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竹历来都是中国人喜爱的植物,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而对于那些文人墨客,竹更是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们品竹、吟竹、画竹,给我们的文学增添了巨大的艺术活力,给我们的文化长河留下了巨大的艺术财富。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
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我国是竹子生产大国,是世界竹类的故乡。而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竹子更是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北宋的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杜甫的“嗜酒爱风竹”“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 以及郑板桥的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竹子的喜爱。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们看竹吟诗,写竹入诗,描竹入画;诗怡情,以诗言志,以画取乐,画竹达意。
而之所以大家这么喜欢竹子,首先是因为竹反映一种简单的生活哲理。
郑板桥曾写道“一片绿叶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知求已” 。
最后本来是一句家常俗语,但是和画面上竹园四周的篱笆联系起来,便使这浅近生活意味更浓了。
其次竹子轻盈纤巧,四季常青,从不开花,朴实无华,清淡素雅。人们借助这一特征表达清雅高洁的品质。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诗的前两句写竹子的生长情况,一节一节地拔高,终于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后二句写竹子不开花朵,不招惹蜂蝶,借以表白自己不慕华丽,不求虚名,坚守自己高洁清雅的志趣。
另外,竹子在野外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它们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
尽管长年累月厮守着 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煎熬,但它始终坚定 不移地守着脚下的一片土地。
人们借助这一特征抒写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精神。
郑板桥有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写竹子虽然立根于破岩之中,但却能“咬定青山” ,无怨无悔,任凭狂风袭击,决不屈服。诗人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面对困境,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的豪 迈气概。
竹子受到外力的拗折时,会弯曲;一旦撤去外力,就又恢复了原来的端直。人们借助这一特征, 表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概。
竹子的本干枝节外面是笔直的,中间是虚空的,竹子的叶子是向下长的。人们借助这一特征表达一种谦逊大度的品格。这些种种,都是人们为什么会喜爱竹子的原因。
中国的竹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的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开拓,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竹文化所显示的“天人合一”观念不失为一剂拯救生态破坏的良药;竹人格所指的正直坚贞、奋发向上的“浩然之气”告诉人们在生活中的处世态度。
中国的竹文化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极大的魅力。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小农经济为的竹文化的形式提供了现实基础,儒道哲学思想则构成竹文化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植物提出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中国的竹文化不但属于中华民族的过去,更属于现代化中国的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lanzhu/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