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兰、竹、石三幅画,道出人生三境界

1847 人参与  2020年06月17日 13:15  分类 : 书画频道_书画艺术_书画作品_书画展_书画家_文人画_书画培训_书画装裱  评论

提起郑板桥,很多人脑海中会冒出那句广为流传的妙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其实,比起上面这句话来,他还有一句更妙的名言:“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四美也。”

也正因如此,郑板桥的一生只画兰、竹、石三种画。

看懂了这三幅画,也就活出了精彩人生。

-01-

幽雅如兰,内心宁静

王安石在《太湖恬亭》中写到:“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尘世喧嚣迷乱,极易遮蔽人心。

与其为了名利奔波劳碌,倒不如尝试于纷乱之中寻一静处,让你的心灵在宁静中重获新生。

郑板桥笔下的兰花,便是如此。

幽兰喜静,生于空谷。

因此,在晚年时,郑板桥所画的兰花,大都“种”在宁静一隅。

也许人生便是如此,只有在经历过喧闹纷扰之后,才能格外体会到清静的可贵。

曾经有一位虔诚的信徒,每日都会从家中挑选几朵鲜花,然后带去寺庙供佛。

这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去寺里供佛,正巧遇到了禅师。

禅师欣慰地说:“你每日都如此虔诚地为佛献花,来世定有福报。”

信徒听后十分喜悦,向禅师道出了自己每日都来献花的原因。

原来,她每次送花供佛时,心中都会十分清静。但是每次一回到家中,便会因琐碎小事而心乱如麻。

《兰花佛手图》

一想到这里,她马上向禅师询问: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心灵的清静呢?

禅师听后,反问她说:“你每天来佛殿献花,想必一定是个爱花之人。那我问你,如何才能使花朵保持新鲜并且散发香气呢?”

信徒回答道:“这个很简单,每天给花换水,隔段时间修剪一次花梗就可以了。”

禅师笑道:“施主所言甚是。花的生长与花盆无关,而与自身是否能吸取水分有关。人也和花一样,惟有学会从喧嚣之中吸取宁静,方能从灵魂深处散发芳香。”

信徒听后,恍然大悟。她赶忙对禅师行礼,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跟随大师修行悟道。

禅师淡淡一笑,说道:“闹中取静也好,静中悟道也罢,无关环境,只关心境。心若静,生活中处处可以悟道。”

从那以后,不论身处何地,信徒都会静心悟道,再也没有因为尘世的喧闹而烦扰。

《菜根谭》有言:“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

其实,静心之处本无需向外寻找,那真正的“静”就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要想进入心中的真境,须得像兰花一样,忘却外界的嘈杂,让心彻底静下来。

-02-

中空如竹,虚怀若谷

郑板桥晚年时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他画了40年的竹子,方才悟出其中蕴含的去实成空之道。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做到像竹子一样虚怀若谷、不矜不伐,实属不易。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宋朝的肃王和大臣沈元用一同出使金国,并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

一日,无事可做的二人感到十分无聊,便决定一同游览寺院。

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上面镌刻的碑文对仗工整、辞藻优美,总共竟有三千余字。

在观赏完碑文之后,二人见天色已晚,便不再前行,转身往回走。

沈元用的记忆力很好,于是在回去的路上,他一边走路,一边朗诵刚才所观赏的碑文。

肃王边走边听,始终沉默不语。

回到住处之后,沈元用想炫耀自己的才能,便找来纸笔,将碑文默写下来,遇到记不住的地方就先空下。

最后写完一看,总共才空了十四个字。

《竹石图》

肃王扫了一眼默写好的碑文,随即拿起笔,将所有空缺的地方都补齐了。

写完之后,将笔放下,就去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情了,自始至终,面无傲色。

沈元用一看,不由得大惊失色,立刻向肃王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而肃王笑道:“你不要夸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能胜过我的人还有很多呢!”

肃王虽才能绝伦,却戒骄戒躁、虚怀若谷,实在是品性高绝之人。

听完肃王这番话后,沈元用既感且佩,从此之后,他便虚心处世,再也没有炫耀过自己的才能。

王阳明曾说:“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高声吆喝,四处炫耀;而在于内敛低调,虚怀若谷。

做人要有三分傲气,却不能存半分自满。

人若是满了,便再也无法容纳这世间的灵气。

-03-

坚贞如石,风骨傲然

石之风骨,一直以来都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

郑板桥在其代表作《柱石图》中题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只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在历史上,许多人以“石”为榜样,将那种坚贞如石的品性,作为修身的一大课题。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在屡试不第后,他下定决心,不再与官场打交道。

于是蒲松龄独自回到家乡,当起了教书先生。

除了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外,蒲松龄还将部分时间投入到编撰《聊斋志异》上。

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位高官的请帖,请贴上写着“请吃半鲁”四字。

此时的蒲松龄早已决心远离官场,于是他便将请帖随手一扔,然后授课去了。

第二天,当蒲松龄又要去教书时,妻子拦住他说:“你今天不是要去大人家中赴宴吗?换一身体面点的衣服吧!”

蒲松龄转身说道:“谁说我要去赴宴了?有那时间不如去教教课,写写书,我才不想去应付那帮人呢。”

《柱石图》

妻子接着劝道:“你们毕竟是昔日同窗,何况如今人家身处高位,还能想到你。如果不去赴宴的话,倒显得我们有些小肚鸡肠了。”

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选择了去赴宴。

到了赴宴地点之后,这位大官一看他来了,急忙吩咐仆人上菜。

这时,一位丫鬟端了一盆鱼汤上来。

蒲松龄这才明白,原来请帖中提到的“半鲁”竟是指鱼。

鱼汤放好后,大官笑眯眯地说:“请兄台多多包涵。我当官以后还算清廉,所以只能以鱼汤待客。但你若能助我浑水摸鱼,那我们日后还怕没有鱼吃吗?”

听完这番话后,蒲松龄方才明白:原来对方是想拉拢自己。

只见他轻轻啜了一口鱼汤,淡然说道:“有汤就够了,大人您喜欢摸鱼,而我只会放鱼归海,我更喜欢看到鱼在水中游。”

面对诱惑,蒲松龄不卑不亢、坚持己心,丝毫不为利益所动。对方见他如此坚贞,便只好作罢。

清代赵尔丰曾说:“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

石之趣味,在于其本身的独特内涵而非外表;石之魅力,在于它能于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却不以媚姿俗态引人注目。

不动摇己心,不迎合他人,不谗不媚,不屈不移,这样的人生,方才称得上精彩充实。

-04-

郑板桥曾作一题画诗: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

万古对青苍翠色。

人生如画,落笔无悔,有的绚丽辉煌,有的平淡无奇。

名画不可复制,人生无法重来,细细揣摩郑板桥的这三幅画,我们不难发现:

为人处世,做到有节有香有骨,方可散发出永恒的亮色。

本文链接:https://www.liumenghao.com/shuhua/176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清竹韵 ICP备案:鲁ICP备2022026612号 | 搜外友链 | 群学会 | 中共中央党校|拉卡拉pos机申请|心理咨询|帮美记|中赚网|JJ租号金币回收