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作者:洞见hujiao拿你有的,换你要的。时光如水,2023年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年,百感交集:有惊喜,也有失落;有收获,也有遗憾;有重逢,亦有别离。人生没有折返的通道,过去12个月里,好的坏的,都要收下。2023年最后一天,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新生。2024,愿所求皆所得,愿日子清透,世事皆温柔。01清空什么样的人活得最累?凡事往心里装的人。过去的一年,你是否总是为一点小事满面愁容?生活里的一个磕绊,工作上的一次失误,别人的一句评价,都足以让你彻夜难眠……过去的一年,你是否经历过泣不成声的夜晚?可能是工作危机,可能是亲人伤病,可能是感情破碎……生活中一场场暴雨,打湿了你的心,带给你一整年的潮湿。烦恼天天有,大事小事,桩桩件件放心头,总有一天你会不堪重负。很喜欢泰戈尔的一段话:“有一个夜晚
作者:洞见yimo你没有如期归来,才是离别的意义。“那天我们都喝醉了,也都哭了,互相说了许多肝胆相照的话。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是《甲方乙方》的最后一句台词。每逢跨年,我经常会想起它。流金岁月一去不返,江河万里后会无期。冯氏喜剧的黄金时代或许早已过去,最后一部《非诚勿扰》也终于在十几年后迎来了它的结局。秦奋已经老了,在告别朋友之后,他开始独自告别爱人,告别自己。无常聚散如流云。能同行一段时间已经是幸运。珍惜相遇,不负彼此。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告别,希望走的时候,我们都能笑着挥手,笑着别离。01告别朋友第一次看《非诚勿扰》,有一幕让人感慨万千。秦奋北海道之旅结束,和朋友邬桑告别。邬桑开着车,哼着小曲行驶在山间的小路上,很是畅快。可是忽然他停了下来,抽泣不止。接着,镜头拉出来,在漫长起伏
作者简介:牟钟鉴,1939年生,善品堂国学院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出版专著《中国宗教与文化》《走近中国精神》等十余部。我今天讲《儒道互补与人生》。我想把我几十年以来研究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些体会,结合我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大家共享。肯定不完美,但是我能保证是真实的。我的讲座提纲开头引了两位大师的名言。一位就是费孝通先生,他曾经做过中央民族大学的名誉校长。还有一位就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他身边学习了八年。这两位大师对我影响都很大。费孝通先生晚年指出我们应该有文化自觉,提了十六字,我称为十六字箴言,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现在越传越广了。我认为,从国内来讲,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多元一体”,这是费先生提出
作者简介:雷海宗(1902-1962),著名历史学家,曾经担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教授。一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 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 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 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 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 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 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 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 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 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 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 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
作者简介:赵世瑜(1959-),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史、民间文化史。究其根源,黄仁宇的历史观点应该与他的经历有关。他经历的正是我们这个国家烽火连天、满目疮痍的那一刻,他看到的是国民党军队中低能的士兵、勾心斗角的官僚和战争中的野蛮残暴,因此他要寻找的是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最后答案也许真的要在历史中才能找到,但现实问题的复杂程度与历史问题的复杂程度一样,前者由于身在此中、后者由于无法重现而又同样得到加强,因此我们恐怕谁都不能肯定地说:哇!我找到了历史的真相。不久前还在一篇文章中建议,无论是否畅销,三联书店的《黄仁宇作品系列》中,还是应该列入他的《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因为作者“大历史”的落脚点恰恰就在这里。人们读了他《关系千万重》、《地北天南叙古今》等,会被他对
文 | 曾仕强请问各位一个问题,天下有人姓鬼的吗?今天我们要介绍这位的的确确是姓鬼。天下有地方会称为鬼吗?大概也没有。所以鬼谷子实际上是因为这位姓鬼的,我认为他应该叫做应变大师。我们现在很喜欢用什么?谋略大师、谈判大师,其实这些出发点都是不对的,谋略干什么?大家诚心诚意来往就好。我们读鬼谷子,多半是从两个人身上读到他,一个叫苏秦,一个叫张仪,因为书中记载嘛。苏秦张仪的老师就叫鬼谷子,这个对鬼谷子来讲是很大的侮辱,因为鬼谷子所有学生里面他最不喜欢这两个家伙,就是你们两个搞得天下大乱。你们两个再怎么搞,搞到最后就是输给秦国嘛,你看秦国统一六国,你两个搞什么,多死一些人而已。天是有天数的,一个人不知道天数就叫乱搞,所以这些观念才是我们21世纪人应该有很深刻的觉悟。否则的话,我们知识越普及,社会越乱
功法:本法可以采用坐,站,卧三种姿势练习,以站着较佳。本功法适合没有任何功底的人和功底不高的人练习。依本法修行,不会走火入魔,因皆有用意念控制,但是最好有宗教信仰,以方便仙佛护佑。01白骨观---先静坐放松身体,闭目观看自己的身体骨骼,先是头部骨骼,然后再观颈骨。然后是肩和身体的各个骨骼,由上而下。直到脚骨。这样观三遍,然后开始炼正式功法。02皆用鼻子呼吸,配合缓慢深呼吸,腹部吸胀呼缩。即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吸胀满及呼尽时,皆稍停一下,停多久不用管,随便可。配合下述观想做:由小腹﹝肚脐下面﹞--到头顶由下而上有一金光色如黄金之颜色﹞之螺丝钻子,逆时钟往上钻,一次又一次,钻出头顶,宽度约一公分即可,反复想象,配合腹部吸胀呼缩法做。这样每天炼30 次。在一个月内保持30 次。一个月
为了缓解宇宙对人体身心的不良影响,就让人过年,大家团圆,以欢快的情绪来度过。但古人不跟你讲这些宇宙的奥秘的运转规律,讲了你也听不懂,也不一定会做。那就设定一个节日,就是过年。你不用懂,但你做了你得利。这叫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儒家设定的一套体制,比如仁义礼智信,还有每年的祭祀祖先,这些都是有生命依据。这次就讲仁义礼智信对人体的影响。一般人都会认为,人的营养来自粮食。黄帝内经说的,鼻子吃五气,嘴巴吃五味。人就靠这两样来吸收营养。但又不完全。就像同个父母生,吃同样的饭,为什么每个人体质就不同。佛教讲业力,业力的概念太笼统。那详细的分,就是五脏六腑吸收消化能力的差别。这时就产生一个问题,人的五脏六腑难道只是吃五气和五味吗?孔子发现了,人的五脏六腑不仅吸收五气和五味,还吸收另一种能量。就叫做仁义礼智信,
一、人体的能量场人的意念力来自人体的能量场,但人的这一能量场会随着后天不断产生的欲望而减弱。减少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多做善事能增加这一能量场。可以说德行是人体能量场的源泉,人的意念越专一,力量就越大。只要念头正,越单纯越好,越单纯越容易成功。而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的人做事很难成功。人的一生又是一个耗能过程,如果不人为的加以控制,人的这一能量场就只会减弱而不会增强。胡思乱想的人最耗神,心静养神是恢复自身能量的最好方法。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同的人能量场的强度也是不同的,但有相同想法的人,能量是能够相和的。有特异功能的人就是通过能量场所产生的意念力,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能量场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道医称之为人的“正气”,这一能量场可产生一种作用力,既时刻环绕在人体的周围起着维护身体健康的作用
来源 | 百草园书店作者 | 谭旭颖梭罗说:“冬日更适合思考和理性,而夏天,就可以过着感官的生活。”漫漫冬季,大地褪去繁华,草木萧瑟沉寂,人们的思维却开始变得清醒活跃起来,而且偶尔的风雪寒潮来袭,也会令很多人不愿再多走出去,此时,恰是安心读书的好时机。若得闲时,读读书,写写字,听听文,是冬日里最惬意的小光阴。关上门窗,就阻隔了寒流喧闹,摊开书本,就踏上了一程美好,漫步书中,身暖心舒,灵魂足饱,实乃人生赏心乐事。任它窗外寒气袭人,我有暖茶一杯,好书一本,便觉岁月安稳。一页一页慢慢地读下去,当书香渐渐沁润,咀嚼文中意蕴,心也变得充盈起来,如窗外的落雪,如新开的梅花,亦美亦雅,亦静亦真。元代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写道:“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天寒心亦静,冬日好读书,无论是人声嘈杂的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