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博客-刘孟浩个人网站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板桥
美术界曾流行过“读书无用”论,但回溯过往,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大都是通才。他们往往既是著名的书画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们既能运用视觉艺术表达情感,也能将思想诉诸文字。
一个书画大家一定要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不仅要行万里路,更要读万卷书。
然而,书如烟海,浩淼无涯,如何选书?如何阅读?都是需要摸索,更需要前人指点。
掌握好的读书法,遴选出好书阅读,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尤为重要,当然,这是对喜欢读书的人而言。
郑板桥 兰竹图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读书方法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特色。
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知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郭,向向都读,便是采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指出,读书只求多是无用的,而应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
郑板桥精于字画,他的一些绘画理论,也反映了他读书的观点。
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这并不是说,郑板桥排斥传统技艺,排斥学习前人。
恰恰相反,郑板桥擅长画兰竹,他的兰竹画作,就是直接取材于石涛,并融入文与可、徐渭等名家的笔意。
他的真正含义是说,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强调读书重在求意。
为此,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撤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妙各自探。”
这些主张在于倡导,读书时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