浮沉,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美好有了更敏锐的感受。人到中年恰如秋,淡看世间几多愁,细细品味,风景独好。美学家宗白华说:“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行至中年,其实是一个全新的开端。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难免浮躁,而到中年饱经世事后,正如这经过淬炼过的秋一般,变得沉稳内敛,多了积累沉淀,才懂宁静致远。人生苦短,岁岁秋来匆匆间,轻寒正是可人天,谁说心酸在中年。中年如秋,但绝不是萧瑟衰落,而是从容优雅,而是成熟豁达,而是对待所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云谷师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ID:RXYSGXPT)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聚散不由人,好坏未可知。凡为修道者,必将渡劫,修为才可精进一层。而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人人都是途中的苦行修道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无论大小,不管好坏,皆是渡劫。人至中年,你的劫渡完了,福运也就来了。1情义劫听说过这样一个理论:人这一生,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大约只有150人,而真正有深入交往的,却不过20人。年少时,我们总喜欢推杯换盏的热闹生活,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历经人情冷暖才会明白,把精力耗费在带有表演兴致的无效社交里,除了消耗自己,别无意义。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歌手刘德华曾在节目中谈及这样一段并不愉快的经历:在几年前的一次拍戏途中,因为一时
来源 | 慈怀读书会作者 | 慈怀兹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曲调悠扬的《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更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然而比起这些名衔,李叔同更广为人知的名号是“弘一法师”,普度众生的善行,让他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誉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李叔同于1880年的10月23日出生在天津官宦世家,原名李文涛,号叔同,从小衣食无忧,天赋聪明并且饱读诗书。这样一位风华才子是如何成为一代高僧的呢?我们可以从汪兆骞先生的《李叔同传: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中一窥真相。在这本力求还原真实的李叔同一生经历的传记中,呈现出李叔同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格特质,值得读者细细品读。1世
来源 | 洞见作者 | 洞见yangtuo生活的一切,皆由心生,心若简单,人就幸福。幸福没有标准答案,但快乐却有章可循。人民日报推荐9个快乐生活法则,让你在阴云密布的日子,也能守住内心的阳光。1不较劲周国平说:盲目较劲,往往是痛苦的根源。世间事,不如意的桩桩件件,能如愿的星星点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命运为你准备的是糖果还是柠檬。但就像《功夫熊猫》中所说:命运只负责洗牌,玩牌的是你自己。或许你不能左右事态的好坏,却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的心态。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为枯掉的玫瑰伤心。日子随性,自然开心;往来随缘,自会轻松。2不纠结一杯水有多重?你拿1分钟,可能觉得无足轻重。你拿1小时,可能会觉得手酸。可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生活中的压力,亦是如此。老板的一个眼神,你反复纠结,就是在给自己施压。同
作者 :儒风君老祖宗告诫我们:“有钱不去两地,没钱不求两人。”这话听起来有些辛酸,但却句句都是尼尔的忠言。“两地”究竟是什么地方,“两人”又指哪两类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有钱不去两地不去奢侈之地《增广贤文》中有言:“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每份家业的积累,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针挑土一样困难;但败家恰恰相反,犹如大水冲沙般,一个浪头打过来,就什么都不剩了。老人常说:富不过三代。正是这个道理。晚清名臣李鸿章去世,给子孙13000亩的良田,以及数不清的房产和白银。他的孙子李子嘉,还不到20岁。面对手中的财富,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安排,唯一想到的方式就是尽情地挥霍。李子嘉每天往返于各种奢侈场所,不是出去花天酒地,就是在去一掷千金的路上。后来干脆娶了一个姓沈的花魁做妻子,还专门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